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版高中地理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3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门地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经济地带()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③M区能源供需不均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区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财产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 )
①国际金融②机械制造③服装制造④石油化工⑤文化创意⑥进出口贸易
A.①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2.A
解析第1题,Ⅰ轴沿长江漫衍,沿线多为平原,Ⅱ轴沿沪杭—浙赣—湘黔铁路线漫衍,沿线多低山丘陵,故①对、②错;M地域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该地域能源短缺,需大量从外区域调入;N 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以第二产业为主,④错。
A项正确。
第2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对外联系便利、开辟水平高,故首位城市上海应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进出口商业,A项正确;长江三角洲地域的煤油资源贫
乏,④错;机械制造属于传统产业,服装制造属于廉价劳动力导向型财产,均不符合首位都会重点发展的财产,故②③错。
下图为近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三大产业所占份额的变革环境。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分别对应图中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图示时期内()
A.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
B.第一产业总产值持续下降
C.三大产业表现出衰退下降
D.第二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
4.D
解析第3题,我国处在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进步,第三财产的比重渐渐增长,渐渐靠近于第二产业,选C项。
第4题,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最高,而不是生产总值最高,A项错;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所占份额在渐渐淘汰,但产值不肯定连续降落,B项错;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降落,不能说明三大财产出现阑珊,C项错;第二财产的增长率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最大,D项对。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革图。
据此完成5~6题。
5.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A.广州
B.江苏
C.台湾
D.辽宁
6.该省级行政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①科技发展缓慢②生产成本上升,工业向外转移③服务业快速发展④矿产资源枯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D
解析第5题,凭据图中曲线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工业所占比重总体降落,服务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升,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的经济程度高。
结合图中年代和比重值巨细阐发,图示省级行政区服务业比庞大,远超过大陆沿海省区,最有大概是台湾,C项对。
第6题,台湾科技发展较快,①错。
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程度进步,生产成本上升,产业向外转移,②对。
城市化程度高,服务业快速发展,③对。
矿产资源枯竭与服务业比重高没有必然联系,④错。
D项对。
2019年12月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交流会乐成举行。
与会专家表现,广东省应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财产发展。
下表为2018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产业结构统计表。
据此完成
7~8题。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
重/%
第二产业比
重/%
第三产业比
重/%
7.广东省机器人产业投资建设最适宜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广东省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②市场优势不断丧失③能源供应日趋紧张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招工难度加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D
解析第7题,机器人财产属于高科技行业,应布局在经济水平高、科技发达的地域。
甲、乙、丙、丁四个地域中,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科技程度最高,因此,机器人财产应结构在甲地,A项正确。
第8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越来越辽阔,而劳动力本钱渐渐增长,①正确,②错;机器人产业对付能源依赖性低,③错,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度增长,为降低生产本钱,逐渐需要实现生产的自动化,④正确,选D项。
经济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经济力量可以维持平衡的点。
目前,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域之一。
改革开放以
来,广东省经济重心空间变革明显。
图1示意1979—2014年广东省经济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图2示意1979—2014年广东省经济重心漫衍。
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经济( )
A.南北差异变化比东西大
B.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C.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显著
D.北部和西部不断衰退
10.促进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应该( )
A.继续巩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B.扶持北部地区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
C.优先完善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D.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区域间的相互竞争
10.A
解析第9题,广东省经济重心团体向东南偏向迁徙,东西移动幅度大于南北移动幅度,说明东西方向经济演变比南北偏向更猛烈,A 项错;1992以后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移动幅度显着变小,2000年前工具偏向移动幅度大,但2000年后,经济重心又渐渐西移,由此判断广东省地区经济差别在减小,B项错;由于北部和西部经济的崛起,广东省地区经济差别在缩小,但是经济重心仍旧位于地区东南部,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仍旧明显,C项对,D项错。
第10题,广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分布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处于绝对优势职位地方,广东省经济重心会恒久方向于该地域,因此应优先巩固珠江三角洲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广东省团体经济气力,参与更大范畴地区与国际竞争,促进财产调解与升级,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广东省北部地区经济和科技相对落伍,主要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域劳动密集型财产。
广东省沿海地区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基础设施较为美满,西部和北部地域经济较为落伍,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和北
部、西部地域经济发展,应优先完善北部和西部地域的基础设施设置装备摆设。
若要实现广东省经济的平衡发展,应整合各地的上风资源,大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历程,强化财产的分工和互助,避免地区内部的恶性竞争。
2015年3月24日天津、福建和广东三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
新自贸区复制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模式,成为在货币兑换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放松规制的“试验田”。
据此完成
11~12题。
11.关于三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功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自由贸易区主要发展台海贸易
B.天津自由贸易区主要对准东北亚
C.福建自由贸易区主要对准港珠澳
D.天津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不利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12.三大自由贸易区孕育发生的影响,下列判断与实际不符的是( )
A.推动相关的物流产业、仓储产业迅速发展
B.导致生齿流入增多,土地价格上涨
C.促进贸易、金融自由化,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财产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
12.D
解析第11题,广东自由贸易区主要依托港澳、服务内地,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互助示范区,A项错;天津自由贸易区将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其主要国际商业工具为东北亚,B项对、D项错;福建自由贸易区应充分发挥对台上风,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互助的示范区,C项错。
第12题,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推动相关的物流产业、仓储产业迅速发展;使得贸易区生齿流入增多,地皮价格上涨,促进贸易、金融自由化,推动经济发展,故A、B、C三项表述正确;自贸区还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财产升级,比如高新技术财产的发展,而不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故D项与现实不符。
13.阅读图文质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设长江经济带让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促进财产有序转移衔接。
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
2014年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历史性进入了“三二一”时代。
下图为长江流域重要城市群分布图。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及其社会经济上风。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成渝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上风条件。
(3)保证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主要题目。
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
优势: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程度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
(2)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皮面积大,价格低廉;市场广阔;政府支持。
(3)掩护自然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复湿地等。
解析第(1)题,根据长江三角洲市场、交通信息、政策、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判断其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第(2)题,从资源、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角度概述成渝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上风条件。
第(3)题,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的水源地、生态屏障,为此应在保护植被、湿地和防治水污染等方面采取有效步伐。
14.阅读图文质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珠江流域示意图,下表为A地区财产转移走向。
(1)与A区域相比,B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限制因素是什么?
(2)说明如何治理A区域城市化历程中出现的题目。
(3)近年来,A区域的一些公司开始在珠江上游区域投资开辟水能资源,试评价其行为对上游、下游两地经济孕育发生的有利影响。
(4)A区域的一些产业部门渐渐向其他地区转移,分析其财产转移的缘故原由。
优势:自然资源(能源)丰富。
限制因素:深居内陆,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资金、技术、人才缺乏。
(2)管理环境污染,掩护生态环境,建立城市绿化系统;增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设施;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举行旧区改革,改进住房条件。
(3)上游:充分挖掘上游地区的能源潜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上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下游: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域的用电本钱,缓解用电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从A区域(珠江三角洲)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产业类型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财产。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交通状况变差、环境污染严峻,该地区开始调解和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其部分产业部分向周边地区转
移。
(周边地域资源较为富厚,同时地价低、劳动力丰富等优势比较明显)
解析第(1)题,B区域与A区域相比,经济发展的主要上风是自然资源富厚,限制因素是生态环境脆弱,人才短缺。
第(2)题,解决城市化历程中出现的题目,可以从加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设施、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等方面答复。
第(3)题,在珠江上游区域投资开辟水能资源,能够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上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域的用电本钱,缓解用电紧张状况。
第(4)题,产业转移的原因可以从土地价格、交通、环境污染等方面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