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被字句的句法释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语言学
新型被字句的句法释义
冉云云1,孟庆楠2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620;2.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被自杀”“被就业”等新型被字句在之前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并不存在,而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目
前已经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文主要就新型被字句的语法根基进行详细探讨。
笔者认为,新型被字句中的“被”字,实际上是一个兼具实词性质的功能语类;作为一个以空主语(pro )为隐性外论元的使动结构,其隐含的施动者藏匿于pro 之中。
此外,新型被字句的使动性,使得句法嵌套成为可能。
关键词:新型被字句;句法特征;嵌套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3132020270);大连海事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
目(2020Z10)。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0)04-0122-07
收稿日期:2020-09-15
作者简介:冉云云(1989-),女,重庆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句法学、音系
学;
孟庆楠(1988-),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法学、
语料库语言学。
引言
关于传统被字句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热点话题[1-7],而对于新型被字句的研究,尤其是在句法层面的研究则显得凤毛麟角,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语用学或是认知功能的视角来探讨新型被字句[8],只有少数学者对其在句法层面上的特征有所涉及[9-13]。
此外,前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被字句的嵌套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着重从句法层面,对新型被字句的特点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异于传统被字句的特征
(一)质疑性、非自主性
从语义上看,传统的被字结构中的“被”字和新型句式中的“被”字的来源相同,均带有“蒙受、遭受”之义。
然而,若是放在结构中去看,不难发现:传统的被字句仅表示被动,而新型用法则隐含了“偏离义”[14],表示对象非自主或被迫经历/做了某事,带有质疑的意味(如:“被捐款”[15],可以翻译为“be forced to make donations ”);或是事实并非如此,但被说成是这样,(如:“被自杀”,可以翻译为“be claimed to commit suicide ”),即:“被认为/宣称(是)/做了某事”。
根据关联理论,新型被字句具有认知和情感上的弱暗含意味[16]。
(二)题元角色
传统被字句中的主语是“被”字后面动词的受事,而在新型的被字句中,其对象主语并非“被”字之后动词的受事,而往往是该动词的施事或经历者(experiencer ),如:“被死亡”。
(三)与“被”结合的成分
传统用法中“被”后面的动词具有强及物性和处置性,可将宾语移位至前成为主语,而新型被字句由于表示对象非自主或被迫经历/做了某事,因而“被”字后面往往为一个事件,如下例(1)所示。
从语法词类的角度来说,“被”字之后除了接续动词以外,还可接续诸如名词、形容词或是动宾结构等其他描述性的述语,如:“被幸福”“被就业”,或是表示“经历”意义的动词,这与接续强处置性和强及2020年12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20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0No.4
物动词的传统被字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被房奴[8]被民意[17](被+名词)
被旅游[10]被增长[10]被满意[18](被+表示“经历”的非作格动词)
被让座[19]被就业[20](被+动宾结构)
被小康[10]被幸福[8]被自愿[10](被+形容词)
被失踪[21]被死亡[10](被+表示“蒙受”的非宾格动词)
被67%[10](被+其他)
(四)对应的主动语态
传统的被字句有直接对应的主动态,如(2)所示,而新型的被字句中的这一特征则并不明显。
