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癫痫医案方药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_黄子天
早发型子痫前期及晚发型子痫前期关键基因鉴定及功能聚类
经验交流117早发型子痫前期及晚发型子痫前期关键基因鉴定及功能聚类陈亭亭,刘红丽,刘顺华,王永春# (潍坊市中医院东院区产科,山东潍坊 261000)摘要:目的 鉴定子痫前期发病相关重要基因,预测差异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的关键生物学进程,为未来子痫前期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对GSE74341芯片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鉴定早发型子痫前期和晚发型子痫前期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 功能聚类分析和KEGG 信号通路分析,预测差异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的关键生物学进程。
结果 通过分析芯片数据鉴定1227个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中差异表达的基因,331个在晚发型子痫前期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有739个在早发型子痫前期和晚发型子痫前期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通过对差异基因进行GO 功能聚类分析和KEGG 信号通路分析,预测差异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的关键生物学进程。
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与子痫前期可能相关的重要基因,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基因在子痫前期的功能进行验证。
关键词:早发型子痫前期,晚发型子痫前期,生物信息学分析子痫前期(PE )是孕产妇及围产期发病及致死的主要病症之一。
据统计,全球大约每年有50000~60000起子痫前期相关的死亡案例[1]。
在子痫前期病例中,胎儿和母亲都面临较差的预后及未来长期高危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2~3]。
目前研究将子痫前期主要分为早发型子痫前期(EOPE )和晚发型子痫前期(LOPE )。
早发型子痫前期指发病在怀孕34周前的子痫前期,而发病在妊娠34周后的则称为晚发型子痫前期。
早发型子痫前期属于子痫前期中最严重的病症,发病率虽低于晚发型子痫前期,但一般与新生儿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关。
而晚发型子痫前期则更多得表现为母亲代谢综合征、慢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发病相关[4~5]。
两者在病症上有所重叠,但在母婴围产期结局、预后及后续并发症上有所区别,此外,两者的发病原因上也有所区别,一般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病症。
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而变量聚类分析 能够帮助难 治性癫痫中医证候 的合理分型 。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中医证候 ;聚类分析
D I 1 . 9 9 j i . 0 5 5 0 . O 1 I . l 0 : 3 6 / . s 1 0 — 4 2 1 . 2 O 0 sn 3 0
中图分 类号 :R 7 . 1 2 77 2
・
24 ・
C n e o n o I f mati n n C hi es J ur a1 f n or o o T M
De .2 11 c VO1 o. 2 0 .1 N 1 8
难治性癫痫 中医证候聚类 分析
黄 小波 , 国君 , 张 陈文强 , 王旭敏 , 王宁群
b d , e o g e He r n pe n d f in y s n r me ( .% ) n o i, ai e we k e s fa , o y rd t n u . a ta d s le e ce c y d o i 211 :i s mn a ft u g , a n s ,e r y a n c iy t ii , h e d u s . d bo d sa i y d o e , h l , i d t t ra yp le Qia lo t sss n r me ( 15 : h a a h ,m p t o i , r l m y n 1 .%) e d c e i eu st y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42 1)20 2 —3 0 55 0 (0 11—0 40
Cl se a y i o r d t n l i e eM e ii e S n r me o t a t b e Ep lp y H NG X a —o u t rAn l ss n T a i o a i Ch n s d cn y d o f n r c a l i s UA i b , I e o
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中药治疗结核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用药规律
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中药治疗结核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用药规律张欢;杜鹃;马丽华;丁巧燕;周铭【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22(37)2【摘要】目的采用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结核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中药临床处方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间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结核患者的中药处方,根据中药饮片的功效进行分类,统计中药饮片频次、使用量;采用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挖掘中药治疗结核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核心药物及常用药对和药组。
结果临床119首方剂涉及237味中药,使用频率及使用量最高的为红芪(86次、7364 g);高频中药饮片关联分析(最小支持度为30%,最小置信度为50%)共获取1769条用药规则,其中规则支持度最高的为红芪-法半夏;高频中药(频次>30次)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处方(类间距为5时)。
结论中药治疗结核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组方特点为:补虚药为主,辨证加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理气、活血化瘀类中药。
