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以梅林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经济研究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
沈晶晶(浙江理工大学)
摘要: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委基于“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下提出的新概念,既是对“千万工程”的坚守践行,也是对“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力争推动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此背景下研究总结未来乡村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之一的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为案例,对未来乡村建设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未来乡村建设;梅林村;乡村振兴
——以梅林村为例
【作者简介】
沈晶晶(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为提升乡村发展局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等乡村发展政策被依次提出,并逐渐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2年2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着力打造“未来乡村”,力推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和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目标新定位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未来乡村建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基本内涵
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委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连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纽带。
根据浙江省颁布的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未来乡村以“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为一体的乡村建设新模式。
简而言之,未来乡村是物质空间的升级、精神生活的完善,是乡村数字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新模式。
从历史逻
辑看,未来乡村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未来方向;从价值逻辑看,未来乡村是构建乡村精神文明高地,打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场域;从实践逻辑看,“千万工程”奠定基础、“美丽乡村”全域拓展,“未来
乡村”促进共富,环环相扣,见证浙江省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二、文献综述
未来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
深入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未来乡村的内涵意蕴、现存问题与实践研究。
总览文献发现,国内对“未来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未来乡村”的理念研究,如“未来乡村”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重大意义、对乡村振兴的丰富发展等;另一方面主要集中于“未来乡村”的实践研究,如实现路径、实践案例、经验启示等。
当前,学界对“未来乡村”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国内对未来乡村的理论研究。
在内涵方面,黄祖辉(2021)认为未来乡村建设应当在乡村原生态基础之上嵌入数字化、集成化、生态化等新技术元素,使乡村真正成为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娄火明(2021)从人民满意度出发,认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要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群体的和谐共生,
农场经济管理 (2023/6)Nongchang Jingji Guanli
在保持农村风貌的基础上紧跟都市品质;林帅君(2023)认为未来乡村是乡村数字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新模式,是物质空间和精神生活同步提质发展的乡村新形态。
第二,国内对未来乡村的实践研究。
当前,国内对于未来乡村研究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案例分析,并基于案例分析得出相对应的经验启示,为未来乡村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考。
郑功帅(2022)以诸暨市杜黄新村为例,深入研究了杜黄新村建设未来乡村的具体做法,提出了未来乡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努力夯实产业基础、以村民满意为标准”三大经验启示;孙叶玲(2022)以奉化滕头村为例,以“4+1+X”的规划策略为主来研究该村未来乡村建设的路径,从智慧生活、数字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在谈到关于未来乡村建设实践路径时,娄火明(2021)认为应当从政策引领、责任落实、数字赋能、分类推进四方面来进行;黄祖辉(2021)从乡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出发,创新地提出未来乡村建设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吴演宏(2022)从数字赋能角度出发,提出未来乡村建设需要构建数字赋能的双向循环模式。
三、案例分析——以梅林村为例
(一)梅林村的基本情况
梅林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东部,村域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1748亩,现有农户629户,户籍人口2382人,常住人口3587人。
作为杭州市首批未来乡村,梅林村以“千万工程”牵引乡村建设,以“未来乡村”打造共富样板,全力擘画“梅好未来幸福林里”新图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梅林村未来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从首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到浙江省首个村级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梅林村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引领,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支撑,高质量打造未来乡村模板。
1.践行低碳理念,打造绿色乡村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梅林村始终以“低碳乡村”为目标,全力打造绿色村庄。
一是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经济转型。
梅林村依托当地特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形成了阶梯式工业格局。
