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常见病观察与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与处理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王金秀
一、发热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36。

2℃—37。

8℃,腋温较肛温稍低,36℃-37℃。

体温超过此范围,即为发热。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产热与散热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

新生儿对发热耐受力差,当体温>40℃,并持续较长时间,不仅会引起新生儿惊厥,还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留下CNS后遗症。

1.新生儿体温测量法:肛门、腋下、腹部皮肤
肛门测量:优点:可查出有无肛门闭锁
缺点:偶可能肠穿孔,极少见.
腹部测量:不易固定,且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腋温测量:接近肛温,但略低于肛温,受外界影响小,且对新生儿干扰小。

用于新生儿温度计最好是用低温表,即能读出低于35℃的读表。

2.发热常见原因:当新生儿腋温>37℃,或肛温>37.8℃时即为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①夏天室内环境温度过高
②冬天衣着过多温度过高——捂热综合症
③脱水热:生后2—3天,母乳不足,水分摄入少,环境温度高致体
温升高,表现烦躁哭闹,尿少,当松开包被或降低环境温度或补
充水分后体温便正常
④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因汗腺缺乏,散热障碍.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①细菌②病毒③原虫等引起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
败血症、肺炎、脐炎、肠炎、呼吸道、肠道感染
3.发热处理
物理降温为主,新生儿居室22—25℃.物理降温办法:头枕冷水袋、温水沐浴,温水
擦浴,忌用酒精擦浴。

各种退热药新生儿期应慎用,易引起毒副作用或剂量过大致
虚脱。

二、低体温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环境温度降低,或保温措施不当,或热量摄入不足时,易出现低体温。

低体温可引起皮肤硬肿,甚至体内重要脏器组织损伤,功能受累,严重者甚至死亡。

1.原因:
①身体受寒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

当寒冷刺激较强,或持续较长时间时,散热大
于产热,体温便降低。

②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当新生儿摄入不足时,生后18-24小时即可耗尽,
此时产热主要靠棕色脂肪。

但棕色脂肪分解代谢需完善的CNS功能和充分氧
供应。

当新生儿有缺氧或CNS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产热过程受障碍,易出现
体温不升。

③疾病影响。

新生儿患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由于进食减少,热量
摄入不足,或因休克、酸中毒、微循环障碍等影响棕色脂肪产热,如环境温度偏
低或保暖不够时,也易出现低体温。

2.临床表现
低体温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①心血管系统:HR下降,EKG可见QRS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倒置,重者
心率紊乱,BP下降。

②呼吸系统:RR起初加快后减慢,甚至呼吸衰竭,可合并肺炎、肺出血.
③血液系统:血流减慢,血液淤滞,血管扩张,血浆渗出,致血液浓缩,红血球
积压积升高,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

④消化系统:低体温时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不良,反应减弱,吞咽动作不协调,
易呕吐误吸.故低体温时最好勿经口喂养。

⑤肾功能:低体温时血压下降,血流变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发生少尿,无
尿.
⑥NS:T<35℃时反应迟钝,<33℃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甚至瞳孔开始扩大。

体温
不高,呼吸心跳减慢。

⑦感染:低体温时免疫功能降低,易合并感染.
3.处理原则
最主要是复温。

一般主张逐渐复温。

先将患儿置于26—28℃暖箱中,每小时箱温提
高1℃,直至30—32℃。

通常要求12—24小时内将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复温过程中
补充热量,适当限制液体摄入。

三、呼吸困难
指出生后不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深慢、节律不整、吸气或呼气相比例失调或辅助呼吸肌动作明显表现:如三凹征,鼻扇等。

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可达60次/分(足月儿40次/分,早产儿可达60次/分)。

如持续>60次/分,称为呼吸增快;或持续低于15—20次/分,称为呼吸减慢。

病因:
①上呼吸道阻塞:鼻腔水肿,巨舌畸形,先天性颈部囊肿,喉蹼,喉软化,先天
性咽喉部囊肿,气管食管瘘,气管、支气管狭窄。

②肺部疾病:大量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症,肺透,气漏,肺不张,感染性肺炎,肺出
血,BPD.
③先天性疾病:膈疝,肺发育不良,食管闭锁.
④非肺部疾病:心衰,CNS损伤,代谢性疾病如酸中毒、低血糖、窒息等。

