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陈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陈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1、《后汉书·陈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陈藩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
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
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
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书奏不纳。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顷之,征为尚书仆射。
八年,代杨秉为太尉。
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暢。
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刑徒李膺。
”帝不许。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
大司农刘祐、
河南尹李膺,皆以忏旨,为之抵罪。
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言及反复,诚辞恳切。
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
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
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
而驱驰嶮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
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
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后汉书·陈藩传》,有删改)
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
最初在郡做官,被推为孝廉,授郎中。
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
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官离去。
太守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
这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
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
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
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数他。
特別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
床悬起来。
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有得通传。
使音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
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
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土民也敬畏他的清高。
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延熹六年,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书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入睡的时候,又恰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
”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
自从陈蕃番做了光禄勋,他同五言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挙,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
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
陈蕃辞让说:辦別日、月、全、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
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驰刑徒李膺。
桓帝不许。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
彼此阿谀勾结。
大司农刘佑、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
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
反复申诉,词意肯切。
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窦太后执朝政后,际番和太后的父亲大将窦武,同心尽カ,起用名流贤士。
共同参与国家政治。
天下之土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
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
中常侍曹节、王甫
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
陈蕃常恨这帮人,決心消灭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谋划。
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
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
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归隐。
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
他们认为逃离世事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然没有成力,但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后汉书·陈藩传》
2、《宋书·胡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书·胡藩传》原文及翻译宋书
原文: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
祖随,散骑常侍。
父仲任,治书侍御史。
藩少孤,居丧以毁称。
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
”州府辟召,不就。
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
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
”高祖乃遣檀韶与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
将拔之夜,
佐史并集,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
藩起贺日:“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
”明旦,攻城,陷之。
从讨卢循于左里,频战有功,封吴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
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
从伐刘毅。
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道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
高祖出倪塘会之。
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从。
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
”又从征司马休之。
复为参军,加建武将军,领游军于江津。
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高祖呼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奋怒,命左右录来,欲斩之。
