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教育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儿童教育现状
【篇一:中国儿童教育现状】
中国幼儿教育现状与婴儿数量有很大关系,婴儿多了幼教市场必然
更开阔了。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从
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有利于扭转我国目前出生率较低的现状,迎
来新一轮婴儿潮,幼儿教育产业将成为最先受益的行业之一。
2016年年初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将于2019年学前适龄儿童规模
大幅增加,幼教市场需求巨大。
目前,与教育行业类似,幼儿园处于小而散的格局,幼儿园top10
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1%。
两极分化现象也非常严重,低端幼儿园软
硬件条件落后,门可罗雀,而高端幼儿园却人满为患。
在政策干涉
较少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的市场渗透率超过一半,有一定规模的
民办幼儿园硬件、课程、师资完备,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及相对较高
的利润水平。
2015年,我国的生育率为1.207%,新出生人口为1660万人,而
根据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预测,
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将带来年新增人口300万-800万,增幅约为20%-50%。
新生婴儿增速提速和巨大的人口基数为幼儿教育产业的强势
崛起提供了广阔的生源和需求端基础。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以期推动幼儿教育产业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过半,
幼儿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掣肘幼儿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也得到了
有效解决。
2015年,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二审已经通过教育法的
修订,删除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的规定。
《民办教育促进法》三审在即,修订案预期大概率
通过,标志我国将从法律层面上承认的合法性和营利性,同时也表
明监管层对教育资产证券化持支持态度,民办幼儿园经营自主权扩大,学校类资产挂牌上市将变得便捷和畅通。
2015年在园幼儿人数达4264.83万人次,毛入园率为75%,比
2009年提高20多个百分点。
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划,至2020年,我国学前一年的
毛入园率将达到95%,学前两年的毛入园率将达到80%,学前三年
的毛入园率将达到70%,在园幼儿数将上升至5100万;且政府在该规划纲要的评估报告中提出,将进一步持续稳定加大对学前教育的
财政性投入,把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比从2013年的3%至少提升到7%,国家经济面扶持幼教发展力度可见一斑。
截至2015年,我国幼儿园数量达22.37万家,其中民营幼儿园14.64万家,占比65%。
园所数量最多的前五位民办机构,合计幼儿园市占率不到2%,这个行业还在起点,等待着资本市场的整合与品牌化。
2015年,我国0-6岁幼儿教育市场规模为8196亿元,其中入园前教育市场规模107.7亿元,占幼儿教育整体1%。
伴随教育早龄化与幼儿教育刚需化,至2020年,入园前教育规模将升至426亿元,2015-2020年cagr达31.7%,幼儿教育整体市场升至1.2万亿,2015-2020年cagr达7.8%。
到2020年,我国幼儿园总数量约33万家,其中民办幼儿园接近20万家。
在园幼儿可超6000万,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可以超过3000万。
通过对中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了解到,幼儿园行业集中度低,行业割据现象严重,未能形成规模化布局。
全国规模较大的五个代表性幼儿园企业:红缨(1200)、北京博苑幼儿园连锁(700)、红黄蓝(300)、金色摇篮(200),诺贝儿(178)他们相加的园所总数(2578)仅占全国幼儿园总数(20.99万所)的1.23%,幼教前100家幼儿机构市占率不足5%。
行业内企业格局较小,未出现能够把控市场的龙头企业。
园所、课程、图书、玩具、软硬件等环节零散掌握于不同企业经营业务中,链条连接不紧密,未能规模化运营。
研发不足。
学前教师工作任务重、待遇低、科研能力有限,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科研支持力度不大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幼教研发成为短板。
课程设计上,幼教课程具有高可复制性,高研发投入难以带来壁垒性竞争优势,导致园所研发积极性不足,课程同质化严重。
师资匮乏,教师流动性高。
由于社会认可度低、工资待遇差、工作强度大、制度环境缺失、管理不足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幼儿教师师资匮乏且流动较高。
幼儿教师流动性高不仅影响幼儿保教质量,对教师地域构成、幼儿园管理组织的稳定、幼教政策制定也带来冲击,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诸多不利。
虽然中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显示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国家对幼儿教育行业支持政策还是不断加码的,未来我国幼儿教育行业前景值得期待。
【篇二:中国儿童教育现状】
12月22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
调查结果发布会,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
数据。
此次调查以中小学生父母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覆盖北京、天津等28个省区市的93个市县。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
此次调查都有哪些新发现呢?我们一一
看来。
1、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整体状况趋好
九成左右父母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表示认同;九成以上
父母自我感觉家庭关系良好,八成以上觉得自己和孩子快乐;父母
对自身教育职责的认识趋于理性,家长最看重的教育责任,排在前
五位的依次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孩子明辨是非”、“教孩子
学会自我保护”、“家长以身作则”和“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的
生育观更注重家庭生活充实和自身人生美满;父母的人才观趋于社
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更加务实,父母首选是希望孩子成为“敬老爱幼
