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真题专题汇编——实验与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真题汇编实验与探究
(2015江苏卷)4. 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B. 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的理论
C. 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 DNA,证
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以 DNA 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 X 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答案】D
【解析】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其眼色的遗传,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B正确;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尼伦伯格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后来科学家陆续破译了全部的密码子,D错误。

(2015江苏卷)8.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 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5 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解析】与清水组相比,蔗糖组和细胞分裂素组中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高,说明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正确;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提供能量,
B正确;蔗糖+细胞分裂素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高,说明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第5天清水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低,此时脱落酸含量最高,D 错误。

(2015江苏卷多选题)23.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组织切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显微观察有橘黄色颗粒说明有脂肪
B. 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没有还原糖
C. 洋葱表皮细胞滴加蔗糖溶液后,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有活性
D. PCR 产物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变蓝说明有目的 DNA 产生
【答案】BD
【解析】苏丹Ⅲ染液能够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所以组织切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出现橘黄色颗粒说明有脂肪,A正确;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项未加热不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没有还原糖,B错误;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说明细胞具有活性,C正确;二苯胺试剂与DNA在加热条件下呈蓝色,所以PCR产物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变蓝色说明有DNA产生,但不一定是目的DNA,D错误。

(2015江苏卷多选题)25. 图1、2 分别为“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冶实验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2 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相同
B. 图1 中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
C. 图2 中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
D. 在图1 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有助于去除杂质
【答案】BCD
【解析】图1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核物质,图2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降低NaCl的浓度,使DNA的溶解度降低析出,A错误;由于DNA溶于水,所以图1中完成过滤后DNA存在于滤液中,需保留滤液,B正确;图2中DNA析出,则过滤
后弃去滤液,保留黏稠物,C正确;在图1中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蛋白质水解形成肽和氨基酸,溶于水,有利于去除杂质,D正确。

(2015四川卷)3.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
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
【答案】A
【解析】溴麝香草酚蓝可用来检测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但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均可产生CO2,A项错误;检测酵母菌发酵酿制的果酒时,可选择酸性重铬酸钾进行检测,B项正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C项正确;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进行计数,D项正确。

( 2015山东卷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D.将洋葱表皮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答案】B
【解析】层析液是由有机溶剂组成,而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因此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使滤液细线上的叶绿体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滤纸条上无色素带,A项错误;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若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分生区细胞可能没有经历一个细胞周期,则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项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解离阶段,细胞就已经死亡,C 项错误;将洋葱表皮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即可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D项错误。

(2015上海卷)4.若在低倍显微镜下用目镜侧微尺测量细胞长径(如图1),则转换高倍物镜后观察到的图像是
【答案】C
【解析】A图看不到目镜测微尺,A错误。

高倍镜下细胞放大倍数增大,而B图细胞比低倍镜下还小,B错误;低倍镜下保卫细胞不在视野中央,应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因此在高倍镜下,保卫细胞基本位于视野的中央,C正确,D 的测量与低倍镜显得不符,D 错误。

(2015上海卷)15.将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数分钟后,用清水引流,重复多次,则在此过程中图5所示细胞中
A.区域①扩大,区域②紫色变浅 B.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加深
C.区域①扩大,区域②紫色不变 D.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变浅【答案】D
【解析】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用清水引流,使其处于清水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所以图示中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变浅,答案D.
(2015上海卷)19.在双螺旋DNA模型搭建实验中,使用代表氢键的订书钉将代表四种碱基的塑料片连为一体,为了逼真起见,A与T之间以及C与G之间最好分别钉
A.2和2个钉B.2和3个钉C.3和2个钉D.3和3个钉
【答案】B
【解析】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由此可知A与T之间最好钉2个图钉,G与C之间最钉3个图钉
(2015上海卷)21.从新鲜的菠菜叶片提取叶绿体色素,发现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A.加入的石英砂太多 B.没有加入碳酸钙
C.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 D.一次加入过多无水乙醇
【答案】B
【解析】绿叶中色素提取过程中,研磨的速度慢会影响色素的提取,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加充分,有利于色素的提取。

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素被破坏的,若不加碳酸钙研磨过程中叶绿素会被破坏,导致提取液颜色偏黄绿色,B符合题意。

脱脂棉过滤不彻底会出现浑浊现象,主要影响的不是提取液的颜色,C不符合题意。

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过的时,提取的滤液中色素的含量低,滤液颜色较浅,D不符合题意。

3.(2015广东卷)关于DNA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兔的成熟红细胞可提取DNA
B. PCR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延伸-复性三步
C. 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溶后生成蓝色产物
D. 用甲基绿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DNA的提取和鉴定、PCR技术的内容,难度中等,B、D为易错选项,错选的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审题不清。

A错误。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无法提取DNA
B错误,考察PCR反应的三个步骤,应为变性——复性——延伸
C 正确
D观察DNA与RNA分布的实验中,要用甲基绿与吡罗红同时染色
5.(2015广东卷)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植物的愈伤组织,从获得的再生植株中筛选四倍体植株,预实验结果如右表,正式实验时秋水仙素浓度设计最合理的是
A. 0、2、3、4、5、6
B. 0、4、5、6、7、8
C. 0、6、7、8、9、10
D. 0、3、6、9、12、15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难度中等偏难。

本题考查设计实验能力。

由表可知,当秋水仙素浓度为6g/L时,四倍体植株的数量达到最大值11。

所以正式实验进行时,要设置秋水仙素的浓度大于6g/L的组。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10g/L时,四倍体植株的数量较少,所以在正式试验中不需要设置秋水仙素浓度为10g/L或者大于10g/L的组,所以
正确答案为B
(2015安徽卷,3,6分)右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D.统计图中处于分列其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
【答案】B
【解析】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A错误;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B正确;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N,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细胞中的2倍,但DNA含量相同,C错误;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但可计算分裂期所用时间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D错误。

