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审美意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审美意韵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
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而把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
朗读便成了有效途径。

朗读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寻出课文蕴含的美的因素,接受作者的审美
经验,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从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

字、词、句、段、篇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

汉语表
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如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描绘了草原特有的风光物象,响亮的鞭声、
诱人的新绿、蹦跳的羊群、奔驰的骏马,以及蓝天下回荡的牧羊人的歌声,展现了草原一片
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自然美
景色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江南的美景,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的神奇,走出课堂,学生
们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首先,让学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用
清脆而又亲切的声音,赞美而感叹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放声朗读。

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语言
描写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自然景物美,激起
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景交融的目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
情操。

《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像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也像欲睡了。

”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柔美的情态。

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领学生去朗读,从朗读中领会祖国山水的形象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生活美
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
现出来。

朗读可以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养花的乐趣学生没有体验过,老舍先生的文章生活情趣十分浓厚,养花的喜忧、笑泪在老舍
心中有独到的体会。

我们怎样去感受“秉烛夜游”的快乐与“花遭雨袭”的忧伤呢?让学生先听
录音,让他们进入角色,进入文章的意境。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把
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热爱生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
面对人生。

四、让学生从朗读中领略人性美
语文课堂不只是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文课应充满人文关怀,弘扬人性美已成为现代教育思想
的话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作品:《将相和》中的蔺相如的美,美在他的勇气。

他临危受命带璧
入秦,这是敢挑重担之勇;在秦国,面对飞扬跋扈的秦王,他临危不惧,这是不畏强暴之勇。

蔺相如的美在他的崇高精神,而这也是他智慧美与勇气美的灵魂。

与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
截然不同的是,他对公然向自己挑衅的廉颇一味地隐忍退让,以至于手下的门客都看不过去。

他退让的原因就是顾全大局,以国为重。

这是一种宽宏大量的美好品质,这是一种先公后私
的爱国精神,彰显了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们的美也必将烛照学生的心灵。

五、让学生从朗读中鉴赏意境美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

在朗
读吟诵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学生自然会展开联想,受到情感的感染,情操的陶冶。

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

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

因为随着朗读的不
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

当感性的积
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鉴赏意境美的能力。

六、让学生从朗读中体验写作美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琢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

以读悟写,迁移创造。

读《暮江吟》中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可创设情境:假如现在是中秋之夜,你作
为一名小诗人能否把这两句改一改,表现中秋之夜的可爱呢?学生情趣盎然,改出了如“可怜中秋十五夜,露是珍珠月如盘”等好句子。

引导学生的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从而自然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能使学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语文教学就是让语文课堂在美的氛围中展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展开,让美的形象、美的生活、美的人性、美的思想占据学生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