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
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减少\ CO_2排放与大力植树种草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措施
C. 减少汽车使用和开垦荒山造田均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
D. 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是践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
【答案】C
【解析】解:A.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CO_2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 CO_2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B正确;
C.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绿化面积均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C错误;
D.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是践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D正确。
故选:C。
2.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位置称为生态位。
如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
B. 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C. 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D. 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答案】A
【解析】解:A.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A错误;
B.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B正确;
C.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
D.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3.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将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蝉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B. 鹰的迁入增加了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D. 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答案】C
【解析】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书写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因此蝉为一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A正确。
B.鹰的迁入使食物链增长,食物链增长则营养级增加,B正确。
C.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C错误。
D.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些种群没有性比率
B.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不再增加
C. 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
D. 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解:A.雌雄同体的个体构成的种群没有性比率,如小麦、玉米,A正确;
B.种群的个体数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经常变动的,B错误;
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C正确;
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5.下列不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是()
A. 人均耕地减少
B. 太阳风暴
C. 燃料需求增加
D. 人均淡水减少
【答案】B
【解析】解:A、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人均耕地减少,A正确;
B、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不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B错误;
C 、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燃料需求增加,C正确;
D、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人均淡水减少,D正确.
故选:B.
6.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
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种群密度的数据应采用各样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B. 据图分析,两种牧草中对菌根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优质牧草A
C. 接种菌种后劣质牧草B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 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为因变量
【答案】C
【解析】解:A.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样方,以所有样方种
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A正确。
B.据图可知,优质牧草A接种后种群密度有所上升,因此可以推测,优质牧草A对菌
根依赖程度更高,B正确。
C.接种菌根真菌后,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因此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错误。
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随着接种菌根真菌后的时间
发展而发生变化,为因变量,D正确。
故选:C。
7.大气中 CO_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 大力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中\ CO_2的浓度
B. 大气中\ CO_2的增加与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
C. 异养生物①和异养生物②都是消费者
D. 碳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解析】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气中的 CO_2,A正确。
B.大气中 CO_2的增加与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B正确。
C.异养生物②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错误。
D.碳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8.(2020·河南九师联盟)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
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图1 图二图三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B. 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
D. 图3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后期Ⅹ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答案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
9.(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9.(2)类型
9.(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的充分利用。
【答案】(1)生物种群
【解析】略
【答案】(2)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 镶嵌, 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
【解析】略
【答案】(3)①自然选择, ②自然资源
【解析】略
10.(1)为调查灰线小卷蛾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统计蛾卵的数量,选择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10.(2)据图可以判断灰线小卷蛾与落叶松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10.(3)为防治灰线小卷蛾对森林的危害,从1980年开始,生物学家引人一种专门捕食灰线小卷蛾的鸟,则该森林中灰线小卷蛾的K值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这种鸟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后,落叶松的生长状况可以用图中________(填“a”或“b”)曲线表示。
【答案】随机取样
【解析】为调查灰线小卷蛾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统计蛾卵的数量,选择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答案】捕食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幼虫密度和松针长度都呈周期性波动,灰线小卷蛾与落叶松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答案】减小, 消费者, a
【解析】生物学家引人一种专门捕食灰线小卷蛾的鸟,由于天敌的增加,则该森林中灰线小卷蛾的K值将会减小,这种鸟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后,落叶松的生长状况可以用图中a曲线表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1.(1)东北虎、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植食动物,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来分析,这些有蹄类植食动物属于________。
11.(2)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
括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________。
11.(3)灌草层是有蹄类植食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
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
研究人员分别在这两种地形中,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
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结果显示________。
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1.(4)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时,除上述调查外,还
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
【答案】(1)第二营养级
【解析】(1)略
【答案】(2)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解析】
【答案】(3)开阔地中各类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郁闭林, 由于开阔地光照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
【解析】
【答案】(4)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
【解析】
12.(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
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_______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
12.(2)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两点
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图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________。
12.(4)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有限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则cd段下降的原因
是________。
12.(5)如下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
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第________年,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________型。
【答案】(1)Ⅰ
【解析】解:(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答案】(2)将粮食和其他食物储藏在安全处,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措施,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2)控制鼠害的具体措施:将粮食和其他食物储藏在安全处,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措施,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答案】(3)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解析】(3)由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答案】(4)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中pH的改变
【解析】(4)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有限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中pH的改变,导致cd段下降。
【答案】(5)10, 衰退
【解析】(5)由图可知,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从第10年开始,λ<1,种群数量开始不断减少,所以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
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13.(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该食物网中④的粪便属于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的同化量。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共有四个营养级,一般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图二中的对照组采样点应位于________土壤区,据图示结果判断,土壤质量最差的区域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②和⑥, ③和⑥,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解:(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可以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图中②和⑥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
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同化的能量,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该食物网中④的粪便属于③和⑥的同化量。
从图中可看出,其中最长的食物链共有四个营养级,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一般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
【答案】(2)自然环境条件与未污染湿地样点类似的, 乙, 土壤受污染或质量下降时土壤纤毛虫群落丰富度也降低,而乙土壤区纤毛虫种类(丰富度)最低
【解析】(2)由题干信息知,研究人员在湿地土壤区设置采样点,另在附近选择自然环境条件与未污染湿地样点类似的土壤区设置采样点,根据图中信息,在湿地区设置的甲、乙、丙三个采样点中,乙区域的土壤纤毛虫种类(丰富度)最低。
根据题干信息“土壤受污染或质量下降时土壤纤毛虫群落丰富度也降低”判断,此区域的污染应该最严重。
14.(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
14.(2)实验时利用高1.2m,直径为8.7cm的透明玻璃管,置于规格为5m×3m×1.5m (长×宽×高),水深1m的水槽内,水槽内底底部梯形支架,以固定玻璃管。
玻璃管内实验水体与水槽内水体在同一水平面,以保障各个玻璃管内水体水面处于同一光照水平。
实验周期为21天,每________天取试管底部水体测定叶绿素a含量,实验期间每天需用________补充蒸发的水分。
14.(3)经过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各个处理组在实验结束时的抑制率,如图2所示。
请简述得出抑制率的方法:________,对浮游植物抑制效果最好的条件是________。
14.(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是否可推广使用增蓝消对自然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抑制以缓解水华现象,请判断并说明原因:________。
【答案】研究不同浓度增蓝剂对不同水深处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情况
【解析】从实验结果图中可看到因变量为叶绿素a浓度,自变量为两个,一个是增蓝剂浓度,一个是不同的水深。
而题干信息指出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经常被用作测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间接指标。
所以可确定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增蓝剂对不同水深处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情况。
【答案】3, 蒸馏水
【解析】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到,取样时间间隔为3天;装置蒸发散失的水分中不含各种矿质元素等,所以补水时应该使用蒸馏水,以避免加入其它物质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每组测得的叶绿素a的起始浓度减去终止浓度,所得差再除以起始浓度, 浓度为5mg/L的增蓝剂,水深为0.4m
【解析】抑制率为抑制量和起始浓度的比值,抑制量为初始浓度与终止浓度的差值。
抑制率最高组的条件为最佳条件,即71.86%对应的条件,浓度为5mg/L的增蓝剂,水深为0.4m。
【答案】否;没有对增蓝剂进行安全性的研究。
不知其是否会对水中其他植物以及动物有毒害作用
【解析】没有做安全性评估,不知其毒性如何,对环境和其他生物是否有影响,所以不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