王寅和黄正德认为,新型的被字句并无相应的主动语态[8,9];学者黄正德、柳娜指出,新型的被字句具有使动、意动或施动等隐含轻动词结构[11],如(3)所示。
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即认为新型被字句中“被”之后的成分是论元结构完整的强语段。
(2)A被(pro)诬蔑>>(pro)诬蔑A
A被B偷了手机>>B偷了A手机
(3)A被自杀>>(pro)“自杀”之((pro)使A自杀)
A被小白鼠>>(pro)“小白鼠”之((pro)使A(成为)小白鼠)(五)位置
传统被字句的否定要在“被”字上,如(4)所示,而新型的被字句既可以否定在“被”字上,又可以否定在后面的成分上,如(5)所示。
不过,两者在语义上稍有差别。
(4)被重视>>不被重视
被警告>>没被警告
(5)被幸福>>没有“被幸福”/被不幸福
被就业>>没有“被就业”/被“未就业/没有就业”
(六)与动词结合的紧密程度
传统被字句中的“被”比新型结构中的“被”与后面的动词联系得更为紧密,如上面的例(4)和(5)所示。
(七)“被”之后成分与主语的关系
在传统的被字句中,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而在新型的被字句中,出于对新颖、简洁的追求,有时在语境缺失的情况下,“被”字后面的成分与主语之间的联系相对隐秘,如例(6)所示,不过仍有密切的关联。
下文中的第4小节将对其缘由进行具体阐释。
(6)冷静面对司法“被民意”[17]。
(八)重音的位置
传统的被字句主要强调“被”字后面的动词,而新型被字句则更强调一个“被”字,进而更加突出主语非自主或疑惑的情感,从句法上来看,这是因为新型结构中的“被”字负载了比传统的“被”字更多的信息。
(九)引号的使用
新型被字句通常被注上引号,表示“被”字偏离常规的用法,也表示一种或愤怒、或质疑、或无奈的情感和态度。
(十)强调事件性
传统的被字句是由普通的主动语态推导而来,因而可以添加“着”“了”“过”等表现动词体貌特征的小品词,如(7)所示;而新型的被字句由于强调事件性,一般不与此类小品词连用。
(7)我的手被他压着。
良心被狗吃了。
他已经被教训过了。
某某被自杀、小康……
123
二、“被”的性质
(一)“被”属于功能语类
从分布特征上来看,传统被字句中的“被”属于功能语类,而非传统语法中所认为的介词或是动词。
这一点可以从对下面例句(8)的解读中初见端倪:
(8)李四
i 被张三
j
拿着自己
i/j
做的鞭子抽了一顿。
例(8)中的“自己”既可以指代“李四”,也可以指代“张三”。
如果将“被”字作为介词分析,则例(8)在结构上存在着以下两种可能:
(9)李四[[被张三|拿着自己做的鞭子]抽了一顿]]。
(10)李四[[被张三[拿着自己做的鞭子|抽了一顿]]。
由第一种分析来看,如果“被”是介词,那么“自己”就不受其管辖,这样一来,“自己”就不是张三的可及主语(即:“自己”不能与“张三”同指)。
而第二种分析中的“张三”亦不是“自己”的可及主语(accessible SUBJECT),因而两者也不能同指。
因此,“被”字与外论元“张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密,故不能将其作为介词分析。
“被”字作为功能语类的情况应该这样表示:
(11)李四[被[张三[拿着自己做的鞭子[(张三)|[抽了一顿|(李四)]]]]]。
此时,“张三”和“李四”都可以和“自己”同指。
根据Chomsky的观点:只有完整的链条才会成为一致(Agreement)的障碍,因此,“李四”是可以和“自己”同指的[22]。
黄正德等学者也认为,“被”不是介词[1]。
介词短语中的施动是不能省略的,而被字句却可以,如(12)和(13)所示。
(12)张三,这件事跟*(他)没有关系。
(13)这件事跟*(他)没有关系的那个人走了。
通过观察由短被字句和新型被字句组成的平行结构,可以发现:新型用法中的“被”字亦并非介词,其与施动者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14)自杀还是被自杀?
(15)自杀还是被杀?
(16)被杀还是被自杀?
(二)“被”兼具实词特性
新型用法中的“被”也不是动词,而应属于功能语类。
不过,这一作为功能语类的用法与传统被字句中“被”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由功能语类的限制条件(Functional Head Constraint,FHC)可知:一些特定类型的功能中心语F(Functional head)的补语(如:限定词或导句词)并不能独立移动(即:必须带上该中心语);而如果其补语可以独立作答,则说明该功能语类兼具实词的特性[23]。
由Radford所举的例句(17)和(18)可以看出:will和to均可以摆脱补语而独立作答,因此二者均体现出了实词的特性,可以将其称之为具有实词特性的功能语类[23]。
(17)Surrender to the enemy,I never will.
(18)Surrender to the enemy,he resolutely refused to.
就传统和新型的被字句而言,同样符合上述的区别性特征:
(19)甲:你被扣工资了吗?
乙:(被)扣了。
/*被了。
(20)甲:广州公交车上你“被让座”了吗?
