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渲.染(xuān)滞.碍(zhì)踌躇.(chú)味同嚼.蜡(jiáo)
B.盘桓.(huán)虐.待(nuè)桥堍.(tù)浮光掠.影(lüè)
C.侦缉.(jī)径.自(jìnɡ)诡谲.(jué)铢.两悉称(zhū)
D.拘泥.(ní)拾掇.(duō)诘.难(jié)孜孜.不倦(zī)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冥思遐想抑扬顿挫一代天娇气势磅礴
B.高屋建瓴敝帚自珍诚惶诚恐油然而生
C.铸剑为犁周而覆始日薄西山五彩斑斓
D.惟妙惟肖迥然不同莫明其妙一反既往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当代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的结尾别出心裁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张家界电视台的编导精心策划,把几个旅游类的节目办得有声有色
....,深受好评。

C.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
为观止
...。

D.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
....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荡离愁白日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愁绪的繁多、深广、延绵不绝。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深刻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国家危亡、亲人离散的痛苦。

D.“沉鳞竞跃”“锦鳞游泳”“呷浪之鳞”均以鳞代指鱼,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

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③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④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⑥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A.③②①④⑥⑤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7、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做·秋思》)
(3)______________,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传神笔墨刻画出奇特壮关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湘籍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夺冠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坚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信念,成果一定会属
于你。

(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锦鳞.游泳沉鳞.竞跃
D.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乃取一葫芦至于.地
C.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題目虽然是“岳阳楼记”,但作者却没有写楼,而是写了洞庭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到洞庭湖不同的景物时产生的不同情感,并以此衬托“古仁人之心”。

B.作者在写出超越常人之上的更高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后,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此点明全文主旨。

C.文章第④段以“至若”领起,格调明快有力,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摹出幅湖光春色图,“而或”一句进一步扩展意境,增强叠咏意味,情随景生,表现览物之喜。

D.全文符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记事详尽,写景简洁,抒情真切,议论精辟,文词凝练,音节和谐,并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

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

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

这一点,比人强。

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独立特行。

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

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

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儿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

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
眼,笑笑。

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

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

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

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

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

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

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

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

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

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

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

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

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

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

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

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

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

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

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

她称苇花叫茅花。

“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

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

”——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

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

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

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

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

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

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

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

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

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
上,成了艺术品。

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2、阅读《改变命运的一分》,完成下面小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

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

”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

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

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

”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

”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

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

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豆腐心。

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

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⑥“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

“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以一还十,怎么样?”
⑦“行,期末还你。

”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

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⑧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

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

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

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⑨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⑩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2.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3.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4.第⑥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四、写作题(40分)
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梦想,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有人说
助力成长的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同学们,助力你成长的是什么呢?
请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
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C
B
D
A
B
A
(1)谁家新燕啄春泥,(2)浊酒一杯家万里(3)水是眼波横(4)各领风骚数百年(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C
2.B
3.D
4.(1)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悲,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悲。

(或: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戚思。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①“温暖”交代文章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再现当时感受到的生活乐趣。

②“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村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3.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使句子更生动具体。

写出了苇花的平凡,以及给人们带去了无限温暖。

4.因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又变为艺术品,继续对人们做着贡献。

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
独特景象,也都让作者喜欢
1.小男孩可能有以下一些顾虑:①怕别人发现他来找秦老师;②怕因分数低被老师批评;③怕加分的要求被老师拒绝;④怕因提出加分的要求而遭到老师批评(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
2.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使秦老师对他有了一些同情和理解(让秦老师看出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对他有了一些好感),所以秦老师因不能满足他加分的要求而心怀歉意。

3.当得知小男孩要求加分的真实原因后,秦老师那女人特有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她很想给小男孩加一分,但她又一向很讲原则,让她放弃原则很难,因此她犹豫不决,不能做出决定。

(意思相近即可)
4.在总成绩上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时一还十。

5.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对小男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那以后,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

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仅事业达到了高峰,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意思相近即可)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