四、呼吸暂停
1.定义:呼吸停止≥20秒伴青紫和心率减慢(<100次/分)
2.分类:
①原发性呼吸暂停:多见于早产儿
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环境温度过高过低
咽喉部刺激:如插管
胃内容物返流刺激喉部化学感受器
颈部过度向前弯或气管受压
②继发性呼吸暂停:
组织缺氧:肺部疾病(肺炎,肺透,PPHN),休克,严重贫血,某些先心
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CNS功能紊乱:颅内出血,HIE,RBC增多症,抽搐
高胆并发核黄疸
代谢紊乱:低血糖,低钠血症,高钠血症,酸中毒等
3.处理原则
①加强观察,使用监护仪,观察呼吸状况
②足底刺激或托背,气囊加压,有分泌物时及时吸净
③如反复发作呼吸暂停,应用呼吸兴奋剂:氨茶碱,首剂5mg/kg,12小时后改维
持量2—4mg/kg,q12h。

最好是用枸橼酸咖啡因(昂贵,国内暂无)
五、青紫
青紫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原因:
生理性原因:受寒冷多为周围性青紫
胎记
正常新生儿用力啼哭后也可出现青紫,胸腔压力↑,右房压力↑→卵圆孔
右向左分流→暂时性青紫
病理性青紫:
1.中心性青紫:肺源性:新生儿窒息,肺炎,MAS,RDS,膈疝,PPHN等
心源性:右向左分流的先心:法四,大血管错位,左心发育不良syn,肺
动脉狭窄或闭锁
2.周围性青紫:全身性疾病:心衰,低体温,RBC增多症
局部血流障碍:分娩时先露位
3.其他:CNS疾病致呼衰,低血糖,低钙血症,异常Hb病
处理:
一经发现青紫,应尽早吸氧治疗,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中心性青紫尽早确定病因. 六、呕吐
呕吐也是新生儿常见症状
㈠病因:
1。

生理性呕吐:与解剖结构,喂养方法有关
2.与内科疾病有关的呕吐:
⑴溢乳
⑵喂养不当
⑶胃粘膜受刺激:咽下羊水,胃内有血液,药物副作用
⑷胃肠功能失调:门-食管粘膜松弛,与食管口内发育不全有关
⑸喷门失弛缓:钡餐透视下,喷门口狭窄,食管扩张,试用阿托品有效,随年龄增长
好转
⑹幽门痉挛:生后一周内发病,呈喷射样,阿托品治疗有效
⑺胎粪性便秘
⑻感染:肠道感染多见
⑼遗传代谢疾病:苯丙酮尿症,高氨酸血症等,如呕吐外常有抽搐,生长发育障碍等,
排泄物有特殊气味等
3。

与外科疾病有关的呕吐:
⑴食道闭锁,食管气管瘘
⑵幽门肥厚性狭窄
⑶胃扭转
⑷膈疝
⑸肠狭窄闭锁
⑹先天性巨结肠
⑺肛门直肠闭锁或狭窄
㈡处理原则:对症处理,病因治疗
七、惊厥
惊厥同样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症状,也较重要,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病情凶险的一种表现。

可表现为局灶轻微型,强直型,多灶阵挛型,全身性的阵挛型。

㈠病因:
1.围产期窒息,缺氧,HIE
2.产伤性颅内出血
3.早产儿PVH—IVH
4.感染:化脑最多见,还有宫内感染:TORCH致脑炎
5.代谢异常: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和高钠血症,VitB6依赖症
6.核黄疸
7.药物撤退综合症
8.其他: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家族性良性新生儿惊厥,色素失禁症
㈡处理: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八、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生后2—14天内,除黄疸外物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足月儿血总胆<
220.6mmol/L,早产儿<255mmol/L、
2.病理性黄疸: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总胆>102mmol/L(6mg/dl)
足月儿>220.6 mmol/L,早产儿>255mmol/L(15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34mmol/L(2mg/dl)
每日血总胆递增>85mmol/L(5mg/dl/)
黄疸时间持续较长,>2-4周或进行性加重
病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免疫性溶血病,RBC酶如G-6—PD酶缺乏,RBC形态异常,红
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感染,肝肠循环增多2。

肝细胞摄取结合胆红素能力↓:窒息缺氧,感染致溶血,低蛋白血症,先天性葡萄糖醛
酸转移酶缺乏
3.胆红素排泄异常:先天性胆道闭锁(肝内、肝外),先天性胆道管囊肿,胆汁粘稠综
合症(新生儿感言,静脉营养致胆汁淤积)
4.母乳性黄疸
处理:
1.对症处理高胆红素血症:照蓝光:注意青铜症
口服茵陈糖浆,黄疸茵陈颗粒
补充核黄素及水份
2.病因治疗换血
口服苯巴比妥
抗感染,纠正酸中毒
纠正低蛋白血症
外科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