在保持实业底色的前提下,梅林村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三产融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观光农业、数字农业打造美丽田园,打造“近零碳”工厂等。
当前,梅林村以“绿色生态”为发展主线,已形成多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经济新格局,为经济转型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变革电力模式,赋能低碳发展。
依托“双碳大脑”,梅林村服务居民和企业搭建分布式屋顶光伏,通过碳管理智慧平台掌握全村能耗趋势。
建设乡村能源管理平台,以浙江省首个村级电力服务驿站为依托,搭建梅林村双碳驾驶舱,对乡村绿色发展进行评价评级。
通过“萧碳码”为梅林村9家企业提供碳排放和碳排放结构分析,帮助企业和社会共同实现“有序用电、有序生产、有效控耗”。
三是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风尚。
梅林村搭建“梅林村垃圾分类监管中心”,通过评比晾晒等方式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垃圾分类好习惯;打造低碳民居,以全省第一个乡村“未来居”展厅为依托,通过新能源设备、中水回用等形式来指导村民的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出行,增设太阳能智能充电桩,满足村民车辆的出行充电需求,促使民众绿色出行。
2.集聚数字动能,增添发展机遇
数字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梅林村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乡村发展的驱动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是搭建治理系统,实现一体管理。
梅林村搭建了“驾驶舱治理端+手机服务端+线下沥MALL”相结合的一体化数字治理系统,“沥家园”掌上平台覆盖村民公益服务、健康管理、垃圾分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可通过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投放等
48
经济研究
方式获取积分并兑换,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了群众对数字化生活的认可度。
与此同时,梅林村发布了全省首个村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梅林共富的全面态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
二是完善智慧医疗,实时监测健康。
梅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依托“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应用场景,实现就医行为分析、居民健康画像等功能,为全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村民在家测量的健康数据会实时上传至检测平台,真正实现了家医不出站、患者不出家,健康数据实时管控,对本村受监测人员进行疾病预防和实时监控。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村民幸福感。
梅林村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群体的需求,着力打造“美好生活中心”。
美好生活中心是集共富展示馆、村级青少年宫、乡村数字书房于一体的综合体,村民只要来到美好生活中心,就能享受到各种各样配套的公共服务。
此外,梅林村加强公共服务的数字化集成,建设智慧老年食堂、智慧医疗站、数字公交、乡村公园、数字跑道,不断优化数字生活体验,全力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圈”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促进浙江省未来乡村发展的一点思考
(一)产业提质增效,建设“共富乡村”
为促进浙江省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数字强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升生产效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特色,锚定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独特资源,采取农文融合、农旅结合等方式促使三产融合,打造产业兴旺的“加速器”;引进人才,制定人才引入补助政策,吸引乡贤返乡创业,提升产业质量。
(二)风貌美丽宜居,建设“美丽乡村”
保护原生环境,开展污染数字化治理,实现环境整治常态化;以“绿色生态”为发展主线,打造低碳场景,引领村民实现低碳生活;强化村庄设计和风貌管控,以邻里场景重塑为目标,打造更具现代感的生活
空间,打造美丽乡村;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
留村庄原有纹理,使村庄建设更具独特性。
(三)集聚数字动能,建设“数字乡村”
数字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乡村应借数字化
改革强劲东风,积极推进未来乡村数字化。
充分利
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化与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
融合,高质量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数
字产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数字+医疗”“数字+养老”建设,利用数字平台对乡村气象、水文、地质实
行实时监测,推进全方位数字化发展。
(四)凸显人文厚度,建设“人文乡村”
依托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乡村文化
品牌和文化“IP”,助推文化产业集聚;配齐文化基础
设施,完善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馆、乡村图书馆等服务点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
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培训;紧扣中小学
研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研究开发相关文化活动,助
推学校与乡村实现融合发展。
(五)笃行利民之举,建设“善治乡村”
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网格治理为抓手,推进
乡村治理体系重塑,实现乡村善治;建设数字化治
理平台和村民自治“APP”,便捷百姓生活,打通服务
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村民自治、乡村法治、深化
德治、探索智治,不定时开展“民主议事日活动”、村
民座谈会等活动,鼓励更多村民参与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孙叶玲.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以奉化滕
头村为例[J].特区经济,2022(09):52-55.
郑功帅,郑竹沁.未来乡村建设的现实境遇与
路径选择——以浙江省为例[J].领导科学论
坛,2022,(08):103-106.
陈一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
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81-91.
娄火明.未来乡村建设的愿景及实现路径探究
[J].新农村,2021(02):5-6+9.
(责任编辑:朱晓雨)
[1]
[2]
[3]
[4]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