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天津南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天津南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
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
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编自《现代农业科技》)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
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
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
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
农业的生态循坏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
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
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
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
”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
“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坏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来来》)
4. 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B.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C.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D.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林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B. 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C. 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 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6. 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津的开合桥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
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
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
这些都是开合桥。
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来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
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
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
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
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
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
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
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
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
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居民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
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
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
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
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连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过船。
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
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
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一样,以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
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
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7. 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 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 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 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 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 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 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
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
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
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
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二子之言也已当矣。
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熊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B.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C. 当今之世/大臣贪/ 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D.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厉王,是帝王的谥号。
谥号一般分为恶谥、平谥、美谥。
恶谥如纣工、厉王;平谥如哀帝、少帝;美谥如穆公、高宗。
B.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辅佐楚悼王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
与孙武并“孙吴”。
C. 爵禄,爵位和俸禄。
爵位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等;俸禄是朝廷给官吏的报酬。
D. 什伍,古代军队或民户编制。
军队编制中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民户编制中以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
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当成石头,把贞士当成骗子。
B. 吴起眼光独到,治国有术。
他认为大臣权势太重,分封贵族太多,会造成楚国贫弱,主张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
C. 商君变法有功,结局悲惨。
他的策略得到秦孝公采纳,秦国得以富强。
但是秦孝公仅仅在位八年就去世,他也惨遭车裂。
D. 本文善于说理,深入浅出。
先从和氏献玉的故事引人,再列举吴起、商鞅的事例,说明君王信任对法术之士的重要性。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2)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
②筠:竹皮。
③谅:料想,实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14.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根据要求,写出诗句。
①《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佩带来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
_________”。
②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1)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
该生学习成绩倍儿棒,综合素质优良。
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
希望该生能得到贵大学的抬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20年3月19日(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下面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药是免疫力。
”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强调了免疫力对抵抗病毒的重要性。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
我们的身体需要免疫力,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免疫力:机体失去免疫力,健康就没有了保障;思想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免疫力”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由原文“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地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可知,应是“叙述者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选项中的“小说”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
D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夸大作用。
由原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可知,原文只是说“冲淡和消解”文学故事的虚构性,并非“彻底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只有……才能”说法太绝对,由原文“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可知,选项中“只有……才能”太绝对。
A错误。
B项,“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误。
由原文“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可知,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而不是“统统”是第一人称,范围扩大。
B错误。
C项,“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无中生有,由原文“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可知,原文只是说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