藩不受命,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
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
因而乘之,一时奔散。
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别军。
至河东,暴风漂藩重舰渡北岸,索虏牵得此舰,取其器物。
藩气厉心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
贼骑五六百见藩来,并笑之。
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
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
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日壮侯。
选自《宋书》
译文:
胡藩,字道序,豫章郡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
祖父胡随,
任散骑常侍。
父亲胡仲任,任治书侍御史。
胡藩早年丧父,守丧期间因哀毁过度损害身体,以此受人称道。
太守韩伯见到他后,对胡藩的叔父任尚书的胡少广说:“你的这个侄儿将来必定会因忠义节烈而成名。
”州府征召他做官,他没有就任。
高祖平素就听说胡藩这个人敢于直言、竭尽忠节,所以召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
跟随高祖征讨鲜卑,贼军屯军聚在临朐。
胡藩对高祖说:“敌军屯军在军城之外,留守在城里的兵一定很少,现在赶快去拿下他的城,斩断他们的旗帜,这就像韩信攻下赵国一样的道理。
”高祖于是就派遣檀韶与胡藩等人偷偷前往,到达之后,马上攻下此城。
敌军看城已被攻陷,一时溃败逃走,回去整月守卫广固城。
(我军包围住敌军),城快被攻下的那一晚,书佐和曹史都聚集在一起,忽然有一只鸟大的像鹅一样,灰黑色的,飞入高祖的营帐中,众人都很惊愕害怕,认为是不祥之兆。
胡藩却起身祝贺说:“青黑,象征着胡人的颜色。
胡人将会归顺我军,这是大吉之兆。
”明早攻城,很快攻下。
胡藩跟着高祖到左里讨伐卢循,屡建战功,高祖封他为吴平县五等子,授予正员郎。
不久转为宁远将军、鄱阳太守。
跟随高祖去攻打刘毅。
当初刘毅守着荆州,上表请求走东边回京城告别祖墓。
距京城只有几十里,却不进京朝拜皇帝。
高祖亲自到倪塘与刘毅会面。
胡藩劝高祖在座位上杀掉刘毅,高祖没有听从。
到这时讨伐刘毅,高祖对胡藩说:“昔日如果听从你在倪塘的计谋,就不会有今天的行动了。
”胡藩又跟着高祖去攻打司马休之,再次让胡藩任职参军,加封建武将军,在江津统领游动作战的军队。
但主帅徐
逵之全军覆没,高祖非常生气,当天在马头岸这个地方渡江。
而江津岸非常陡峭,像墙壁一样直立高有数丈,司马休之在岸边摆下军阵,根本没有地方上得去。
高祖招呼胡藩命令他登岸,胡藩面有迟疑之色,高祖很生气,命左右的人把胡藩抓起来,要斩胡藩。
胡藩不答应,回头说:“我胡藩宁可向前与敌战死。
”拿刀尖插入岩壁,裂开的地方刚好可以容得下脚趾,沿着这些地方径直而上,跟着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登岸后,打了一场殊死战,敌人不能抵挡,败退。
因而胡藩等人乘胜追击,敌军四处奔散。
高祖讨伐羌人,让胡藩代理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帅主力军以外的军队到河东。
暴风雨漂走了胡藩的战船渡到了北岸,敌军牵走此船,取走了船里的物品。
胡藩非常生气,率领左右十二个人乘小船前往北岸。
敌军骑兵五六百人,见胡藩前来就一起嘲笑他。
胡藩向来善于骑射,上岸后就射他们,敌军中箭倒地的人有十几人。
敌军全都撤退,全部收回所失去的东西返回来。
高祖又派遣胡藩及朱超石等人追击敌军到半城这个地方,敌军骑兵重重包围了胡藩等人,胡藩及朱超石所统领的军队都是新分配的士兵,不到五千人,胡藩率领激励士兵奋力而战,大败敌军。
朝廷论及胡藩平定司马休之及广固城的功劳,胡藩被赐封阳山县男爵,五百户家庭的税收由他支配。
元嘉十年,去世,时年六十二,谥号为壮侯。
《宋书·胡藩传》《宋书·胡藩传》(二)
3、《后汉书·陈俊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陈俊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也。
少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俊为长史。
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
从击铜马于清阳,进至蒲阳,拜强弩将军。
与五校战于安次,俊下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余里,斩其渠帅而还。
光武望而叹曰:“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五校引退入渔阳,所过虏掠。
俊言于光武曰:“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
”光武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
视人堡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收取之。
贼至无所得,遂散败。
及军还,光武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
”及即位,封俊为列侯。
建武二年春,攻国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
引击顿丘,降三城。
其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言于帝曰:“非陈俊莫能定此郡。
”于是拜俊泰山太守,行大将军事。
张步闻之,遣其将击俊,战于赢下,俊大破之,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余,稍攻下诸县,遂定泰山。
五年,与建威大将军耿介共破张步。
时琅邪未平,乃徙俊为琅邪太守,领将军如故。
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
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
八年,张步畔,还琅邪,俊追讨,斩之。
帝美其功,诏俊专征青、徐。
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
百姓歌之。
数上书自请,愿奋击陇、蜀。
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
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
”十三年,增邑,封祝阿侯。
明年,征
奉朝请。
二十三年卒。
子浮嗣,徙封蕲春侯。
(节选自《后汉书·陈俊列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译文:
陈俊,字子昭,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年轻时为郡吏,更始皇帝(刘玄)即位,任命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陈俊为长史。
光武帝(刘秀)巡行河北,刘嘉写书信推荐陈俊,光武帝任命(陈俊)担任安集掾。
(陈俊)跟随(光武帝)在青阳攻打铜马军,进军到蒲阳,被拜为强弩将军。
在安次与五校交战,陈俊下马,手持短兵器,所到之处敌军必败,追奔(敌军)二十多里,斩杀敌军首领凯旋。
光武帝看着(眼前的场面)赞叹道:“(如果)战将都像他这样(勇猛),难道还有忧虑吗!”五校率军退进渔阳,所到之处加以掳掠。
陈俊对光武帝说:“应该命令轻骑出冲到敌军前面,让百姓各自坚守堡垒,来断绝敌军粮源,就可以不经过作战而歼灭(敌军)了。
”光武帝认为(陈俊的建议)正确,派遣陈俊率领轻骑跑到敌军前面。
见到百姓壁垒坚固完好的,就令(百姓)坚守;散放在野外的粮食,就全都(抢先)收取过来。
敌军到了一无所得,就自行溃败了。
等到回师,光武帝对陈俊说:“困扰这些贼虏的,是将军的策略哩。
”等到(光武帝)即位,封陈俊为列侯。
光武帝建武二年春,(陈俊率军)攻打(据守)匡城的敌军,攻下四个县,被改封为新处侯。
(陈俊又)带兵攻打顿丘,降服三城。
这年秋天,大司马吴汉秉承皇帝旨意拜陈俊为强弩大将军,(陈俊带兵)又在河内攻打(据守)金门、白马的敌军,全都打败了他们。
光武帝建武四年,(陈俊)转兵攻打汝阳及项城,又攻占了南武阳。
当时泰山郡一带的豪杰多数拥有部众与张步
集结在一起,吴汉对光武帝说:“除了陈俊没人能够平定此郡。
”于是(光武帝)任命陈俊为泰山郡太守,代理大将军之职。
张步听说了这件事,派遣他的部将攻击陈俊,(双方)在嬴下交战,陈俊大破敌军,追击到济南郡,缴获(张步拟私封人官爵)印章九十多颗,逐渐攻下诸县,于是平定泰山郡。
光武帝建武五年,(陈俊)与建威大将军耿弇共同击败张步。
这时琅邪郡没有平定,(光武帝)于是调任陈俊为琅邪郡太守,仍代理大将军之职。
齐地百姓向来就听说过陈俊的威名,(陈俊)一进入齐地地界,盗贼就全都分散逃窜了。
陈俊率军在赣榆攻击董宪,进军打败(据守)朐城的敌人孙阳,平定了琅邪郡。
光武帝建武八年,张步反叛,回到了琅邪郡,陈俊(带兵)追赶讨伐,斩杀了张步。
光武帝赞美陈俊的功勋,下诏书让陈俊专门征讨青、徐两州。
陈俊抚慰贫穷衰弱的百姓,表彰有义之士,检查约束军吏,不得干预郡县的事务。
