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承重参数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要求: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7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表6.3.7 柱轴压比限值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05;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10;
3剪跨比λ≤2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05;对剪跨比λ<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
要求:(分塔剪重比) (整层剪重比) > X(Y)向楼层最小剪重比 = %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
Ratx1,Raty1>1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
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要求: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Ratio-Dx<1.2
即 X(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2
X(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2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要求:
框架结构;T1=0.1~0.15N(其中N为结构层数)
框剪结构:T1=0.08~0.12N
剪力墙结构:T1=0.04~0.06N
筒中筒结构:T1=0.06~0.1N
并且有T2~(1/3~1/5)T1;T3~(1/5~1/7)T1
2)扭转周期应小于平动周期的A级0.9(B级0.85)
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避免结构在风载或地震力的作用下整体失稳,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
要求:自动判断: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20,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刚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弱层
要求:Ratio-Bu:x,y>0.8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SATWE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度(如增大配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加大截面)以提高本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
连梁
实际上两端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的都可以称为名义上的连梁。
然后根据跨高比的不同,连梁有各自的受力特点。
跨高比不小于5受力特点更接近于框架。
其实6.1。
9的想要说明的是墙太长时,刚度过大,造成延性不好,地震作用时裂缝过大,所以用跨高比大(线刚度小)的梁把剪力墙分段开来,以提高延性。
这里顺便说明下,连梁的跨高比是决定连梁两侧墙体整体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跨高比大,两侧墙体的整体作用就小,这时两墙体称为联肢墙甚至是壁式框架。
当跨高比小,两个墙体整体作用大,这时两墙体可以看做一个小开口的大墙
体。
当然这个还与洞口的位置有一定关系。
2.根据我的经验,假如是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可以按墙体开洞也可以按框架梁输入然后再设置为连梁,但是要注意的是按框架梁输入后,记得让连梁变成不调幅梁。
连梁不宜调幅,因为地震作用下尽可能让连梁强剪弱弯。
连梁原本的抗弯承载力就比较大,加上调幅一定程度增大了底筋,造成梁端的正弯矩区承载力过大。
所以业界有这么一个说法,连梁宁可少配筋,也不要多配。
对于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输入更好点。
因为如果按墙体开洞,梁属性就固定是连梁了,会造成配筋率以及刚度并不符合实际。
暗梁
1、暗梁仅局限于框剪结构的相关规范中
2、暗梁的截面尺寸为墙厚的2倍和400的较大值
3、暗梁的配筋可按构造配置但应满足相应抗震等级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
4、暗梁的本质为强化楼板与剪力墙的刚性连接一方面强化对楼层之间剪力墙的约束另一方面强化了对楼板的约束。
5、暗梁的设置也与设计院的统一要求有关是随设计人员的感觉进行的构造加强措施有的设计院没有规定必须设置而有的要求每层都设置。
墙身表水平分布筋间距换算
Satwe水平分布筋间距参数设为200,假设H=1.3,用10的钢筋。
实际间距为 200X79X2/130=4X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