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垓下之战》司马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城快战
项羽性格2
溃围 斩将 刈旗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乌江自刎
写了哪三件事?
拒渡 赠马 赐头
项王笑曰:“天之亡 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 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 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
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快登 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他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 不愧于心乎?”这一番肺腑之言,表现出他知耻而重义 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身受重伤后 看到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绝对给他,自刎而死, 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
解读《垓 下 之 战》
司马迁
《史记》之《项 羽 本 纪》
“《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 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 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 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 数端耳。”
-----郑板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 •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 •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榖(gǔ)城
虞(yú)姬 乌骓(zhuī)
歌数阙 (què) 麾(huī)下 绐(dài)曰
自度(duó)
披靡(mǐ) 瞋(chēn)目
刈(yì)旗
辟( bì)易数里
舣(yǐ)船
被(bèi)十余创 (chuāng)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 辟易数里 自陈以东傅海
通“疲”疲惫
通“避”退避
通“附”附着,靠 近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 •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 •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 •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史记》之《项 羽 本 纪》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 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项羽得本失纪》,皆 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
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句,项羽说了 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 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 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 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 楚军即将覆灭的现实之心理特点。于是他认为这 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
• 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人物精彩的刻画远不止 这些,而且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善 于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 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 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探究司马迁《史 记》的写人艺术,乃至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让我们 笔下的人物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吴中起兵: 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英雄未路的终点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纪本羽项
➢项羽扛鼎图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 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 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词类活用
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军壁垓下 亦足王也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而西 马童面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夜:在夜里(名词做状语) 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壁:驻扎(名词作动词) 王:称王(名词作动词) 东:往东走(名词作动词) 西:向西(名词作动词) 面:面对(名词作动词) 王:使···为王(使动用法)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 已惮籍矣。 —— 《史记·项羽本纪》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 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 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 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 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 入壁,不敢复出。
—— 《史记·项羽本纪》
基础先知道:字音
罢(pí)食尽 阳夏(jiǎ) 深堑(qiàn)
项羽带领的楚军羽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 死结无疑.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就是说, 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但快战和决战 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 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 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这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 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束,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示他的勇 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 为结束.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 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东 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 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 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是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 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 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问:为什 么这么写?
项羽性格1 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他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
感的性格特征。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 之际潸然泣下,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呜咽悲慨, 凄凉动人。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既展示了霸王柔情多 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 得淋漓尽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这是 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 深。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渲 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 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了他 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 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
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哪两个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
件。 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
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
“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 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6、“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 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 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 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 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 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 英雄答此: 时“显莫得能过仰于视儿”女表情示长了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 怜悯、不忍之心,不忍心看他哭泣,写出了项羽 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莫敢仰视”,表现了 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后的 声威大震。
第一次写: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项 羽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用“遂”写出了他斩将的
轻而易举.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的神勇跃然纸上。 第二次: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写出
了项羽满的身神力和超群武艺,勇猛无敌。
项羽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 人第无三数次,是:骁斩勇汉善一战将,所。向复无斩敌汉,豪一气干都云尉之,人杀. 难数怪十他百充人满。自—豪—地对 问比属中下再战次果渲如染何他,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固宜:应该 有道理 傅:附着 靠近 诣:到····去 引申为逼近 致:前来 盖:超过
田父绐曰
绐:欺骗
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马童面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被:遭受 顾:回头看 面:面对 购:悬赏
重点虚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与韩信、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楚兵且破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睢阳以北至榖城,以与彭越
3、如何理解“慷慨悲歌”事件?
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 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 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 一股柔情。
4、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5、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 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构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 阅读第一段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 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 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 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
而:表修饰 因:趁着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且:将要 即:如果 以:把
重点虚词
以舒屠六 平明,汉军乃觉之 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 然今卒困于此 若非吾故人乎? 为其守礼义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榖城
以:凭借 乃:才 以:用 可译为率领 乃:于是;只
于:在 若:你 为:因为 以:用 按照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 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 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 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 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 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 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和审美价值。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 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人也。
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 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 时的心情是何等复杂。
小结: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英雄末路, 刚强镇定, 多情无奈, 悲剧氛围笼 罩天地。
东城快战
溃围 斩将 刈旗
抓关键语句:
这一场快战共写了项羽 的三次行动,从不同角度刻画了 他的威风勇猛.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易中天:项羽之死
乌江自刎
拒知耻渡重义
赠马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赐视死头如归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 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项羽的宿命论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 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
总之,本段用了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 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
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
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表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 《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史记·项 羽 本 纪》 (节选)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 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 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 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 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 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 (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 然段)
《项羽本纪》 全面记载了项 羽生平事业的 兴盛衰亡的历 程,其中着重 描绘了这个英 雄人物短暂而 波澜起伏的四 个阶段。
古今异义词
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 省
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 区域
吾知公长者
古义:敦厚 今义:年龄大 的人
而信越之兵不会 古义:没有来会合 今义:不 会
重点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解:涣散 松弛
汉王复入壁
壁:营垒
诸侯不从约
从:遵守
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诣项王 今可立致也 项王军壁垓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