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当我接到“古音字规范教学研讨会的通知”,脑海立即闪现出我长期在教学一线所遇到的古音字异样发音情况,也想起我在平时阅读经典中所碰到的古音字处理等情形。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对语文教学中的古音字作一番探究。

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让那些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一、目前我们教学实践中的古音字“百花齐放”。

特别是近年来,各中小学经常开展中青年教师“同台竞技”活动,我要么参与讲课,要么参与听评课。

我从中发现我们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古音字的读法可谓“百家争鸣”。

有读“叶(yè)公好龙”的,有读“叶(shě)公好龙”的;有读“阿(ē)房(fáng)宫”的,有读“阿(wō)房(páng)宫”的,还有读“阿(ā)房(fáng)宫”的;还有读“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的,也有读“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的。

在诗词教学中的古音字读法那就更异了。

《过故人庄》中“青山郊外斜”的“斜(xiá)”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cuī)”字;《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hu ái)”字;《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hè)”等等。

在评课中,读法争议很大,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最终还是自成一体,自圆其说。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首载于《吕氏春秋》中的古诗: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注:断,续,是用竹子制作弓箭】。

这是一首经典的二言古诗,仅用了八个字,就描述了狩猎的全过程。

赞美之后我们来吟读……肉?读不通呀!这“肉”字就是古音字,要念“如”音才对。

知道了“肉”的古音,再来读: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如),感觉如何?
如此类推,还有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如),不可居无竹”,是不是就更通畅了?
二、“死角”中的古音字也站起来了。

一次,我在上《与朱元思书》的汇报课时,引用了孔子的“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这时一位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读错了。

应该读‘智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

“不是我错了,而是你错了,这‘乐(yào)’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是一种思想倾向上的选择。

”于是我又很快进入教学流程。

尽管在平时99%的老师不同意读“乐(yào)”字,我还是将读古音字佐证给他们。

有一次,我亲耳听过一位老先生朗诵经典古诗文给子孙们欣赏,声音抑扬顿挫如同歌唱一般,当读到“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之类。

当时,我还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回家后,
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及电脑,均无此字读音。

然后我又到书店买了一本《辞海》翻开一看,果然有“乐(yào)”这一读音。

第一种音读“乐(y uè)”①音乐。

如声乐;器乐;奏乐。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②即《乐经》,六经之一。

③姓。

第二种音读“乐(lè)”①喜悦;快乐。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乐意;喜欢。

如:“安居乐业;乐此不彼。

见“乐成”。

③笑,如:逗乐。

第三种读音是“乐(yào)”爱好的意思,是一种思想倾向的选择。

如《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四种读音“乐(luò落),见暴乐”。

因此说,这里读“乐(yào)”是很正确的。

记得钱文忠教授曾在今年春节期间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百家姓》栏目中强调在怎样的情况下读“乐(yào)”在怎样的情况下读“乐(lè)”均做了中肯的诠释。

由此看来,“死角”中古音字终于站起来了。

现在虽然全国有99%的人都念乐(lè),也是没什么不妥的,也不影响意思,但作为一个传承和纯洁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师来说,如果读“乐(lè)”还是有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三、保护方言中的古音字。

我们关中属于半黄土高坡地区,很接近陕北方言。

至今保留着许多古音字。

说起来或读起来,既古老,又“文气”。

至今使用率还很高。

人们几乎一张嘴就会用到。

如:下,读哈(去声)不读夏。

像那“下雨了”。

涎,读喊,不读咸,像那当心把涎水包包挤破了。

瞎,
读哈(平声)不读霞。

像那“他是个瞎子,看不见路。

鞋,读孩(平声),不读协。

请穿上鞋(孩)。

罅,读哈(平声)不读夏,如“他楼房墙面出现罅缝缝了!”简而言之,这些方言中的古音字,说起来带劲,传播情感浓郁,如果我们躺在《陕北文化》的方言中,确实可以听见古代人的生活文化回音,给人阅读与实践带来舒服感。

四、掌握规律,做一个灵活驾驭古音字的智者。

古诗文中的古音字,究竟应该读古音,还是读今音,语文界和教学界有许多争论。

有人主张读今音,有人主张读古音。

读今音的理由是因为“国家教委有规定”“与最新字典词典相一致”;读古音的理由是为了保持古诗的音韵等。

我个人认为,对于古诗中的古音字应区别对待,凡“韵脚字”和今读不合诗律平仄的字读古音;除此之外,不在韵脚上,读音可平可仄的字一律读今音。

同理,凡无韵的古文中的古音字一律读今音。

这样规定,既保存了古诗的韵律等,又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而且也符合语言发音变化的规律,应该成为所有人遵守的“公理”。

针对现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各种语文考试对经典古诗文的考核方式是笔试,一些老师走了捷径,很少在古音字上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以致古汉语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日渐消失,留给我们仅仅是书面记录的符号,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

以上几点,很不完善,恳求同仁者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