该用药特点可为中医药治疗结核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6-170)【作者】张欢;杜鹃;马丽华;丁巧燕;周铭【作者单位】武汉市肺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相关文献】1.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的灰关联分析2.应用灰关联分析及信息处理方法评价骨质疏松症复方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3.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治疗焦虑症用药规律分析4.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及机制分析5.基于聚类分析的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类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PPT课件
数据:
中药的组成成分
方法:
根据组成成分分析 中药间的相似度,
进行聚类
结果:分析聚类结果 是否符合中药的性、 味、归、经及功效, 找出不同性、味、归、 经及功效下的主要成 分,分析中药的传统 分类是否有着分子基
础
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了丹参、枸杞子等共11种中药中钾、钙、 镁、铁、锰、铜、锌和铬元素的含量;
1
……
药n
0
0
……
功能k-1 0 0 1 1 1
功能k 1 0 0 1 1
14
关联性度量
例子2:中药相似性 每一味中药都包含很多成分,通过关联度计算中 药成分组成方面的相似性;
单味药
成分1
成分2
……
药1
1
1
……
药2
1
0
……
药3
1
0
……
……
0
1
……
药n
0
0
……
成分m-1 0 0 1 1 1
成分m 1 0 0 1 1
运用模糊分类方法研究药物金属元素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 发现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丰富,相关系数较大的药物,其药物疗效
相似性较大,揭示中药中微量元素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 该研究为中药的质量评价,聚类分析为研制新型的药物提供了有用
的科学数据
31
聚类分析在中药研发中的用例
方剂聚类
数据:方剂的组 成、功效或者主
每个方剂对应不同的中药组成,分别用0/1表示某种方剂 是否含有某味中药,通过关联度量来计算方剂之间在组 成的相似性;
方剂 1 2 3 …… n
中药1
中药2
……
0
聚类分析法在传承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中的应用体会
C i t y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e, n Z h a n g q i u 2 5 0 2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U s i n g c l u s t e r s t a t i s t i c a l m e t h o d ,t o a n a l y z e o l d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p r o f e s s o r D i n g S h u w e n ’ S m e d i c a t i o n r u l e s o n
t r e a t me n t o f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M e t ho d s: Ef f e c t i v e o r c u r e d c a s e s o f h y p e te r n s i o n i n P r o f e s s o r Di n g S h u w e n’ S o u t p a t i e n t c l i n i c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w i t h E XCE L t o c o u n t t h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u s e d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p r e s c ip r t i o n,a n d t h e n u mb e r a n d f r e q u e n c y o f h e r b s .He r b s t h a t h a d b e e n u s e d wi t h o v e r 9 0 % f r e q u e n c y we r e t a k e n a s h i g h l y f r e q u e n t l y u s e d h e r b s a n d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u s i n g s o t f — wa r e S P S S t o a n ly a z e t h e m.Re su l t s: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p r e s c i r p t i o n s t r e a t i n g 1 8 3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t h e r e w e r e a h o g e t h - e r 1 1 7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e r b s u s e d ,a mo n g wh i c h 4 2 we r e h i g h l y f r e q u e n t l y u s e d h e r b s .F i v e c l u s t e in r g p r e s c i r p t i o n s we r e c o n c l u d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Co n c l u s i o n:C l u s t e i r n g s q u a r e a n a l y s i s c o u l d t o a c e r t a i n e x t e n t r e l f e c t P r o f e s s o r D i n g S h u we n’ S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a t i o n ul r e s w h e n t r e a t i n g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 Ke y Wo r s O d l d f a mo u s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d o c t o r ;@ Di n g S h u we n;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Hy p e t r e n s i o n;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 r e n c e
聚类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
聚类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中药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将一组数据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簇。
在中药研究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药效成分分析以及中药分类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原理、常用算法以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
