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发布时间:2022-10-21T07:43:19.38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7期作者:常茂良[导读] 指导学生认真地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七小学27450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说过: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如:提前预习的习惯。
教学共四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但我们往往忽视了预习,预习的过
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应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其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指导学生认真地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在班上解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其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否则上课就会吃力,抓不住重点,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一、明确了解学生提前预习的作用预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具体而言,预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时,学生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得以逐步提高。
2.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预习时自己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课前不能弄懂,这样,听课时,学生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不懂的部分。
听课就变得有了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就可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4.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
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搞好语文课的预习
成功的预习既然对语文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语文课的预习,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的预习。
1.以读为主发现问题。
这时,首先要扫除生字、生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2.带着问题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学生头脑里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告诉学生,这一遍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
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3.仔细查阅收集资料。
在预习时,学生对于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现在,电脑已进入大多数家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4.认真做好预习笔记。
教给学生做预习笔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
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其方法以在课文中圈点、勾划、批注为主。
所圈点勾划的,应是生僻的字词、课文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语意深刻的语句。
同时,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列出自己没读懂的问题。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课文后再做整理。
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课的重难点部分的摘抄和心得体会,以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5.精心组织预习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要做好精心地组织和安排,标准不能定得过高,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使他们都半途而废,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做好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信心十足、胸有成竹,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