(2015天津卷) 5、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
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
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答案】A
【解析】碱性条件下,铜离子与蛋白质生成紫色络合物;A符合题意。

胃蛋白酶的适宜pH 约为2.0左右,因此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需要维持pH为2.0;B不符合题意。

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不符合题意。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强酸或强碱会杀死细胞,因此一般在中性条件下进行;D不符合题意。

(2015广东卷)26. (16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

下表是不同pH值的酸雨对三种植物
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试验的相对百分比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色,提取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产物)减少。

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
②;③。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答案】
(1)类囊体薄膜;黄绿;【H】、ATP;C3的还原
(2)增大;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不同;酸雨对不同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木樨受影响最小,腊梅受影响最大
(3)抵抗力;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位于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后,在滤纸上出现四条色带,从上往下依次是或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b呈黄绿色,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扩散最慢位于滤纸条的最下面。

叶绿素吸收并转化光能,用于产生 [H]和ATP,[H]和ATP被用于暗反应的C3还原过程。

(2)从表格数据可直接看出,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且受影响程度增大,比较三种植物中的叶绿素的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

(3)部分生物死亡后,使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2015浙江卷)31.(12 分)现有一种细菌 M ,能够合成某种酶,并能分泌到细胞外。

为了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若干个培养瓶、培养液、细菌 M
(要求与说明:实验仅设一组;实验仪器、试剂、用具及操作不做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 1 )实验思路:

( 2 )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并绘制预测的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曲线);
( 3 )测定总酶浓度时,应对细胞做 _________ 处理。

【答案】(1)①取细菌M,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若干个含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②取其中的培养瓶,分别测定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并记录。

③在培养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重复②。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见下图:
(1)破碎
【解析】(1)实验思路大致是这样的:①取细菌M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若干个含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②取其中的培养瓶,分别测定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并记录各组数值。

③在培养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重复②过程。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绘制成曲线。

(2)随着培养时间的不断延长,培养液中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最终保持稳定,而细胞外酶的浓度和总酶的浓度也在不断增加最后稳定,且总酶的浓度含量要高于细胞外酶的含量。

曲线见答案。

(3)测定总酶浓度时,需对细胞进行破碎处理,以便统计胞内酶与胞外酶的总量。

(2015福建卷,26,12分)26.(12分)
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到达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

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

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答案】(1)盐酸(或盐酸盒酒精)中
(2)减少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降低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解析】(1)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成分为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

右图中箭头所指细胞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在赤道板上,处于细胞分裂中期。

由表可知,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浓度,说明处于该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

而前中期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随着可可碱的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

实验目的为:探究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

自变量为可可碱浓度,因变量为赤霉素的含量。

实验设计基本思路是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方法技巧:对于实验设计题,先搞清实验目的,分辨自变量及因变量,控制自变量,通过测定因变量的值,得出实验目的。

(2015重庆卷,10,14分)10.(14分)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

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步骤2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

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处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0.5 ml蒸馏水控制pH 红粒小麦低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深于
【解析】(1)本实验是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及有无淀粉酶,因变量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管的步骤①中应加入0.5ml蒸馏水。

因为酶促反应需适宜的pH,因此在步骤②的每支试管中均加入1 mL的缓冲液这有利于控制pH。

显色结果表明白粒管颜色最浅,淀粉分解最彻底,红粒管颜色较深,淀粉部分分解,对照组颜色最深,淀粉几乎没分解。

两种小麦相比,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最低。

由题意可知,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粒小麦,这表明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这时反应底物量减小,而酶量不变,底物被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为了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
应缩短。

(2)本实验是探究淀粉酶的种类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的种类,因变量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因此Ⅰ中两试管使α-淀粉酶失活,Ⅱ中两试管应使β-淀粉酶失活。

若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白粒小麦和红粒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则Ⅱ两试管中淀粉分解量几乎不受影响,而Ⅰ两试管中淀粉分解量明显减少,所以实验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2015北京卷)29.(17分)为探索治疗机体对于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
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
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传至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上
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和给药之间建立联系,
当给药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
将这种大鼠称为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群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
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
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
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相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
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
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
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
【填写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试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答案】(1)兴奋神经递质后膜
(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明显少
(3)溶剂M a、c、f 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 【解析】(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达到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连接处(突触小体),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

(2)通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可以知道:小鼠对药物的依赖指标是给药的次数或用量,而对其给药又是通过其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来决定的,所以其对药物越是依赖则小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越多。

若抑制剂组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小于对照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说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该药物的依赖。

(3)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单一变量,所以给实验鼠注射“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则其对照组应只注射“溶剂M”;若探讨对小RNA的设计,则其对照组应是所含的“核苷酸的种类和数目”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应该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015四川卷)10.(12分)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

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____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___,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

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______。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___(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

【答案】(1)信息主动运输
(2)人工涂抹的IAA起到抑制作用
(3)C3化合物ATP和[H]增加
(4)大于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的效果被解除
【解析】(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 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C3化合物,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

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加。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的效果被解除。

(2015江苏卷)29. (8 分)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是传统观赏花卉,由于其高度不育,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因而品种稀少。

为了探究中国水仙只开花不结实的原因,有研究者开展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先制作了临时装片进行镜检、拍照,再对照片中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归类、排列,主要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新生根尖作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2)实验过程中用1mol · L-1HCl 解离的目的是。

(3)该实验采用卡宝品红作为染色剂,与卡宝品红具有相似作用的试剂有 (填序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