聚类分析原理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其目标是将相似的对象分组为同一类别,同时将不相似的对象分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度量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来进行分类。
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
聚类分析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且简单的聚类算法。
算法的步骤如下:1.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心;2.计算每个数据对象与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属的类别;3.更新每个聚类中心的位置为该聚类中所有数据对象的均值;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改变或达到迭代次数。
层次聚类算法层次聚类算法基于树形结构,可以将数据对象按照层次关系进行聚类。
算法的步骤如下:1.将每个数据对象视为一个独立的聚类;2.计算每对聚类间的相似度或距离,并将其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聚类;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的数据对象都被合并在一个聚类中,或达到预设的聚类数量。
聚类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中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对中药样品进行分类,帮助研究人员确定中药样品的质量等级。
通过对中药样品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样品分为同一类别,从而更好地评估中药的质量。
药效成分分析中药中的药效成分对中药的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将相似的药效成分进行分类,揭示中药中不同类别的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中药效成分的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应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探讨孙一奎《孙文垣医案》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
应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探讨孙一奎《孙文垣医案》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冯烨;王键;杨洪涌;郭锦晨【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安名医孙一奎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启发和思路.方法:对《孙文垣医案》中396则医案的方药进行搜集整理,采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IBM SPSS Modeler 14.1中Apriori算法、IBM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频数分析生甘草、茯苓、陈皮频数最高,温性及寒性药物使用频率均在35%以上,甘味药及苦味药使用频率均在45%以上,归脾、肺者均在55%以上.聚类分析得出石膏-知母-葛根等共11组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陈皮-半夏-茯苓等药对.结论:孙一奎临证辨证精详,集众家之所长,苦甘并用,寒热兼施,肺脾同调,表里同治,使气机畅达而痰无由生;用药轻灵,圆机活法,卓尔不群,颇具特色.【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6【总页数】4页(P775-777,782)【关键词】《孙文垣医案》;组方用药;关联规则;聚类;数据挖掘;孙一奎【作者】冯烨;王键;杨洪涌;郭锦晨【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通读诸贤医籍,后又挟方术游庐山、三吴等地访名师,精研医术,历经30年治病多验,名噪一时,而且在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1]。
《孙文垣医案》由其子泰来、朋来及门人汇编而成,全书共5卷收载398案。
除去2则不治之案,本文选其中396则为研究对象。
案中多夹议论,阐发证治,提出新的见解。
孙氏不仅辨证精详,在用药方面亦是圆机活法,配伍精当,疗效显著。
基于隐结构分析建立中医证候分型规则的三种方法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中医研究基于隐结构分析建立中医证候分型规则的三种方法*许玉龙;吴秀艳',李延龙',王天芳张连文冷薛晓琳,(1.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郑州450046; 2.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 香港;3.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70)摘要: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需要把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疾病的辨证分型标准主要是专家组通过讨论确定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本文介绍三种基于无标签数据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隐类分析、单步隐树分析 和双步隐树分析,并基于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数据,对三种方法进行对照比较,明确它们各自的优 势和不足,以便在临床研究中选择使用。
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促进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高临床诊疗的一致性。
关键词:隐类分析单步隐树分析多步隐树分析BIC 评分doi :10.11842/wst.2019.01.018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中医辨证过程实质上是在无金标准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分类的问题吵,在研究中医证候时,常用的方法有数据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冋, 但这些技术在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时存在不足。
回归分 析基于专家对过往病例的判断建立辨证规则,缺乏客 观性;聚类分析主要用于对症状变量聚类,而辨证是把患者分类;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是数据降维方法,不 对患者进行分类,其工作原理也与中医思维不符;因子 分析研究都把症状视为实数值变量,并假设它们是由一组相互独立的实数值隐变量(代表证候)通过线性关 系确定的。
隐类分析是一种患者聚类方法,它把症状视为离 散变量(一般是二值),其基本思想是:某患者是否属于 一个证候类型取决于一组症状的出现情况,这与中医思维吻合。
