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 新文化运动复习巩固第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
立第10课新文化运动复习巩固第九篇
第1题【单选题】
某班同学在复习课上罗列了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人的有关事迹。

你认为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民主与法制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胡适《尝试集》中写到:“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道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

这句话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思想解放运动(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变法维新
D、民主科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想对新文化运动作探索性研究,他们应该参考的报刊是(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中外纪闻》
D、《新青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追求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民主与科学
C、文学革命
D、民主与法制
【答案】:
【解析】:
第6题【问答题】
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为了复辟帝制,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复古尊孔的逆流。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先进的知识分子奋起还击。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1)是谁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西方步入近代的时间远远早于东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而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通过革命或者改革,相继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材料二:1793年,英国政府全权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向清朝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乾隆帝以不合祖制为由予以拒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能,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切入到文化心理层面———《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材料,指出17世纪以前对资本主义产生起推动作用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举出17世纪到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典型历史史实。

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就该政策的利与弊,谈谈你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开端的标志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和“文化心理”而发起的两次运动?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即位后,《春秋》学博士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请求“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张钒《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制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陈独秀《敬告青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为了达到扫除“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提出的两大口号.
材料一和材料二儒家思想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祥,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张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图片展览——体验探索精神】
一组同学举办“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图片展,请将他们搜集的图片按探索领域进行分类(只填序号)。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
①江南制造总局大门②谭嗣同就义③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④《新青年》杂志
经济:______;政治:______;思想文化:______。

精神:______
【中外联系——解读历史人物】
图一哥伦布和郑和图二指南针
二组同学开展的是“走近历史人物”的活动,请你分别用关键词概括图一中两位人物的共同贡献,并陈述他们被后人景仰的理由。

图二与图一中两位人物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周年纪念——弘扬民族精神】
三组同学进行的是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周年大事纪念活动》请你写出图中A、B两处的地名。

长征的胜利,彰显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分析数据——解释历史现象】
四组同学搜集到一幅曲线图,请你解读下列数据,运用相关史实,简述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1850—200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
【答案】:【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它的发生在近代有何意义?
【答案】:无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新青年》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狂人日落己》
材料三: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

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我们”具体有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
请你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多写不给分)?
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觉得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简要评价此事件。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答案】:无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洋炮,同样的铁甲战舰就是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

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于是开始学习思想……——《袁腾飞说中国历史》下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30 年,现代化(也可以称为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材料中的“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分别指近代化起步阶段哪些重大事件?请归纳它们的共同影响。

简要说明“学思想”这一重大探索活动在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应的内容。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______;
近代中国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编写目的著作是______;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______;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不再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因为传统的颠覆而兴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作用恰恰是加速了传统的消亡。

……(这场运动)塑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底色……政治、文化乃至民族性格,无不于此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摘编自丁伟《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当人们批判它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批判它盲目媚外的时候,恰恰忘记了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倒了传统(思想文化),给那个时代带来了百家争鸣……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次运动,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中国革命面貌。

——王效金《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一中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场运动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这次运动,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中国革命面貌”?
依据材料三,为邓小平的讲话归纳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