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生物试卷(答案在最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其中1~10每小题1分,11~35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细胞含水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子晒干过程中失去的大部分是自由水
B.老年人的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的少
C.抗寒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高
D.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物体内含水量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不同生物体或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的含水量不同,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与结合水,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的代谢活动越强,抗逆性越差。

【详解】A、种子晒干过程中失去的大部分是自由水,A正确;
B、人体衰老的特征之一是身体细胞的含水量下降,故老年人的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的少,B正确;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抗逆性越差,因此抗寒的植物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小,C错误;
D、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细胞中的含水量越高,D正确。

故选C。

2.以下关于细胞学说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
B.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C.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D.细胞学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19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其基本内容有三条:
(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对细胞的多样性进行解释,A错误;
B、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正确;
C、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C正确;
D、观察细胞需要显微镜,故细胞学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D正确。

故选A。

3.某同学利用菠菜叶制作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叶肉细胞,可以观察到的是()
A.细胞核内丝状的染色质
B.细胞内的紫色大液泡
C.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D.细胞内的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答案】D
【解析】
【分析】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详解】A、细胞核内丝状的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到,A错误;
B、菠菜叶细胞内有液泡,但看不到紫色大液泡,B错误;
C、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名称,看不到,C错误;
D、利用菠菜叶制作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叶肉细胞,可以观察到细胞内的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种类具有物种特异性
B.底物与酶的结合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变性
C.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在细胞内、外都能起催化作用
D.将酶置于最适温度下保存,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作用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性等。

4、为了保证酶的分子结构不被破坏,需要在低温、最适PH下保存。

【详解】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不同物种中具有特异性,A正确;
B、底物与酶的结合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可逆变性,B错误;
C、绝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极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合成场所是细胞
核,C错误;
D、将酶置于低温下保存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糖可以被水解为CO2和水,被细胞直接吸收
B.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C.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D.蔗糖、淀粉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分析】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详解】A、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被细胞直接吸收,其可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A错误;
B、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B错误;
C、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C正确;
D、蔗糖、淀粉不是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D错误。

故选C。

6.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还含有少量糖类
B.蛋白质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分布是对称的
C.细胞膜的外表面既有糖蛋白又有糖脂
D.向细胞内注射物质后,细胞膜上不会留下一个洞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还含有少量糖类,A正确;
B、蛋白质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分布不是对称的,B错误;
C、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C正确;
D、向细胞内注射物质后,细胞膜上不会留下一个空洞,因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7.甲、乙两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片下表皮时的两个物像,I、Ⅱ、Ⅲ、Ⅳ是该同学在观察过程中用到的四种镜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对的A细胞围成的间隙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B.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首先需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镜头从I、Ⅳ组合换成I、Ⅲ组合
D.用显微镜观察时,甲图表示的视野比乙图表示的视野更暗
【答案】A
【解析】
【分析】(1)图甲中A是保卫细胞,B是表皮细胞;图乙是放大的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Ⅰ、Ⅱ为目镜;Ⅲ、Ⅳ为物镜。

(2)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

【详解】A、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对的“窗口”。

图中成对的A保卫细胞围成的间隙是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A正确;
B、显微镜下看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

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是将物像由左下方向视野中央移动并放大的过程。

由于在显微镜下成倒像的特点,所以,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B错误;
C、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目镜无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所以Ⅰ、Ⅱ为目镜,Ⅰ的放大倍数比Ⅱ小;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Ⅲ、Ⅳ为物镜,Ⅲ的放大倍数比Ⅳ小。

所以Ⅰ、Ⅳ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比Ⅰ、Ⅲ镜头组合放大倍数大,因此镜头从I、Ⅳ组合换成I、Ⅲ组合看到的物像会变小,而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是物像放大的过程,C错误;
D、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是将物像由左下方向视野中央移动并放大的过程,所以甲图的放大倍数小于乙图,因此甲图表示的视野比乙图表示的视野更亮,D错误。

故选A。

8.下列各项均为细胞中含有N元素的生物大分子的是()
A.血红蛋白和脱氧核苷酸
B.磷脂和DNA
C.脂肪酶和RNA
D.胰岛素和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所以说蛋白质、核酸、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多聚体,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C、H、O、N等,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详解】A、血红蛋白和脱氧核苷酸都是含C、H、O、N的物质,脱氧核苷酸是小分子,A错误;
B、磷脂和DNA都是含
C、H、O、N的物质,磷脂是小分子,且不一定含N,B错误;
C、脂肪酶和RNA都是含有C、H、O、N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C正确;
D、胰岛素含C、H、O、N的大分子物质,脂肪含有C、H、O小分子物质,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
B.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原核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D.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染色体),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正确;
C、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C错误;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故选B。

1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各种生物虽形态各异、习性不同,但它们体内的化合物组成基本相同,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细胞中也都能找到
B.人体内Ca2+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
C.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只要是体内存在的元素就是必需的元素
D.细胞中的元素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详解】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由于细胞选择性的从外界获取物质,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不一定能够在细胞中都能找到,A错误;
B、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B错误;
C、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有些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存在,却并不是人体所需要的,C错误;
D、细胞中的元素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D正确。