隐类分析在西医研究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截止2011年,隐类分析关于在西医研究中应用的文章收稿日期:2018-10-11 修回日期:2018-11-22* 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16202515):隐树模型与层次话题发现,负责人:张连文;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16212516):面向文本大数据的稀疏深度模型,负责人:张连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03946,):多目标隐结构模型对肺痿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的研究,负责人:许玉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2915):基于宏观症状和微观指标的肝炎后肝硬化证候分类,负责人:吴秀艳;河南省科技攻关研究项目(172102210361): 基于差分进化的医疗传感器网络多目标路径优化研究,负责人:许玉龙,* * 通讯作者:王天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用药规律
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用药规律作者:李翔蒋鹏飞艾慧彭俊彭清华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07期〔摘要〕目的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的临床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1986年6月20日至2017年3月8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R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751例,采用Excel 2018对方案信息进行统计,用SPSS 21.0对纳入中药进行聚类及因子分析。
结果 751例临床资料中共运用115味中药,其中高频中药34味,排名前3位的是枸杞子、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中以微寒性药、平性药物为主,药味主要是甘味药和苦味药;中药归经主要在肝、肾、脾;功效分类以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为主。
34味高频药物可聚为两类,第一类具有健脾益气、活血明目的功效;第二类具有滋补肝肾、活血明目的功效。
因子分析得到5个公因子。
结论中药治疗RP以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主,同时配合活血化瘀,体现了RP虚中夹瘀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7.004〔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ru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51 inpatients with RP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June 20, 1986 to March 8, 2017 were collected. The program informat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Excel 2018, and the includ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as clustered and factor analyzed using SPSS 21.0. Results A total of 115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re used in 751 cases of clinical data, of which 34 were high-frequenc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top three were Fructus Lycii, 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 and Rhizoma Dioscoreae; the high-frequency medicines were mainly slightly cold medicines and flat medicines. The flavor was mainly sweet and bitter; The channel tropism was mainly in the liver, kidney, splee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fficacy was mainly tonifying Yin medicine, tonifying Qi medicine, tonifying blood medicine,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stasis medicine. The 34 typ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ith high-frequency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had the eff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nourish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improving eyesight; the second category had the effects of nourish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improving eyesight. Factor analysis yielded 5 common factors. Conclusi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eatment of RP is mainly to replenish the spleen and nourish Qi, nourish the liver and kidne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stasis, which reflect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sis in deficiency in RP.〔Keywords〕 retinitis pigmentosa;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medication rule視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视网膜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临床以夜盲、视野缩小和视网膜上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为主要特点,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属于眼科疑难疾病[1]。
基于聚类和关联分析名老中医治疗阴黄与阳黄的用药规律
基于聚类和关联分析名老中医治疗阴黄与阳黄的用药规律马子华1,张润顺2,白宇宁2,张林力1,汪丹丹1(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2;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摘要:[目的]分析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及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黄疸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
