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实用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实用手册一、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二、岩土的分类
(一)岩石分类(GB50021-2001)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
岩体完整程度与定性分类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二)土层分类(GB50021-2001)
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三)砂、碎石密实度分类
(四)特殊性岩土
2、红粘土:
颜色为棕红或褐黄,覆盖于碳酸盐岩系之上,其液限大于等于50%的高塑性粘土,应判定为原生红粘土。
原生红粘土经搬运、喾人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且其液限大
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值
《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1
注:1、Po 、Eo 系根据载荷试验求得,P υ系荷载与沉降量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 2、a ω=ω/ωL。
红粘土的矿物成分
《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2
红粘土的化学成分
《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3
红粘土按状态分类标准《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4
3、膨胀土
1)膨胀土的评价
2)膨胀土地基计算
(1)膨胀土地基变形量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分别计算:①当离地表1m处地基的天然含水量等于或接近最小值时,或地面有覆盖且无蒸发可能时,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经常有水浸湿的地基,可按膨胀变形量计算;②当地表1m处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1.2倍塑限含水量时,或直接受高温作用地基,可按收缩变形量计算③其他情况下可按胀缩变形量计算。
附录二中国部分地区的蒸发力及降水量表(GBJ112-87)附表2.1
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一)确定浅基承载力:
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岩石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注】据RQD值估算:
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粉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
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
3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
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
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
注:①本表只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10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5年的粉土;②压实填土地基的承载力另行确定。
2、根据标准贯入和轻便触探试验确定:
N(或N10)=μ-1.645σ(取整数位)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3、按《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含少量杂物的杂填土N10与承载力标准值ƒk关系 (表3-2-16)
粘性土、粉土N63.5与承载力标准值ƒk关系 (表3-2-17)
粘性土、粉土N63.5与承载力标准值ƒk关系 (表3-2-20)
砂土N63.5与承载力标准值ƒk关系 (表3-2-21)
用动力触探N63.5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表3-2-22)
63.5
碎石土N120与承载力标准值ƒk关系 (表3-2-23)
120
4、动力触探确定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
1)原冶金部勘察总公司资料:
N28与变形模量E0的关系 (表3-2-24)
2)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的研究成果(1988年)
E O =4.88N 0.755468.5 (3-2-11)
用动力触探N 63.5确定圆砾、卵石土的变形模量E 0的关系
(表3-2-25)
3)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武汉冶金部勘察总公司资料:
对粘性土、粉土: E O =5.488qd1.468 (3-2-12) 对填土: E O =10(qd-0.56) (3-2-12) 式中: E 0—变形模量(M pa); qd—动贯入阻力(M pa)。
