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必修3(江苏专版)学案:第三专题 第12课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对应学生用书P64]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
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理性分析。
[对应学生用书P65]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媲.美(pì) 2.贬褒.
(bāo) 3.攻讦.(jié) 4.污垢.
(ɡòu) 5.蜕.
除(tuì)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遗⎩⎪⎨⎪⎧ 余风遗.响(yí)遗.之千金(wèi ) (2)稽⎩⎪⎨⎪⎧
稽.延(jī)稽.首(qǐ) 2.语境辨析法
(3)鲜.(xiǎn)为人知的是,在这些鲜.
(xiān)明亮丽的角色背后,他却为了拍戏屡遭“生命危险”。
(4)与.(yù)会专家认为,杭商更注重从机会型向战略型进行转变,更善于与.
(yǔ)时俱进,转变观念,把握机遇。
(二)写准字形
1.⎩⎪⎨⎪⎧ yí(遗)产qiǎn (谴)责
2.⎩
⎪⎨⎪⎧ 咀jué(嚼)jué(爵)位 3.⎩⎪⎨⎪⎧ 威shè(慑)shè(摄)影 4.⎩⎪⎨⎪⎧
时máo (髦)发jì(髻)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2.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3.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4.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5.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6.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7.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8.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9.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广东内衣产业要成为中国内衣业界的霸主基地并不能一蹴而就
....,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努
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抱残守缺
....的思想绝对要不得,希望通过广东内衣协会
....与孤芳自赏
的引导,广东内衣产业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娇艳的明日黄花
....。
辨析:“明日黄花”运用不当。
该成语指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与语境不符。
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捉摸v s琢磨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概括并整合文中信息。
[学习目标]
(一)阅读课文第4~1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表面上看仅是语序的差别,实际上差别很大。
作者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阐释的?请完善下表。
明确:
(二)阅读课文第14~19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2.为什么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答:
明确: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财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下去的精神力量;说它们是“包袱”是因为传统的“惰性”力量会钳制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的本性,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不利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3.把传统看成服装和文物,体现出了两种对待传统的态度。
请概括说出这两种态度的特点。
答:
明确:把传统看成服装,就是以追求时尚新潮为美,从而认为传统是包袱,会阻碍进步与发展;把传统看成文物,文物越古越好,于是就认为只要是传统就是好的,传统也不必再有变化和发展了。
怎样使用整句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写法领悟]
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整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
着”“规定着”“悬置着”一系列动词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论述了“文化传统”的极大影响力,力度极为明显。
[写法指导]
作文中常用的整句类型有:
1.古诗文连用整句
适时引用古诗文,形成整句,既能展示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能展示语言的灵动风采。
示例: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呆瓜”。
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些呆瓜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呆得可爱,可敬!