采用SPSS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共纳入76名古今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166首经典处方,使用中药1584频次,阴黄和阳黄的高频(>10次)共用药物有12味。
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分别聚为4类。
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配伍各8对,治疗阴黄和阳黄分别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是茵陈-茯苓(置信度≥83.33%),栀子-茵陈(置信度≥91.11%)。
[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医案专辑》中治疗阴黄和阳黄的方剂经过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结果,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黄疸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名医医案;黄疸;阴黄;阳黄;聚类分析;关联规则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441(2020)04-0120-04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是其主要的特点。
在现代医学中黄疸主要见于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胆石症等,又常见于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多种肝胆系统疾病。
我国江西省2012—2018年急性乙肝的病例达1万余例,且多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妇女为主[1]。
黄疸患者往往伴随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腹水、上腹部剧烈疼痛等严重症状,甚者出现了肝功能衰竭,这些并发症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所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黄疸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存活的时间,是现代中医药治疗黄疸病的主要方法和目标。
基于层次聚类的失眠处方用药分析
基于层次聚类的失眠处方用药分析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睡眠质量不佳等症状,常为许多慢性疾病以及心理因素所致。
在失眠治疗中,中草药常用于治疗多种失眠类型。
然而,中草药的组成和用量通常是根据临床经验得出,缺乏科学解释和标准化。
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对失眠处方进行组合分析,以便确定适宜的草药组合治疗。
首先,我们收集了200份临床医生开具的失眠处方,以及这些处方所使用的草药。
然后,我们将所有草药分成9类,并计算每个处方中每种草药的频率。
接下来,我们使用层次聚类方法来分析这些数据,并确定草药的最佳组合。
我们使用Ward’s算法选择了最好的聚类方式。
结果显示,该算法首先将草药分成三个主要类别:类别1:含有甘草、白芍、当归和熟地黄。
这些草药通常用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和增加睡眠时间。
类别2:含有黄柏、苍术、茯苓和桂枝。
这些草药通常用于降低身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改善负面情绪。
类别3:含有天麻、龙骨、牛膝和鸡内金。
这些草药通常用于舒缓肌肉和神经系统,并改善睡眠质量。
最后,我们将每个聚类类别中的草药组合,并以频率为基础计算草药组合的得分。
得分最高的草药组合是:熟地黄(65.4%)、天麻(59.6%)、龙骨(45.6%)、甘草(35.4%)、白芍(23.6%)、苍术(17.2%)和黄柏(14.8%)。
这种组合被证明是有效的失眠治疗草药组合,因为它包含了治疗失眠的三个主要方面:改善情绪,减轻疼痛和调节神经系统。
此外,这种组合不仅可用于缓解失眠症状,还可以改善慢性疾病的症状。
虽然这种草药组合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但这项研究为中医草药治疗失眠奠定了基础。
聚类分析法在中成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a:根据普查2 053个中成药的药材成分而所得资料4 数据处理对应每一个目标药材,先组成一个数据矩阵X如下:式中k是目标药材的色谱峰数目,m是实例中对应这个目标药材的A组样本数目,而n则是B组样本数目。
若第i个实例样本中可找到有一个峰能与目标药材的第j 个色谱峰配对的话,设Xi,j的值为该峰的峰面积,否则设Xi,j的值为零。
接着把矩阵X的数据标准化,得数据记为Zi,j,即其中再从矩阵Z方兴未艾算协方差阵D,即从矩阵D求解其本征矩阵α及对应本征矢量λ,即 D.α=λ.α其中及α矩阵的每一个列称为一个主因子,而对应此列的λ值则为此主因子的方差贡献份数。
一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份数愈大,它在药材识别上的贡献就愈大。
为要达到降维的效果,我们不必选取所有k个主因子,只须取前P个主因子使其累积方差贡献份数百分比>80%就可以,即然后把实例样本投影到以这P个主因子所构成的特征空间上,计算方见以下公式式中Yi,l是第i个实例样本的投影点与第l个主因子方向轴的距离,而Xi,j及αl,j则分别是X和α矩阵的对应元素。
最后,可以得到一幅如图1的聚类分析图,我们会发现B组实例样本的投影点聚合成一个点群;而A组实例样本的投影点则扩散于这个点群以外的空间上,样本中目标药材含量愈高,它的投影点离开B组样本的点群愈远。
所以,由各B组实例样本的投影点与其点群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i,可得距离均值及距离方差Sh等统计量,藉此可拟定一个范围空间把包含与不包含这目标药材的两类样本分隔开。
设一测试样本在这特征空间的投射点与点群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j,若可判断样本为含有这个目标药材。
5 结果与讨论文中采用的萃取方法,是参考美国药典用于提取植物样本中生物碱的方法,除了生物碱之外,植物中其他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同时被提取出来,且选用的溶剂氯仿,有萃取能力强及易于浓缩等特点。
致于数据结构方面,我们选用气相色谱方法,是因为它能提供高解析度的色谱图,而且气相色谱峰的重现性及精确性也非常好。
7种安神类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7种安神类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赵旭升
【期刊名称】《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年(卷),期】2008(25)4
【摘要】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7种安神类中草药中微量元素之间关系。
结果表明:一个3因子的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综合因子得分可用于安神类中草药的质量综合评价,为安神类中草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安神类中草药;微量元素;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赵旭升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药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051