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比例达到78.3%,其次是“身心健康阳光快乐
的人”,达到76.1%,第三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占65.7%。
2、家长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倾向性问题
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
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没养成好的行
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和“沉迷网络”;家
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调查还发现,目前
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7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部分父母
缺乏对孩子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父母认为孩子最差的是“家务
劳动能力”。
家长在有关儿童法律的学习方面欠缺,认真学过的不足
一成。
3、家庭教育面临着互联网发展的新挑战
互联网普及大势所趋,孩子上网近七成,66.8%的父母说自己孩子
上网,农村孩子上网率达到57.7%;父母在互联网应用上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和“我跟孩子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互联网对孩
子的作用让父母喜忧参半;对孩子上网,高达95.6%的家长表示会管;七成以上父母利用互联网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和帮助,自媒体运
用最多,获取家教知识和帮助的渠道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微信公
众平台”、“qq/微信家长群”、“孩子所在学校/班级网站”、网上家长
学校”。
4、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强烈
家长在家庭教育面临四大困难,依次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太忙,没有时间”、“不了解孩子
的想法”,农村父母遇到的困难比城市父母更为突出;家长遇到问题
多靠自己解决,三成以上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
长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和组织,排在前三位的是:教育
部门的幼儿园和学校、妇联系统所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免
费的社会公益组织;超过六成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表示满意。
另据
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取家庭教育指导渠道方面,农村家长更需要广
播电视节目,城市家长更需要网络新媒体,城乡差异显著。
根据调查结果,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做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相关政
策措施,建议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将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家
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
认定制度,实行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机构准入制度等。
二是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传播理念和方向,对涉及儿童权利和父母
职责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进行系统梳理,转化为父母必读和家庭
教育指导的必修读本,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和传媒从业者
的专题培训,指导并监督其把握传播方向。
三是积极搭建家长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
建好信息平台,大众传媒
尤其是互联网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搭建活动
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宣传实践活动等,
为家长创造学习、参与、分享的条件和氛围;搭建互助平台,支持
和鼓励发展家长自助组织。
四是着力培育家庭教育社会组织。
进一步统筹规划,进行家庭教育
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组织或机构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其
与正规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在现有家庭教育
指导工作基础上为家长提供“菜单式”的服务项目。
【篇三:中国儿童教育现状】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儿童教育之现状、教育缺失偏差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危害对策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
兴旺,人民的福址,国家的未来。
其实,政府、家庭、学校、社会
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却解决不了为人所诟病的教
育“病根”。
当前教育现状究竟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并带来什
么样的后果?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笔者在此略谈浅见。
一、当前教育之现状
(一)溺爱教育。
如今的小孩,尤其是独生子女,俨然是家中的“小
皇帝”、“活菩萨”、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活宝贝。
小孩在家
可谓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且要星星不能给月亮。
一家人都围
着孩子团团转。
爷爷奶奶负责抱小孩,父母负责喂小孩,叔婶负责
给小孩买玩的和吃的,小姑子负责给小孩洗屎尿布。
正应证了农村
目前流传的那句话:“孩子是祖宗,父母是相公,爷爷奶奶是长工。
”有的父母更是整天担心,小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会掉了,
就像是见不得光、吹不得风、淋不得雨一样。
有的小孩刚考上大学,全家人还要兴师动众送其到学校,为其安顿好一切才依依不舍离开。
(二)纵容教育。
现在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及“富二代”