4)动力触探击数与砂土变形模量的关系:
对淤积、冲积的中、细砂(N =1~20): E O =(5.5-5P )N (3-2-14); 对不均匀的砾砂(N =5~10): E O =(5.5-5P )N -10 (3-2-15) 式中: E 0—变形模量(M pa); p—载荷板单位压力(M pa); N —动力触探贯入10㎝的锤击数。
注: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
①荷兰公式:qd=
e
A H g M M M M
••••
+' (3-2-8) 式中:qd—动力触探动贯入阻力(M pa); M —落锤质量(kg );M ‘—触探器(包括探头、触探杆、锤座和导向杆)质量(kg ); g —重力加速度(m/s); H —落锤高度(m);A —探头截面积(㎝2); e —每击贯入度(㎝)。
②苏联C.A.Ⅲ,a wkoθ的动贯入阻力公式 : qd='
'
3.02.221.11.1M M M M MgH
Ae +++
+- (式中符号同3-2-8) (3-2-10)
当M=60kg ,H=0.8m ,A=43㎝2时,式3-2-10可写成: qd=
'
'
3.01049.06.491.1M M M M e ++-+
+- (3-2-10a )
我国重型动力触探(M=63.5kg ,H=0.76m )的动贯入阻力q d 也可以按3-2-10和3-2-10a 计算从表3-2-11查得:
动贯入阻力q d 与每击贯入度e 或触探锤击数N 的关系 (表3-2-11)
5 地基土变形模量E O (《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江正荣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4)
1)采用弹性力学公式可反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其计算公式为: E O =
()1
1100
s b p cr μω
-
E O —地基变形模量(Mpa);ω—沉降系数,刚性正方形荷载ω=0.88;刚性正圆形荷载ω=0.79;μ—地基土的泊松比,为有侧胀竖向压缩时土的侧向应变与竖向压缩应变的比值,可按表1-8采用;P Cr —P —S 曲线直线段终点所对应的应力(kpa);S 1—与直线段终点所对应的沉降量(mm);b —承压板宽度或直径(mm); 士的变形模量是反映土的压缩性指标,因此可用变形模量E O 来表示地基压缩的变化。
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认为地基土的压缩性变化是很小的。
⑴当Emin ≥20Mpa 时;⑵当20>Emin ≥15Mpa 和1.8≤
min E Eax ≤2.5时;⑶当15>Emin ≥7.5Mpa 和1.3≤min
E Eax
≤1.6时。
注:Emin 和Eax 分别为建筑场地范围内的最大变形模量和最小变形模量。
2)土的变形模量E O 与压缩模量E S 的关系 可按弹性理论得出E O =
βE s 式中β—与土 的泊松比μ有关的系数,β=1-2
2
12μμ-,亦可由表1-8查得。
土的泊松比μ与系数β参考值 表1-8
土的变形模量E O(Mpa)表1-9
(二)确定桩基承载力:
1、按材料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R=φ(σ)Aρ
R—单桩承载力设计值(N)Aρ—桩身横截面积(㎜2);(σ)—桩材料的抗压许用应力(抗压强度)(Mpa);
φ—纵向弯曲系数。
对于低桩承台(桩全埋入土中),由于土的侧向支承作用,除极软土层中的长桩外,一般取φ=1
2)对于钢筋混凝土桩,按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R=φ/K(ƒC Aρ+ ƒ’yA’S)
ƒC—桩身混凝土的轴心抗压设计强度(Mpa),Aρ—桩身横截面积(㎜2);ƒ’y—纵向钢筋的抗压设计强度(Mpa);φ—纵向弯曲系数;
A’S—纵向钢筋的横截面积(㎜2);对于就地灌注桩,当只配构造筋时,ƒ’y、A’S这一项在通常情况下所占的比重很小,往往不考虑而作为安全储备;
K—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件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预制桩K=1.55;就地灌注桩K值应适当取大,(JGJ4-80)中取1.64;有些地方规范取2.0~2.5 。
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与强度等级之间的关系(Mpa)
2、按规范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1)预制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1)旧规范(GBJ7-89、JGJ72—90):Rk=qpA +μp∑qSili
式中:Rk—单桩的竖向承载力标准值(KN);qp—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kpa),可按地区性经验确定,亦可按下表;A—桩底面积(㎡);
μp—桩身横截面周边长度(m);qSi—第i层土的摩阻力标准值(kpa),可按地区性经验确定,亦可按下表li—按土层划分,第i层土的分段桩长(m)。
预制桩桩端土(岩)承载力标准值qp(kpa)
L
预制桩桩周摩阻力标准值qs(kpa)
w
对于支承在岩层上的打入桩和振动下沉桩,其承载力的设计值R可按如下的经验公式计算:R=C•ƒrk•A
—岩石试块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kpa);C—系数,均质无裂缝的岩层C=0.45;有严重裂缝的、风化的或易软化的岩层取C=0.3 ;A—桩底面积(㎡)式中:ƒ
rk
2)现行新规范(GB50007-2002、JGJ94-94):Ra=qpaAp+μp∑qsiali