【相关文献】
1.青海地区植物白刺叶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J], 周利兵
2.ICP-AES法测定几种安神类中草药中的微量元素 [J], 历荣;于喆英;陈亚杰
3.清热解毒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J], 高锦红;李吉锋;祝宝林;李雅丽
4.解表类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研究 [J], 安燕
5.蔬菜中8种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J], 龙启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种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四种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黄长友
【期刊名称】《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年(卷),期】2007(14)2
【摘要】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了药物常量、微量元素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关系数较大的药物,疗效相似,相关系数r=0.8时有两种药物聚类相似.提示药物中常量、微量元素含量与疗效密切相关,为新型药物的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黄长友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4.40
【相关文献】
1.四种黄鼠骨骼形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J], 赵天飙;李新民;段全红;王瓘;
2.运用模糊聚类分析中药关黄柏的HPLC图谱 [J], 徐克龙;鲁文铤;马梦林;
3.基于中药药性的中药提取物组合相关有效专利中菊科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J], 程江雪;肖诗鹰;刘铜华
4.运用模糊聚类分析中药关黄柏的HPLC图谱 [J], 徐克龙;鲁文铤;马梦林
5.理气类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J], 申明金;曹洪斌;申晓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类算法用于中药材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聚类算法用于中药材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刘木清;周德成;徐新元;孙耀杰;周小丽;韩磊【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年(卷),期】2007(27)10【摘要】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聚类算法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别分析,为当前中药材的类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选择黄樟油、桂叶油、桉叶油、松油醇、丁香叶油及三个不同来源的艾叶油共8个中药样品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仪器进行快速(数秒钟)吸收光谱测试.以空气为本底,测试光谱范围700~1 700 nm的药品透射光谱(吸光度),结果显示8个样品的光谱差异较大.对此八种近红外光谱建立了定性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了聚类分析,并选择不同的聚类方法进行优化,得到相似系数为0.974 2,表明该聚类分析可行.在聚类分析产生的聚类树中,8个样品的聚类性质与其实际特性相符良好,特别是三种艾叶油被归为最近的类中,因此该聚类分析结果合理.【总页数】4页(P1985-1988)【作者】刘木清;周德成;徐新元;孙耀杰;周小丽;韩磊【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上海,200433;上海市药品检验所,上海,200233;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相关文献】1.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植物叶片研究综述 [J], 伍观娣; 赖敏婷; 汪迎利; 连辉明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植物叶片研究综述 [J], 伍观娣; 赖敏婷; 汪迎利; 连辉明3.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材鉴定和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J], 丁海泉;高洪智;刘振尧4.一种用于预测蚕丝含量占比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J], 范雅婷;刘胜5.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用于人参皂苷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 [J], 丁海泉;温江北;高洪智;刘振尧;卢启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类分析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
吴雄志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2001(16)1
【摘要】根据数学聚类分析的原理 ,提出六经辨证分三个基本步骤进行。
首先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分阴阳两类 ,从而将诊断确立于三阴或三阳之中。
接着根据疾病的病位不同 ,采取纳入法或排除法 ,明确病发于何经 ,进一步缩小诊断目标。
最后根据阳经之在经在腑或阴经之寒化热化 ,以及兼证、杂证的有无 ,最终确定其病证类型及选方用药。
此法在辨证过程中逐步缩小诊断目标 ,同时明确病性、病位、病证 ,最终能够准确地选方用药。
【总页数】2页(P8-9)
【关键词】六经辨证;聚类分析;中医诊断
【作者】吴雄志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5
【相关文献】
1.SPSS模糊聚类分析法在水质监测断面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J], 周志军;潘三军;杨培慧
2.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其在群落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J], 陶方玲;梁广文
3.六经辨证在消渴病痹证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J], 张洁;郑华;韩佳琳;仲云;杨宁;王好杰
4.六经辨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中的应用 [J], 王立石;石鹏;黄黎明
5.六经辨证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硕规培中的应用 [J], 黄铭涵;陈琴;何友成;孙月明;林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类分析法在术类药材分类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法在术类药材分类中的应用