家庭,对孩子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纵容过失。
有的家长当孩子
养成了坏习惯,在校谈恋爱,在外占染了不良习气(如:上网、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竟然还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有的家长对自己小孩在外面或在学校受了委屈,便心痛得不得了,
找人讨公道、算帐,非要搞得不依不饶、没完没了不可。
如,有的
小孩在校上体育课受了伤,家长便跑到学校大闹乾坤,非要讨个说
法不可。
有些学校担心发生意外伤害担负不起责任,干脆取消体育
运动及其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的悲哀。
(三)应试教育。
当前的教育体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分数论
英雄,把升学率和成绩作为教书育人的唯一标准。
学校一味给学生
灌输理论知识,家长整天为孩子的成绩发愁,小孩子则成为了学习
的工具和奴隶,永远有看不完的书和做不完的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两岁大的幼
儿就开始开始接受托儿班、亲子班教育,稍大的孩子就开始今天这
个培训,明天那个辅导,过早地给孩子背上学习包袱,既扼杀了小
孩的童真童趣,又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父
母更是煞费苦心、殚精竭力、削尖脑袋为孩子拉关系、跑门子,希
望孩子能读上重点中学或大学。
为了孩子,家长可谓节衣缩食、操
劳一生,尤其是农村家庭,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等孩子毕业后,父母还要为孩子的成家立业操心,而父母最终能从孩子身上得到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
应试教育的反面结果是,漠视了孩子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安全、生存、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单方面成长发展。
(四)暴力教育。
与溺爱教育相反的暴力教育,这也是中国最为传统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孩子犯了错,不问青红皂白拳脚棍棒侍候,给孩子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也有人把这种教育称为“警察式教育”,即像警察审讯犯人一样: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后还敢不敢做。
还有的家长把打骂孩子作为其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语境下,打骂孩子成为家常便饭。
以“不听话”或“看不顺眼”为由虐待或打死孩子的报道常见诸报端。
还有就是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当前教育滞后的成因
16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夏令营的较量》中就写出了民族的隐患,16年后,这一隐患非但没有解决,甚至日趋严重,这又是为何?于笔者之见:
(一)国家政策的因素。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不少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有的甚至几代单传,孩子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担负着未来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所以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承受挫折和生活的压力,怕担心发生意外,学校也怕担不起责任,所以曾风靡一时的夏令营活动至今基本上“流产”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农村,小孩在“养儿防老”中更凸现其重要性,因而父母把孩儿当“心尖”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教育体制的因素。
把分数和升学率看成是检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唯一标尺。
在学校考高分就是好孩子,在学校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从而忽略了对孩子人格、心灵、品性、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的综合培养。
(三)用人制度的因素。
当前我们的用人门槛太高,基本上是在拼学历。
国家招考公务员也好,企业招聘一般办公室人员也罢,基本上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不上不下的大专学历成为摆设。
况且现在用人单位首先问的都不是能力而是学历,这就无形中滋长了应试教育存在的空间和土壤。
(四)隔代教育的因素。
现在农村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因没
有能力和条件把小孩留在父母身边,只得将小孩放在老家由爷爷奶
奶代养,由于隔代教育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小孩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问题家长”的因素。
现在很多问题小孩都与“问题家长”有关。
溺爱本身就是错爱,是有问题的爱。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没有
给孩子自由和健康成长的空间,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小孩
没有承受生活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
三、当前教育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造成孩子心理脆弱。
溺爱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是“花瓶小孩”、“泥巴小孩”,他们撒娇、颐指气使、依赖程度高、心里承受能
力差。
因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从不打骂,从没有吃过苦、受过累,一旦某一天小孩做错了事,家长打骂他(她),他(她)就觉得受
了天大的委屈,想不开,于是一次批评打骂足以让于他们离家出走,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现在的孩子为何频频上演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悲剧,视生命如草芥,这与当前的“问题父母”和“问题教育”
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社会常识的严重缺乏。
勿庸置言,一些长在农村的小孩居
然有不知道自己一天三餐吃的粮食是哪里来的,有些城市小孩还说
花生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这就是当前教育缺失导致的。
为什么现在
大学生毕业后,读了一肚子的书,一旦步入社会后便屡屡碰壁,经
常被人忽悠、上当受骗,这些都与当前教育体制有关。
平时家长、
老师教的都是些死板的文化知识和孔孟之道,没有教孩子如何去认
识社会的另一面。
有的学生读了十几年书,连基本的交通、防水、
