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干什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丞相是干什么的
中国古代官名 .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
时也设相邦.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惠帝、吕后到文帝
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
中元五年(前)改称为相.除军国大计或其他要务,一般政务都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常
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守、相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
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
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
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丞相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
另有少史、征事、诸曹等机构.武帝元狩五年(前),又置司直 ,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
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西汉初,为相者多为开国功臣,位尊职重,敢于直言进谏.武帝重用
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从
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在丞相之上,而大司马多由外戚充任.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成帝时,建立三公制,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曹操废三公而恢复丞相、
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魏晋南北朝有时也设丞相或相国,并非正常官制.唐、宋以后尚书省
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
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予恢复.
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吏的等级。
两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
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
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
从第四品起,正、从品
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
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清朝九品十八级+未如有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有侍卫内大臣、殿中銮仪卫事大臣
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外官:并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外官:提督、八旗都统、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太少保与、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外官: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率、八旗护军统率、銮仪并使
外官:总兵、八旗副都统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外官:巡抚、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并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外官: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外官:参将、指挥使、八旗城守尉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外官:都转回盐运使司运并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外官:游击、经略并使、统一指挥通判、八旗协领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并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太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郎中
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并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短、侍卫领班
外官: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防守尉、八旗佐领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王府二等护卫
外官:宣抚使、经略使司副并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郎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并使
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外官:关口守备、守御、防御、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并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王府三等护卫
外官:戍所千总、河营主办镇守、安抚并使、兵马并使、宣抚使司副并使、副千户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左右春坊中承、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宗人府经历、大理太常寺丞、钦天监监判、五官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
司正一
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和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
委署步军校
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
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
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并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修撰、内阁典籍、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满洲先师官、
典仪郎、太仆寺主薄、鸿胪寺满洲鸣赞、国子监丞、通政司经历、县知事、兵马司副指挥、各部寺司库
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
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被判、州被判、土州被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并无
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外官:布政司司正、盐运司县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外官:并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作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典仪郎
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外官;府厅司正、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县丞、土县丞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团扇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并使
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并无
外官:百长、土舍、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