叶崇义;汪炜;陈彦;刘舞霞;朱蓉贞
【期刊名称】《药学与临床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对9种不同品种术类药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色谱扫描,从薄层色谱扫描中测得主要成份相对含量的差异,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准确地区分了术类的品种。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叶崇义;汪炜;陈彦;刘舞霞;朱蓉贞
【作者单位】[1]江苏省药品检验所;[2]江苏省药品检验所南京 210008;[3]南京210008;[4]南京 210008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5]南京 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
【相关文献】
1.基于电子鼻的星座图聚类分析法在烟叶分类中的应用 [J], 薛芳;施丰成;李耀光;寇明钰;李东亮
2.聚类分析法与多级评判法在储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以英台油田姚一段为例[J], 余伟;屈泰来
3.FTIR结合聚类分析法在姜科植物物种分类及鉴别中的应用 [J], 刘艳;司民真;李家旺;张川云;张德清;李伦;熊洋
4.聚类分析法在麦冬类药材化学分类中的应用 [J], 刘晓民;孙红祥;曾宪武
5.聚类分析法在葛根类药材的化学分类中的应用 [J], 郭玫;董晓萍;李瑞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类分析在中药材分类学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在中药材分类学中的应用
吴学文;熊艳;杜方麓
【期刊名称】《中南药学》
【年(卷),期】2003(1)4
【摘要】目的在中药材化学识别模式中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结合统计软件的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
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文献[6]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和讨论结果发现能很好地将样品分开,其结果客观、可靠。
由此,给中药材化学分类学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
【总页数】3页(P232-234)
【关键词】聚类分析;中药材;化学分类;药用植物;化学特征
【作者】吴学文;熊艳;杜方麓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R284
【相关文献】
1.FTIR聚类分析结合差热分析法应用于中药材延胡索表征的研究 [J], 成则丰;李丹婷;李花琼;程存归
2.简述植物化学在分类学中的应用——化学分类学 [J], 石光裕
3.简述植物化学在分类学中的应用——化学分类学 [J], 石光裕
4.试论数学聚类分析法在图书分类学上的应用 [J], 孙素娟;徐光
5.中药材分类中的聚类分析 [J], 周永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年 11 月第 18 卷第 11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260 November 2012 Vol. 18. No. 11
基 金 项 目: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教 学 名 师 人 才 培 养 工 程 项 目 ( AOG11205 )
作者简介: 黄子天( 1987-) , 男, 在读硕士, 从事 中 医 临 床 文 献 学研究 。 E-mail : lxb_6984@ 163. com 。 △ 通讯作者: 刘小斌,
物, 大致可分为息 风 止 痉 药 、 化 痰 药、 重镇安神药与 活血 化 瘀 药 等 四 大 类 。 29 味 药 物 依 次 为: 钩 藤 76 次, 半夏 64 次, 胆南星 、 石菖蒲各 63 次, 全蝎 49 次, 远志 42 次, 天麻 、 茯苓各 40 次, 郁金 33 次, 朱砂 、 甘 草各 32 次, 橘 红 31 次, 白 芍 30 次, 陈 皮 29 次, 磁 生地各 27 次, 石决明 、 天竺黄 、 茯神 26 次, 牡蛎 、 石、 礞石 、 僵蚕 、 桃仁 、 红花各 25 次, 琥珀 、 地龙各 23 次, 龙齿 、 竹沥 、 生姜各 20 次 。 对这 29 味药物 进 行 聚 类 分 析, 采 用 Hierarchial 聚类将其聚为 2 至 10 类, 结 合 相 关 中 医 理 论, 认为 具 体 是: 聚 一 类: 钩 藤; 聚 二 类: 聚成 7 类 比 较 合 适, 半夏 、 陈 皮; 聚 三 类: 胆 南 星 、 石 菖 蒲; 聚 四 类: 全 蝎 、 甘草 、 磁石 、 天竺黄 、 礞石 、 桃仁 、 红花 、 地龙; 聚五类: 远志 、 郁金 、 朱砂 、 橘红 、 生地 、 石决明 、 茯神 、 牡蛎 、 僵 蚕、 琥珀 、 龙齿 、 竹沥 、 生姜; 聚六类: 天麻; 聚七类: 茯 白芍 。 苓、 Bartlett 球 形 检 对这 29 味 药 物 进 行 因 子 分 析, 验提示各变 量 的 独 立 性 假 设 不 成 立 。 KMO 统 计 量 小于 0. 7 , 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 为 0. 667 , 可能不是特别高, 有可能做出的因子分析模型不是 但仍值得尝试 。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很完善, 共提取 10 个 公 因 子, 方 差 贡 献 率 共 67. 986% 。 进 行四次方最大正交旋转后, 并抑制过小系数的输出,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1 所示 。 将各药物归入 其贡献值最大的公 因 子, 则各公因子包含的药物分 礞石 、 桃仁 、 红花 、 全蝎; 因子 2 : 橘 别是因子 1 : 地龙 、 红、 磁石 、 龙齿 、 生姜; 因子 3 : 天 麻 、 僵 蚕、 钩 藤; 因 子 4 : 琥珀 、 朱砂; 因 子 5 : 郁 金 、 石 菖 蒲、 远 志、 胆 南 星; 因子 6 : 陈 皮 、 半 夏、 茯 苓; 因 子 7 : 茯 神 、 竹 沥; 因 子 8 : 石决明 、 白 芍、 生 地; 因 子 9 : 天 竺 黄; 因 子 10 : 牡 、 。 蛎 甘草 3 讨论 聚类分析结果 显 示, 聚一类和聚六类都有平肝 息风之功, 两者均 为 针 对 风 邪 作 祟 的 要 药 。 聚 二 类 半夏配陈皮即为二陈, 是治 和聚三类都是化痰之品, 痰要药; 石 菖 蒲 功 擅 醒 神 开 窍, 胆南星长于息风化 两药合 用, 尤 宜 风 痰 阻 窍 之 证。 聚 四 类 镇 惊 安 痰, 神、 息风止痉 、 清热 豁 痰 与 活 血 化 瘀 同 用, 提示该证 型风 、 热、 痰、 瘀并存 。 聚五类中, 远志配茯神安神定 朱砂 、 石 决 明、 牡 蛎、 琥 珀、 龙 齿 重 镇 安 神, 橘 红、 志, 僵蚕 、 竹沥 、 生姜涤 痰 利 窍, 生 地、 郁 金 滋 阴 活 血, 以 显示出该证型阴虚生风 、 虚风挟痰上蒙心窍 方测证, 的病机特点 。 聚七类功能健脾渗湿, 滋养阴血 。 因子分 析 结 果 显 示, 因 子 1 由 息 风、 化 痰、 活血 之品组成, 提示风痰上扰 、 瘀阻 脉 络 的 病 机 。 因 子 2