式中:Ra—单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qpa—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由当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无经验按下表);Ap—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μp—桩身周边长度(m);qsia—桩侧阻力特征值(kpa),由当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无经验按下表);li—第i层岩土的厚度(m)。
预制桩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表5.2.8-2
bb 预制桩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kpa) 表5.2.8-1
(2)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估算
1)旧规范(GBJ7-89、JGJ72—90) R k=qpA+πd1∑qS ili=qpA+π∑qS ili
R k—单桩的竖向承载力标准值(KN );qp—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kpa),对于钻、挖、冲孔灌注桩和沉管灌注桩可按下表,亦可按地区性经验确定;
d1—成桩直径(m),根据施工经验确定,当缺乏经验时对于钻、挖、冲孔灌注桩按钻头直径增加下列数值:螺旋钻1~2㎝,潜水钻3~5㎝,机动洛阳钻2~3㎝,冲击钻4~8㎝;
对沉管灌注桩,一般取d1=de(de为套管外直径),一次复打时取d1=√2d1。
对于流塑、软塑状态粘性应再乘以0.7~0.9系数; li—按土层划分,第i层土的分段桩长(m)。
A —桩底面积(㎡);μp—桩身横截面周边长度(m);qS i—第i层桩周土的摩阻力标准值(kpa),对于钻、挖、冲孔灌注桩按下表,亦可按地区性经验确定。
地下水位以上的钻、挖、冲孔灌注桩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qp(kpa)
地下水位以下的钻、挖、冲孔灌注桩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qp(kpa)
沉管灌注桩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qp(kpa)
地下水位以上的钻、挖、冲孔灌注桩桩端周摩阻力标准值qS(kpa)
沉管灌注桩桩周土摩阻力标准值qS(kpa)
—对于支承在岩层中的钻孔、挖孔灌注桩,其承载力的设计值R可按如下的经验公式计算:R=(C1A+C2μLγ)•ƒrk
A—桩底面积(㎡);μ—嵌入岩层内的桩孔周长(m);Lγ—自新鲜岩石面算起的桩的嵌入深度(m);ƒrk—桩底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kpa);
C1、C2—系数,根据岩层破碎程度情况按下表
2)现行新规范(GB50007-2002、JGJ94-94):Qμk=Q Sk+Q Pk=μ∑qsik l i+qpk A Pqsik为桩侧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JGJ94-94)表5.2.8-1取值;qpk为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JGJ94-94)表5.2.8-2.取值;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表5.2.8-1
wwL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表5.2.8-2
hh
干作业桩(清底干净,D=800mm)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表5.2.9-1
pk bbbbpk 判定,N ≤10为松散,10<N≤15为稍密,15<N≤30为中密,N>30为密实;③当沉降要求不严时,可适当提高qpk 值。
大直径灌注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ψS i 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ψP 表
(3)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1)旧规范(GBJ7-89、JGJ72—90) R K =(QS μ+Qγμ)/K S +Qb μ/K b
式中:QS μ、Qγμ—分别为覆盖土层和嵌岩段的总极限侧阻力,端承桩取第一项侧阻力QS μ=0;Qb μ—桩底总极限端阻力;K S 、K b —分别为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安全系数,根据长比、嵌岩段岩性和成桩工艺取值。
发挥极限侧阻对应的相对位移S (㎜)
a)完整基岩上的短粗挖孔嵌岩灌注桩
人工挖桩嵌岩灌注桩的特点是清底好,当长径比较小(ι/d ≤8~10)且桩底支承于完整基岩时,竖向荷载下的位移很小,覆盖土层侧阻力不能发挥,其侧阻力潜在值相对较小。
计算嵌岩段的承载力时,令QS μ=0 R =Qγμ/K S +Qb μ/K b
由于嵌岩段侧阻与端阻同步发挥,故K S =K b =K ,从而: R =ƒγk (ψS Uιγ+ψb A )/K
式中:R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KN );ƒγk —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kpa);K —安全系数,一般取K =2;U —嵌岩段桩周长,U =πd(m);
ιγ—桩嵌岩段长度(m);A—桩底面积(㎡);ψS、ψb—分别为嵌岩段侧阻、端阻与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的比例系数。