乙:被让座了。
/?被了。
/*让座了。
例(19)中的“被”字不能够独立作答(即:不能单独回答“被了”),故只能将其视作纯粹的功能语类;而例(20)中“被”字似乎可以独立作答,因此其兼具实词的特性。
此时的“被”位于v之上C 之下,且与v的联系比与T的联系更紧密,如例(21)所示。
(21)*王虎被在街上李华打了。
124
上例中“被”字如果与“在街上”合并,应该是位于vP之上的,即[vP在街上[vP李华[v打了(李华)[V(打了)[DP王虎]]]]]。
“被”字合并后,如果合语法,“在街上”应该在“被”之前,这表明“被”与v的联系比T更紧密,这一点从对被字句进行否定也能证明,在此不赘述。
同理,(20)中的“被”的新用法也一样,如果“广州公交车上”成为话题,则从“你在广州公交车上‘被让座’了吗?”也可以看出“被让座”整个结构都在T之下,因而“被”也必然位于T之下。
三、新型被字句的句法释义
(一)“使动”“意动”分析
上节已经指出,新型被字句中的“被”字属于功能语类,层次位于T之下v之上,与v的关系比与T更紧密,这一点从否定的不同位置意义不一样也可以看出(详见第2节第5点)。
由“被”字引导的短语应与vP类似,可以是强语段,与C合并后具有赋格能力,如长被动句;也可以是弱语段,不具备赋格能力,如短被动句。
从后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型被字句由于带有默认以pro(空主语)为外论元的使动结构,只可能是强语段。
下文将对新型被动句的推导过程进行重点论述。
学者黄正德、柳娜指出,被字结构的新用法是对含有使动或者意动谓语的一种被动化,因而被被动化的其实是及物动词,而非不及物动词[10]。
为此,他们举出古汉语中的例子证明汉语中意动的存在,如(22):
(22)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新型被字句的谓语是复合结构,外部宾语移位成为“被”的标志语,如图1所示。
整个结构由“被”和具备施事的轻动词短语组成。
“张三”开始处于轻动词短语的外部宾语位置,后移位至[Spec,VP1]的位置。
图1:黄、柳对新型被字句句法的分析
(二)功能语类加使动类动词复合结构
新型被字句与传统被字句不同之处在于“被”字后面的成分不同,总体来说两种被字句呈互补分布,任何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都能分辨出来一个被字句是传统用法还是新型用法,其根本区别在于新型的被字句不再是简单的功能语类“被”字加上一个实义动词,而是还包含了一个带有隐性外论元pro(图1中的施事,DP2)的轻动词短语,题元角色的不同决定两者在语义和句法方面的差别。
由黄、柳的分析可见,新型被字句中的“被”被复合化了,不仅仅是一个功能语类,还包含了实义的成分,是传统的功能性“被”结合了一个以轻动词短语为补足语的使动短语,这也是像“被用水”“被就业”“被让座”这样的带动宾结构以及“被小康”“被民意”,甚至“被67%”这样的表示关系性质的谓词结构的用法能够成立的原因。
在推导过程中,“某某死亡、小康……”之类作为一个语义结构(semantic configuration )
125
与新型的“被”字复合功能语类合并,要表达这一新颖的意思,“被”字后面默认自带一个使动结构,这种一体化的联结也解释了新型被字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主动语态的原因。
在新型被字句中,真正发生被动的不是“被”字后面的动词(图1中的“XX”),而是隐形的使役动词(图1中的“LV”),被动发生得比较隐秘,因此新型的被字句才显得不那么被动,而且可以传达一种似是而非的意思,貌似存在着“幕后黑手”,其实隐性的pro就是这里的“黑手”,它真实存在,是施动,这种隐性的带着“黑手”的被动暗含着非真实或是非自主的意味。
这就解释了本文第2节中提到的新型被字句的非真实性、非自主性:被动与意动的结合成了“被使”,加入了使动结构,被动的意味减弱了,而由于有了“被”,自主的意味也被压制了,有了两种可能,其一,事情做成了,具有强迫性;其二,没能做成,但仍“被使得”做成了,因而具有非真实性。
说新型被字句包含了使动结构的证据在于,“被狠狠地打”中“狠狠地”修饰的是pro,而新型被字句中“某人被‘狠狠地打’”中“狠狠地”是修饰的“某人”,表明“某人”曾作为外论元,即像ECM (例外授格)句中的补足语TP中的外论元。
由于新型被字句的“被”包含了使动,所以它既具有功能词类的功能性,又同时具有实词的特征,即:兼为功能词和实词。
例(20)中乙的回答“被了”之所以勉强可以接受,就是因为被动结构中含有实词性质的意动,意动与“让座”一起成为了实际的动词复合体,所以单独回答“让座了”是不能被接受的。
(三)英语表达
正是由于新型被字句自带了使役动词的外论元pro,英语中才没有对应的表达。
英语中的施动是通过by来引导的,并且英语也是不允许代词省略(pro-drop)的语言。
看看英语中的例子:(23)“Thatcher’s funeral tribal,not national”:Margaret Thatcher,Britain’s most famous Prime minister, has been killed off many times by rumors on British social media.This one turned out to be accurate.(Global Times:2013/04/22)
(四)事件性
从理论上说,新型的被字句里的pro也可以是显性化的施事,如2009年的“白岩松被自杀”事件,理论上也可以表示为“白岩松被大伙儿/媒体自杀了”,这样新型被字句所对应的原型就成了“大伙儿‘自杀’了白岩松”,但这样的用法会使原句的意味发生些许变化,即:隐蔽在幕后的“黑手”浮出水面了,这时的重音有可能不再落在“被”字上,事件性再次变为了被动动作,如传统的被动句一样,这时可以用“了”“过”之类的体词,如“白岩松已经被大伙儿‘自杀’过了”。
另举一个例子如下:(24)甲:哎,婚姻啊……
乙:我在苦恼什么呀?我以为你一直挺幸福的。