疗时息风定惊 、 清热豁痰 、 活血化瘀常同时兼顾 。 聚 四类与聚五类结果 显 示, 名老中医治疗癫痫虽然也 但 侧 重 点 有 所 不 同。聚 四 类 在 治 是风火痰瘀同治, 痰热方面所 用 的 天 竺 黄 、 礞 石、 地龙较聚五类之橘 竹沥药效更强, 但 在 治 惊 方 面, 聚五类重镇安神 红、 之品则远多于聚 四 类 。 可 见, 名老中医在治疗癫痫 有重在治痰热与重在治惊之分 。 第三, 醒神须豁痰 。 聚三类之石菖蒲开 窍 醒 神 配 胆 南 星 清 热 化 痰, 因子 9 健脾 宁 心 之 茯 神 配 清 热 化 痰 之 竹 沥, 因子 2 重镇 因子 5 安神定志辅以清热化痰 。 安神佐以燥湿消痰, 由此可见, 名老中医 治 疗 癫 痫 无 论 是 采 用 安 神 定 志 或是重镇安神, 豁痰都是经常配用的治法, 这也符合 癫痫因痰蒙心窍 导 致 神 志 不 清 的 病 机 特 点 。 第 四, 注重滋阴息风, 健脾化湿 。 癫痫总因肝风挟痰而起, 肝体阴而用阳, 脾 为 生 痰 之 源。因 子 8 提 示 名 老 中 柔肝息风, 以治癫痫肝风 医治疗癫痫重视滋水涵木 、 内动之本 。 聚七类也提示健脾化湿以杜绝生痰之源 的治法 。
【方药研究 】
名老中医癫痫医案方药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黄子天 , 刘小斌
△
510006 )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 摘要: 通过筛选出 中符合条件的癫痫医案, 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探讨名老中 医治疗癫痫的用药特点 。 结果认为名老中医治疗癫痫时在息风豁痰的基础上 , 根据病证不同有治痰 热 与 治 惊 之 不 同 重 点 , 并且醒 神开窍常辅以豁痰, 癫痫稳定时注重滋阴息风 、 健脾化湿以治本 。 据 此 认 为,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是研究名老中医医案的可行方 法, 但仍具有局限性 。 关键词: 名老中医; 医案; 癫痫;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3250 ( 2012 ) 11 126002 中图分类号: R742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聚类分析是对研究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 多元统计方法 。 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较少 数量的因子以再现 原 始 变 量 与 因 子 之 间 的 关 系, 属 于利用降维 方 法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的 1 种 多 元 统 计 方 法 。 这 2 种方法都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 将其用于名老 且人们尚未知却有 潜 在 价 值 的 知 识, 中医癫痫医案的方 药 研 究, 一方面可总结整理名老 中医治疗癫痫的临 床 经 验, 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两种 方法在名老中医医案研究中的一次实践与检验 。 1 方法 1. 1 医案的来源与筛选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出 版 的《中 国 百 年 百 名 中 医 , 临床家丛书 》 所选医家都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 大家, 其所载医案具 有 较 高 的 临 床 参 考 价 值 和 学 术 价值 。 因此, 本 研 究 所 选 医 案 均 来 自《中 国 百 年 百 。 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 《中国百年 百 名 中 医 临 床 家 丛 书 》 中符合以下 条件的医案纳入研究范围: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癫痫; 有明确的方药记 录, 包 括 药 名 及 其 用 量。采 用 针 灸 治疗者不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 1. 2 统一药名 处方中的西药及中成药均不纳入统计 。 所有 中 药 名 统 一 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 典 [1] ( 2010 年版 ) 》 为 准, 若 出 现《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 典( 2010 年 版 ) 》 未 收 录 的 药 物, 则 以《中 药 大 辞 [2] 》 。 为准 典 若出现“焦三仙 ” 或“朱茯神 ” 之类的合并用药, , 将其拆分为“山 楂 、 神 曲、 麦芽” 和“朱 砂 、 茯神” 余 皆仿此 。 1. 3 统计方法 、 “0 ” 使用 Excel 2003 , 以“1” 为有无使用某药物 建立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药物进行频 的代码, 数统计, 并 使 用 SPSS 19. 0 对 使 用 频 数 较 高 的 药 物 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 2 结果 共收集到 24 位 名 老 中 医 的 61 则 癫 痫 医 案, 共 137 方 共 用 药 193 味 共 1711 频 计 137 诊次 137 方, 次 。 使用频次达 到 20 次 及 以 上 的 药 物 共 有 29 味, 这 29 味药可以认 为 是 名 老 中 医 治 疗 癫 痫 的 核 心 药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 因子( Component ) 4 - 0 . 141 - 0 . 158 - 0 . 140 5 6 - 0. 121 - 0 . 148 - 0 . 199 - 0 . 110 0. 350 0 . 137 - 0 . 166 0. 156 0. 115 - 0. 143 0 . 184 - 0. 136 0. 161 0 . 340 - 0. 234 0 . 184 - 0. 216 0. 202 0 . 179 0. 266 7 8 - 0. 154 9 10 0. 141 0 . 125 - 0. 190 - 0. 223 0. 245 0. 148 - 0 . 119
2012 年 11 月第 18 卷第 11 期 November 2012 Vol. 18. No. 11中国中医 Nhomakorabea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261 由燥湿化痰之橘红 、 生姜与重镇安神之磁石 、 龙齿组 成, 反映痰蒙心窍的特点 。 因 子 3 平 肝 息 风, 因子 4 镇惊安神, 因子 5 开 窍 豁 痰 、 安 神 定 志, 因子 6 即二 陈汤, 因子 7 涤痰安神, 因子 8 由平肝潜阳之石决明 白 芍 组 成, 显 示 出 养 阴 息 风 的 治 法。 配养阴之生地 、 因子 9 天竺黄清 热 豁 痰 、 凉 心 定 惊, 因 子 10 由 滋 阴 潜阳 、 重镇安神之牡蛎配甘草而成, 也体现了养阴息 风的治法 。 综合以 上 各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认为名老中 医治疗癫痫具有以下 4 个特点: 第一, 治风治痰是基 上蒙清窍, 因 础 。 癫痫病机的基本特点是肝风挟痰 、 名老中医 此息风豁痰是基 本 治 法 。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治疗癫痫也体 现 这 种 特 点; 聚 一 类 、 聚 六 类、 因子 1 及聚二类 、 因子 6 分 别 提 示 治 风 与 治 痰 在 癫 痫 治 疗 中的独立性, 并提 示 治 风 之 法 有 二: 一 为 平 肝 息 风, 如钩藤 、 天麻; 二为息风止痉, 如全蝎 、 僵蚕之属 。 治 常加用清热化痰兼有息风定 痰以二陈汤为基本 方, 惊功效的药物, 如 胆 南 星、 天 竺 黄 等 。 第 二, 治疗有 重在治痰热与 重 在 治 惊 之 分 。 风 、 火、 痰、 瘀历来被 临床上每每相兼为病, 故治 认为是癫痫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