故选D。

11.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和部分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功能可说明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的边界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
C.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的①为磷脂双分子层,②为膜中蛋白质,③为糖蛋白;图2为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作用方式。

【详解】A、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因而说明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A正确;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专门的通道胞间连丝实现,B错误;
C、细胞膜中物质①可以侧向自由移动,且其中的②蛋白质也是大多是运动的,因而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结构③是糖蛋白,有识别作用,图2中激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即是糖蛋白,因此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B。

12.如图为细胞中某分泌蛋白加工和运输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血红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需经过图示过程
B.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在化学成分上,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具有相似性
D.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质,不经过图示过程,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分泌蛋白是以囊泡形式运输的,存在膜结构的转化,即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
C、由题图可知,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膜可以通过囊泡进行转化,说明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在化学成分上具有相似性,C正确;
D、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相关,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D 正确。

故选A。

13.新冠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引发肺炎,但三者的结构有所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后者没有细胞壁
B.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新冠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三者所含有的核苷酸种类都是4种
D.新冠肺炎治愈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功能,是一种分泌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但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A正确;
B、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原核生物,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所含有的核苷酸种类都是8种,新冠病毒只有RNA,其含有的核苷酸种类只有4种,C错误;
D、新冠肺炎治愈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具有免疫功能,可特异性清除新冠病毒,可用来救治感染者,D正确。

故选C。

14.某学生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pH 5.0 6.07.08.0
收集到气体
的体积(mL)0.5min 6.57.68.38.0 1min9.511.312.311.6
A.先将过氧化氢溶液与过氧化氢酶溶液混合,然后调节pH
B.每一个实验组中酶的含量要相等
C.与pH为6.0时相比,pH为8.0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高
D.该实验中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在6.0~8.0之间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可将H2O2分解为H2O和O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收集到气体(O2)体积。

【详解】A、酶具有高效性,应该先将过氧化氢溶液与过氧化氢酶溶液分别调节pH,然后再混合,A错误;
B、根据无关变量要相等,所以每一个实验组中酶的含量要相等,B正确;
C、由题表可知,相同时间内,pH8.0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pH6.0时的气体体积大,故pH8.0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pH6.0时较高,C正确;
D、由题表可知,与pH6.0相比,相同时间内,pH8.0时收集到气体体积稍微多一点,但都没有pH为7时收集得多,因而可推测,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在6.0~8.0之间,D正确。

故选A。

15.结构与功能观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有利于其进行对应的生命活动
B.内质网是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有利于对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行加工和运输
C.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较多,有利于为肌肉收缩时提供更多能量
D.功能越复杂的细胞,其细胞膜上所含的脂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叶绿体与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叶绿体内有很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扩大了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以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能体现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
B、内质网是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该系统有利于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B正确;
C、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可为细胞提供能量,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较多,有利于为肌肉收缩时提供更多能量,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越多,D错误。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检测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该野果进行脂肪的检测实验可能需要使用显微镜
B.若对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
C.进行蛋白质的检测时可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直接代替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因为它们成分相同
D.进行还原糖检测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对野果的切片进行脂肪检测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B、若在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并不能说明有大量的葡萄糖,因为还原糖的种类很多,B错误;
C、斐林试剂甲液与双缩脲试剂A液的成分及浓度相同,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的成分相同,但浓度不同,因此进行蛋白质的检测时不能直接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代替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C错误;
D、斐林试剂使用时是将NaOH和CuSO4混合后立即使用,不能长期放置,D错误。

故选A。

17.如图表示一个由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一个二硫链(—S—S—),由两个R基中的巯基(—SH)脱氢形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最多有21种
B.氨基酸合成该分子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4824
C.该分子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
D.该物质彻底水解后遇到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题图蛋白质共含271个氨基酸,其含有的氨基酸最多有21种,A正确;
B、由271个氨基酸合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的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71-3=268个、脱去的氢分子数=二硫键数(4个)×2,所以由271个氨基酸合成该分子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共减少268×18+2×4=4832,B错误;
C、题图该蛋白质含有3条肽链,其分子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数=肽链数=3个,C正确;
D、该物质彻底水解后为氨基酸,遇到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B。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两小题:
血液中的胆固醇通过磷脂分子包裹,并与载脂蛋白B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运输,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

内陷形成囊泡进入细胞,以满足这些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

18.下列关于胆固醇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胆固醇与磷脂都属于脂质
B.胆固醇与磷脂分子尾部相靠近的可能性更大
C.胆固醇是构成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胆固醇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有关
19.下列关于胆固醇运输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囊泡运输需要多种信号分子参与,与细胞骨架无关
B.当LDL受体出现缺陷时,会导致血液中裹有胆固醇的LDL含量升高
C.细胞膜上的LDL受体在光面内质网中合成
D.LDL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18.C19.B
【解析】
【分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8题详解】
A、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A正确;
B、胆固醇属于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胆固醇与磷脂分子疏水尾部相靠近的可能性更大,B正确;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错误;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