防火、防电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救逃生的常识都不懂。
这不能不
说是当前教育的失败。
(三)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开放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社会,良莠杂陈充斥其中,尤其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儿童产生了无以
抗拒的吸引力。
由于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的不当,家长、学校管教不严,极易让小孩占染“黄赌毒”等社会不良风气,有的小
孩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特别是一些凶杀影像和网络游戏,不仅防碍了孩子学习,还扭曲了孩子的心灵,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
的巨大伤害。
当然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也是当前家长、学校教育
最为头痛的事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越溺爱孩子越不想让其吃苦,便越容易制
造“肥胖孩子”和“玻璃孩子”,这样孩子的体质自然就弱,受挫能力
自然就差。
(四)危害社会。
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如不正确引导,很
容易让一个小孩学坏,变得流里流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特别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和纵容,小孩平时养成了
好吃懒做的习惯,用钱大手大脚,出到社会后,谋生赚钱的本事没
学会,花钱的本事却很大。
身上没钱,便干些偷扒抢劫之能事,走
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一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五)独立生存能力差。
溺爱教育的后果就是造成小孩百分百的依
赖性,让小孩变成名副其实的“寄生虫”、“啃老族”,只会衣来伸手、饭来装口,有的小孩七八岁还不会洗脸穿衣服。
一旦遇有不适或碰
到艰难曲折,便无所适从,找不着北。
有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基
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笔者一个同事亲戚的小孩,从小吃带核
的东西都是由爷爷奶奶挑剥好后再给他吃,现在没人给他剥,他看
到带核的东西居然都不吃。
这就是溺爱教育造成的结果。
我们或许不会忘记,1992年的那场较量,在内蒙苦草原举行的中日
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国的孩子在体质上、自立上、意志力上都输给
了日本孩子。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当前教育已步人尘后,人
家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搞的是磨难教育,是大爱,我们实行的
是溺爱教育,是小爱;人家注重的是小孩体质、生存能力和意志力
的培养,我们注重的是知识和学分。
在知识竞赛上,我们的孩子从
来没有输给任何人,但在实践能力上,我们的小孩却相形见绌、远
不如人。
(六)高分低能。
应试教育必然导致高分低能现象。
为什么很多“海归”成了“海龟”和“海带(待)”呢?这不是说他们学历不够,恰恰是
因为他们能力不足。
君有闻,某高校一研究生连个小小的螺丝都不
会拧,这对他本人的学历学位不能不是一种无形的嘲讽。
(七)扭曲人生价值观。
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极易制造一群“成人化
孩子”(生理上是孩子,说话做事像大人),并助推了“读书无用论”,也易造成孩子在价值观上的严重错位。
如:在重庆大渡口某街道的
社区财商培训课上,老师要求30位小朋友写出“赚钱有哪些方式”的
答案时。
其中,一位8岁男孩正儿八经写出“抢劫”、“当小姐”、“放
高利贷”这样的答案,着实令人震惊。
还有就是,当“父母皆祸害”成
为社会上的热词时,我们做父母的不感到寒心吗?不值得我们好好
反思吗?
(八)造成孩子性格的极端叛逆。
溺爱教育要么给孩子无拘无束的
自由,要什么给什么;要么越俎代庖、事事由家长包办,包括孩子
的人生都由父母规划安排。
暴力教育则上是摧残孩子肉体,扼杀孩
子心灵。
但两种教育的结果则是殊途同归,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
孤寂焦虑,性格上的叛逆反常。
2010年3月内蒙古一法学高材生因
要求父母为其买车遭拒弑父,就是因为过分溺爱导致的悲剧。
当然
从小受虐待或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叛逆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也同
样发生过。
四、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为其今后成长储存资本。
良好的习惯是
孩子成功的基石。
孩子犹如一棵小树苗,在它开始弯曲成长时就要
及时进行扶正,不然它就难以长成笔直的参天大树。
有道是,习惯
一旦形成了就难以改变。
坏习惯一旦形成,更难以改变。
因此,作
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从小就要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好孩
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等孩子形成了坏习惯再去改便为时已晚,即使矫正了也要多花好几倍的努力,甚至无济于事。
笔者一位
朋友,其小女孩四岁,一直以来由她姥姥照看,因平时穿惯了反鞋,现在她父母怎么改怎么说都没用,她就任性坚持她穿的鞋是顺鞋。
因此,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小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也是非常
必要的。
(二)加强磨难砺志教育,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力。
说到受挫教育,笔者不得不提及深圳一位叫谭天弘的另类育儿
经的故事:早些年,当他发现八岁的孩子害羞、胆小、体质差等毛
病时,他便把孩子踹入游池强逼其冬泳;他带着孩子八次进入西藏
探险,几次遇险;去国外旅游,他逼着孩子自己安排行程;他带着
孩子去灾区做义工,和灾区人民同甘共苦。
以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让小孩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使其独立生活,并培养孩子的社会责
任感。
在旁人看来谭先生让小孩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必定会耽
误孩子的学习,然而他的小孩却于2009年以高分考取了清华大学。
说起这段苦难的经历,谭先生的爱人是这样说的:“孩子总有一天要
离开父母,离开父母后他们会碰到很多困难,与其让小孩在以后面
对困难时去思考如何做,还不如早点让孩子认识这些困难,培养孩
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加轻松地挺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