甲:我被你幸福了!(重音落在“你”字上了)
(五)被字句的歧义
尽管传统的被字句和新型的被字句大体呈现出互补分布的趋势,然而,也存在着同形不同义的被字句,其根源在于对“被”的选择不一样:一个选择了传统的“被”,一个选择了带有意动的“被”。
“被”之后的成分虽然同形,但是却起源于具有不同题元角色的深层结构,如下所示:
(25)A被停职>>停A职(传统用法,事实)
(26)A“被停职”>>pro使A(被)停职(新用法,是否为事实很难判断)例(25)的起始结构是双宾语结构,而(26)的A则起始于使动结构补足语中轻动词短语的外论元。
前者强调动作性和结果性,而后者强调事件性,即:也许并没有A停职这回事或者A被迫停职但看起来像是自主停职。
同理,下面两句在句法分布上也呈现出互补的特征。
(27)A被偷钱包>>偷A钱包(传统用法)
(28)A被“偷钱包”>>pro使A(被)偷钱包(新用法)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时,听话者的第一反应还是倾向于传统的用法。
如果非要使用新型被字句的话,则说话者往往会强调一个“被”字,因为它包含了实义的信息,与后面的成分是一体的。
如果写成书面形式,像这种容易引起混淆的新型被字句通常要加上引号,以此提示读者:此用法较传统用法有所偏离。
类似的结构还有“被扔鞋”“被夺权”“被剃头”等,其大多为双宾语结构。
此外,兼具及物和不及物属性的动词在被动化的过程中也会引发歧义,如:“被学习”“被赞成”等。
126
(29)宁愿被忽略,也不要“被赞成”。
(新华网,2009年8月24日)
由此可见,传统被字句与新型被字句区别还在于:后来成为主语的成分在最初的推导式中是否被赋格。
在传统被字句中,主语在最初的推导式中就有宾格,之后被收回;而在新型被字句中,最终的主语在最初的推导中并没有被赋格,而是经移位获得的。
(六)否定
在对比传统的被字句与新型被字句时,已经提到过二者在否定上的差别:传统的被字句一般只在“被”字前面加否定词,如(30)所示,而新型被字句在“被”字之前和“被”字后面的成分之前均可加以否定,如(31)所示,这进一步证明了新型被字句中的“被”字与后面的成分之间有空隙(使动结构),从而使得“被”字后面的轻动词短语加否定词成为可能。
(30)被重视>>不被重视
被警告>>没被警告
(31)被捐款>>被“不捐款”
不被就业就失业[20]
(七)“被”嵌套的可能性
由于新型被字句具有事件性的性质,并且新用法中“被”字的使动成分可以与有不及物性质的成分(包括“被”)合并,理论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具有事件性的“被”在其具有使动性的轻动词短语中又可以嵌入(embed)“被”,嵌入的“被”可以是传统的“被”也可以是新型的“被”,这样一来,在特殊的语境下,同一句话可能出现不止一个“被”。
如果是新用法的“被”,还可以再次进行嵌入。
举例如下:
(32)张三被“被杀害”。
(33)张三被“被失踪”。
(34)张三被“被‘被杀害’”。
例(32)(33)中的第一个“被”都是新的用法,而前者第二个“被”是传统用法,后者第二个“被”是新用法。
(32)可以理解为,张三没有被杀害却被宣称被杀害。
例(33)中的张三可能要参加保密工作,被上级要求不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所以他被迫“被失踪”。
根据语境判断可知:句中两个“被”的pro并不相同,前者的pro指上级领导,而后者的pro指公众。
在(34)中,张三可能没有被“被杀害”,却被宣称说是被“被杀害”了,所以张三被“被‘被杀害’”。
但对于像(34)这样的情况,由于人脑的工作记忆有限,因此对于这样的超过两重的复杂嵌套句式已经几乎无法处理[24]。
综上所述,传统的“被”只能出现在句子的最后;此外,由于受到人脑工作记忆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能理解包含一到两个句法嵌套的句子[24]。
六、结语
本文采用黄正德、柳娜的句法分析方法,将新型被字句与传统被字句进行比较,从句法的角度对其各自的特点进行释义。
通过研究发现:新、旧两种被字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题元结构和新用法中“被”的复合结构。
不过,两种被字句之间也不乏相似之处:传统被字句与新型被字句中的“被”字均可被视作功能语类,只不过后者通常含有使动结构,因此兼具实词的特性。
传统用法和新型用法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对“被”字结构和题元结构的不同选择。
在新型用法中,“被”的使动成分默认为隐性外论元,正是使动结构和隐性外论元的存在,使得这一新型用法成为可能。
此外,由于这一神秘的“黑手”色彩,也使得“被”字结构的嵌套成为了可能。
除了对新型被字句进行句法分析以外,本文还提供了新型被字句中使动存在的证据,解释了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以及被字句容易产生歧义的缘由。
此外,笔者还推断预测了就新型被字句中隐性外论元显化的可能性,以及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被”字嵌套的可能性。
127
[参考文献]
[1]HUANG C T,LI Y H,LI Y.The Syntax of Chines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29.
[2]曹道根.谈汉语“被”字句一些最简句法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8(1):43-51.
[3]曹道根.“被”的双重句法地位和被字句的生成[J].当代语言学,2011(1):75.
[4]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291-301.