2.排比式整句
排比式整句主要是通过排比修辞手法来连缀展示。
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的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了气氛。
示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3.比喻式整句
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
示例: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生活如酒。
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极,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针对练笔]
运用整句,续写下面的文段。
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
也许,幸福是你行色匆匆离开家门时殷勤的叮咛;也许,幸福是;也许,幸福是。
关键是,你要有热爱生活的心,要有,要有。
这样,你就能感受到幸福。
参考答案:你谅解别人冰释前嫌时感激的笑脸你历尽坎坷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善待他人的襟怀矢志不渝的追求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传承文化
1.从教材中积累
“传统”本身“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所以对待传统既不能把它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
应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从新的视角和层次来理解和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弊端,并从中汲取复兴中华文明的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使中华文明永远灿烂辉煌。
2.从生活中积累
90高龄的南怀瑾先生是人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国学大师。
这位著作等身的老先生学养极其深厚,对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卜天文、拳术剑道及儒释道等均有研习。
多年来,南怀瑾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老先生笑言:“我这一生走南闯北,不管去哪里,总是一身长袍。
”而这一身“中国标志”在关键时刻还帮了南怀瑾不少忙。
据说他有次出访美国,在通过旧金山海关时,带的几大箱草药让海关官员产生了怀疑,但长袍在身的南怀瑾仪态慈祥,随行人员指着他对官员说:“这位先生被称为是中国现代的孔子。
”关检人员立即恭恭敬敬地将他们放行了。
对此,南怀瑾感慨良深:“衣冠文物素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
3.从名言中积累
(1)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余秋雨
(2)文化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自身的提升,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各种行为的成果的积淀总和。
——王蒙
(3)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自信和从容,没有必要去声嘶力竭地辩解。
——于丹
(二)这样运用素材
佳作赏析
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服饰、戏曲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段点题,
照应题目。
文章文采飞扬,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
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
色古香。
写作借鉴
1.学以经典素材开篇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极富诗意,作者选取“苏轼”“陶潜”“李煜”等材料,顺势点出论题,巧妙别致。
2.学排比手法行文
文章的第四段作者以“文化,……”构成的排比句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
三个句子充满文化意蕴,富有说服力。
3.学过渡简洁自然
本文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原文: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出处: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①。
吾语女②,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庚桑楚》
注释:①阫(péi):墙。
②女(rǔ):通作“汝”,你。
[翻译]人们追求私利之心十分迫切,为此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大白天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去挖别人的墙。
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是在尧舜的时代产生的,而它的遗害则一定会留存到千载之后。
千载之后,必定会有人与人相食的情况出现!
[明理知义]这句话让人明白仁义一旦虚伪之后的严重后果,所以庄子反对仁义,因为仁义是君主为了统治天下而设定的,是违背人性的。
仁义不能体现人的真性情,所以仁者总是很虚伪,总是患得患失。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也是自然的。
既然是天生、自然的,就不能刻意人为,否则就会被利用,就会出现人吃人的后果。
晏子之晋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
”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
”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
至舍,不辞而入。
越石父怒而请绝。
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
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
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
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
我犹且为臣仆,请鬻于世。
”
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
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
[注]①牟:地名,在山东。
②刍:柴草。
③越石:地名。
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
⑤暴:猛、急。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士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
译文: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
(2)您对我以礼相待,我怎敢不尊敬和听从您呢?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反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
”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三年了。
”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
”(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车到了(晏子)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今天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
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
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
前面,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
我还将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
”
晏子(从屋里)走出来,请(越石父)来相见。
说:“刚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
我听说,善于考察德行的人,不会助长别人的错误,善于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别人的赔礼道歉,我能够因为言辞(不当)而不被你嫌弃吗?”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怎敢不尊敬和听从您呢?”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作上等客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时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去当一年客座教授,冯友兰爽快地答应了,愉快地在美国生活了一年。
到1947年,国共内战打得如火如荼,许多朋友劝冯友兰留在国外,美国的许多大学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高薪聘请他任教。
冯友兰表示:“誓与祖国共命运!”选择了回国。
1948年,冯友兰取道夏威夷回国。
上船时经过美国海关,查验护照的人看见护照上面打的是“永久居留”的签证,便告诉冯友兰:“你可以保存这个签证,什么时候再到美国来都可以。
”冯友兰笑了笑,说:“不用了。
”随即把签证交出去,头也不回地投入到祖国的怀抱。
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前,除了疯狂劫掠资财外,还裹挟人才,冯友兰自然也成为他们胁迫的对象。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多次走访冯友兰,软硬兼施,见冯友兰水泼不进,便私下散播谣言说:“冯友兰参加了国民党六大,又是蒋介石的座上客,他留在大陆,注定没有好果子吃!”冯友兰听后只是淡然一笑。
梅贻琦走后,冯友兰当选为校务委员会主任。
解放军解放北平时,他组织师生负责学校的治安和保卫工作,把一个完好的清华大学交到了人民手中。
[人生教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富贵、贫贱、威武便都是浮云,便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