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4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奈瑟的《认知心 理学》
主要观点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 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主要包括知觉、记忆、 言语、思维等,即通常 所谓的认识过程。 主要观点:研究内部心 理活动,并未忽略对动 机和情感的研究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理论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生理心理学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 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因此被称为“构造主 义心理学”。另一个 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主要观点:内省方法, 研究意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
研究人性不应研究意识 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 展的目的和功能。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
① 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 为β 波,冥想状态为α 波, 轻度睡眠为θ 波,深度睡眠 为δ 波。 ② 睡眠的5个阶段: 1为过渡期; 2为轻睡期; 3和4沉睡期; 5为快速眼动睡眠(出现梦)
二、失眠 ①失眠的几种表现: ②失眠的类型: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 性失眠 ③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 属于失律性失眠。
对内部分刺激的觉知; 对自身的觉知。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意识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能集 中注意。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所意识, 但又不太清楚。
白日梦状态;低水平意识状态,介于 主动意识状态和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 全停止活动,它的研究主要通过电脑 来进行。
第二节 注意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培训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流派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 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 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色觉 ①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②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 ③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④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亮
度
不
断
12色环图
减
弱
第二节 视觉
三、视觉的机制
(一)眼睛
明适应:又称为光适应,由暗处到 光亮处。是对光感受性下降的变化 现象。
暗适应:由亮处到暗处。是人眼 的感受性逐渐增设的过程。主要 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和耳朵
(二)听觉的理论
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 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 声音产生反应。(低频声音没有 对应的毛细胞)
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 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 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 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
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 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 结论的研究方法。
注意: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 科学性,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 要有统一标准。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 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试验时 需考虑到三类变量:自变量、应变 量、控制变量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三、梦
1、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 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2、人的心理可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前(潜)意识 ①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②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3、梦的特征:①主要与自己有关,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第二节 视觉
(二)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 红、绿、蓝。 ①优点: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 体细胞,分别对“红蓝绿”三种原 色最敏感,以不用比列混合三种原 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 ②不足:三原色说对于有些视觉现 象还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③运用:电影原理就是利用视觉正 后像
2、拮抗理论(四色说):黑林提 出;红-绿;黄-蓝;黑-白。 ①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 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 种原色,加上黑白共成三对。每一 对的两个要素具有拮抗作用,表现 为其中一个停止后,另一个激活; ②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
实验法的分类: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区别:实验情境不同。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 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 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 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 试的心理现象。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 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 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可分问卷法 和谈话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第二节 注意 我们是第怎样三认节知世界生的物? 节律、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 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 外在的人、事、物变化外部事物觉知。 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第一节 感觉概述
3、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 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 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 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 受性越高。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 刺激量。
4、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 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 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 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 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 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 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 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① 人的生物节律,分为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 种时间长短,其中日周期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大 ②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 醒的周期性循环。 ③ 飞行时差造成的身心困扰绝非产生于旅途疲劳,而 是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
应用领域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 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 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 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 规律的方法。
优点: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被动,观察结果难于 重复,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影响。
•一、什么是注意
问题:找到上图中所有的狗和猫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 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第二节 注意
注意特点:
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 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时, 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 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第二节 注意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 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 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四 种意识状态下与注意分配的关系)
第二节 注意
注意的种类
1、心理促动药物的类型: ①镇静剂: ②兴奋剂: ③迷幻剂: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视觉 第三节 听觉 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第五节 社会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感念
感觉: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 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 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 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 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远距离、近距离、内部感觉) 。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 和
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 被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研究无意识现象,重 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 分析。处于下意识中 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 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
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 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 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 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 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 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 我实现的基本需要。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1、光是一种称作电磁辐射的能量; 2、可见光是指人类视觉刺激的电磁辐 射的一部分,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 微米之间
第二节 视觉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 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最常见的是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第二步是转换(关键环节): 转换器; 第三步是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进行加工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 指标,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 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 系。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4、催眠理论: ①角色扮演理论 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 了另外一个角色。 ②意识分离理论: 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 能是扭曲的。 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 其性质比较真实的。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②受生活环境影响,特别是当前的生活事件; ③梦的内容受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1、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苏格兰医生布瑞德在1983年提出了“催眠”一词 2、催眠原理:受暗示性;催眠诱导 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①感觉麻痹 ②感觉扭曲和幻觉 ③解除抑制 ④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华生,诞生 标志——《从一个行为 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 理学》 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 的行为,刺激—反应,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 的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威特海默;考卡夫;柯勒
主要观点
德文gestalt的译音,含义 是整体或“完形”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 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的方法。
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 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 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 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 于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实验室。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 性质。
第二节 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 但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德,1908)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1、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2、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原始位置的大小; 3、纯音: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声波最简 单的形状是正弦波。
第三节 听觉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音色 ①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 即振 动的大小所决定。音强的单位是分贝。 ②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 动次数决定。 ③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 的主要依据。 (二)听觉适应与疲劳: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