百姓歌咏称赞陈俊(治政)。
(陈俊)多次上书请命,愿意(带兵)奋力攻击(据守)陇、蜀(的隗嚣和公孙述)。
下诏书回复说:“东州刚刚平定,是大将军的功劳。
东州倚靠大海,可以侵扰中原地区,是盗贼藏身之地,朝廷以此地为重忧,暂且勉力镇抚此地。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增加了(陈俊)食邑,被封为祝阿侯。
第二年,征召(陈俊回京为)奉朝请。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陈俊)去世。
其子陈浮承袭(陈俊)爵位,改封蕲春侯。
《后汉书·陈俊传》
4、《后汉书·陈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陈藩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
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
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
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书奏不纳。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顷之,征为尚书仆射。
八年,代杨秉为太尉。
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暢。
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刑徒李膺。
”帝不许。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
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忏旨,为之抵罪。
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言及反复,诚辞恳切。
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
窦武亦有谋。
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
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
而驱驰嶮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
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
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后汉书·陈藩传》,有删改)
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
最初在郡做官,被推为孝廉,授郎中。
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
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官离去。
太守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
这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
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
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
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数他。
特別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
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有得通传。
使音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
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
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土民也敬畏他的清高。
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延熹六年,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书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入睡的时候,又恰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
”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
自从陈蕃番做了光禄勋,他同五言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挙,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
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
陈蕃辞让说:辦別日、月、全、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
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驰刑徒李膺。
桓帝不许。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
彼此阿谀勾结。
大司农刘佑、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
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
反复申诉,词意肯切。
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窦太后执朝政后,际番和太后的父亲大将窦武,同心尽カ,起用名流贤士。
共同参与国家政治。
天下之土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
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
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
陈蕃常恨这帮人,決心消灭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谋划。
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
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
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
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归隐。
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
他们认为逃离世事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然没有成力,但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后汉书·陈藩传》
5、《后汉书·陈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陈忠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
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
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
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
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
事皆施行。
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
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
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
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
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
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
忠独以为忧,上疏。
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
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