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右溪记》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右溪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②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③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④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文/唐•元结⑤,有删改)[注]①敬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⑤元结:唐代文学家,写作本文时,作者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而置州以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不可名.状
④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4)“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均为写景名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此外,两文还表达了作者哪些不同的情感?
【答案】
(1)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而/置州以来。
(2)①消散;②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③说出;④美好的。
(3)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
(4)甲文还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乙文还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
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注意要求限断一处。
①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实是”作谓语,“欲界之仙都”作宾语,故断句为: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句意为: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而”表转折连词,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而/置州以来。
(2)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
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歇:消散。
②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③句意为: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名:说出。
④句意为: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
胜:美好的。
(3)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
此,这;若,如果;则,就;宜,适合。
(4)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作用的能力。
结合甲文内容,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可知,作者认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结合乙文内容,从“为之怅然”中可知,作者为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故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
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