[5]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4):308-317.
[6]李红梅.《最简探索:框架》下对“被”字结构的再探讨[J].现代外语,2004(2):173-178.
[7]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3):213-224.
[8]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2011(3):13-20.
[9]HUANG C T,LIU N.A new passive form in Mandarin:its syntax and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4(1):1-34.
[10]黄正德,柳娜.新兴非典型被动式“被XX”的句法与语义结构[J].语言科学,2014,13(3):225-241.
[11]冷慧,董广才,董鑫.“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及英文翻译初探[J].外国语文,2011(5):84-88.
[12]刘芬,白解红.英汉非原型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探析[J].外国语,2011(6):26-31.
[13]熊学亮,何玲.刍议“被”字新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1-4.
[14]颜力涛,唐厚广.“预设”与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问题[J].语言研究,2016,36(3):63-70.
[15]肖应林.“被捐款”不只是伤害公益[N].长沙晚报,2014-08-19(F02).
[16]季小民,陈新仁.关联理论观照下新被字句的弱暗含探究[J].外语研究,2017,34(3):7-11.
[17]杨芳.冷静面对司法“被民意”[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03-18(C01).
[18]李现森.“真满意”还是“被满意”?[J].人大建设,2017(1):44-46.
[19]江艳.底线伦理视角下“被让座”悖论研究[J].法制博览,2018(30):68-69.
[20]杨仑.大学生“被就业”糊弄了谁[N].科技日报,2019-04-04(008).
[21]于娜.“被失踪”的民国法律人[N].华夏时报,2015-04-30(021).
[22]CHOMSKY N.On phases[A]//Robert Freidin,Carlos P Otero,Maria Luisa Zubizarreta.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Cambridge:MIT Press,2005:19.
[23]RADFORD A.Analysing English sentences:A minimalist approach[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66.
[24]BAARS B J.GAGE N M.Cognition,brain,and consciousness: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M].2nd
ed.Beijing: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390.
A Syntactic Interpretation on the Novel“Bei”Sentences
RAN YUNYUN1,MENG QINGNAN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201620,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6,China)
Abstract:The emerging new type of“BEI”sentences such as“BEI zisha(suicide)”,“BEI jiuye(get a job)”did not exi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rammar,but now this novel express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This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ground for this new structure.It is argued that the character“BEI”in this new passive is a functional category with some substantive properties,and it takes a covert“pro”as its external argument,whereas the implied agent is hidden in the“pro”.In addition,the causative property of this novel structure enables the nesting of“BEI”in a given sentence.
Key words:novel“BEI”sentences;syntactic features;nesting
本文推荐专家:
王荣斌,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赵宏宇,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