b)完整基岩上的钻(冲)孔嵌岩灌注桩
泥浆护壁钻(冲)孔嵌岩灌注桩,由于桩底“软垫”的压缩足以调动覆盖土层的侧阻力。
端阻力则不能充分发挥,其发挥程度与桩的长径比、覆盖土层性质、嵌岩段岩性、成桩工艺等有关,故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按下式: R K=U(q SμιS+ξSƒγιγ)/K S+ξbƒγk A/K b
式中:ƒγk、U、ιγ、A同上式;
K S、K b—分别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安全系数,根据荷载传递特性分别取K S=1.4~1.8(ι/d较小时取高值,ι/d较大时取低值),K b=3~5(ι/d较小时取低值,ι/d较大时取高值);ξS、ξb—分别为嵌岩段、端阻按单轴抗压强度计算的折减系数,根据岩石的完整程度和清孔、清底情况取下列值:
k k
2)现行新规范(GB50007-2002、JGJ94-94)
a)(JGJ94-94)嵌岩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QU k=QSk+Qγk+Q pk(5.2.11-1);QSk=μ∑ξSi q SkiιSi(5.2.11-2) Qγk=μξγƒγchγ(5.2.11-3);Q pk=ξpƒγcA p(5.2.11-4)式中:QSk、Qγk、Q pk为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侧阻力、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ξSi为覆盖层第i层的侧阻力发挥系数,当l/d<30,桩端置于新鲜或微风化硬质岩中且桩底无沉渣时,对于粘性土、粉土取ξSi=0.8,对于砂类土及碎石类土取ξSi=0.7;对于其它情况取ξSi=1;q Ski为覆盖层第i层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ƒγc为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对于粘土质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ιSi、hγ、A p为分别为上覆土层第i层土厚度(m)、嵌岩深度(m)及桩端底面积,㎡;ξγ、ξp为嵌岩段侧阻、端阻的修正系数,与嵌岩深度比hγ/d有关,按下表:
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的修正系数表5.2.11
注:(JGJ94-94)C.0.1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根据试桩位置、实际地质条件、施工情况等综合确定。
当各试桩条件基本相同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
值可按下列步骤与方法确定:
⑴按上述方法,确定n根正常条件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Qμi;⑵按下式计算n根试桩的实测极限承载力平均值Qum=1/n∑Qμi
⑶按下式计算每根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平均值之比ai=Qμi/Qum(下标i根据Qμi值由小到大顺序确定);⑷计算ai的标准差Sn。
C.0.11.2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⑴当Sn≤0.15时,Quk=Qum;⑵Sn>0.15时,Quk=λQum;
C.0.11.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折减系数λ,根据变量ai分布按下列方法确定:
⑴当试桩数n=2时,按表C.5确定:(折减系数λ(n=2))
⑵当试桩数n=3时,按表C.6确定:(折减系数λ(n=3))
⑶当试桩数n≥4时按下式计算: A O+A1λ+ A2λ2+ A3λ3+ A4λ4=0 (C-4)
A O=∑a2i+1/m(∑ai)2A1=-2n/m∑ai A2=0.127-1.127n+n2/m;A3=0.147×(n-1);A3=-0.042×(n-1);取m=1,2……满足式(C-4)的λ值即为所求。
b)敞口和闭口钢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经验确定)Qμk=Q Sk+Q Pk=λSμ∑qS ik l i+λPqpk A P
式中:qS ik、qpk分别为与混凝土预制桩相同的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标准值,kpa;λP为桩端闭塞效应系数,对于闭口钢管桩λP=1,对于敞口钢管桩宜按下式取值:当hb/dS<5时,λP=0.16×(hb/dS)×λS;当hb/dS≥5时,λP=0.80×λS ;当hb为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m;dS是钢管桩外直径,m;
λS为侧阻挤土效应系数,对于闭口钢管桩λS=1,敞口钢管桩λS宜按下表确定:
敞口钢管桩侧阻挤土效应系数λS
四、岩土的经验数据:
(一)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
主要造岩矿物的比重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
卵石、圆砾地基承载力标准值ƒk(kpa)
岩石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
岩石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和抗弯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砂土最大最小密度与颗粒形状和成因的关系
砂土最大最小密度与矿物成分和粒径关系
砂土的内摩擦角与矿物成分及粒径关系
不同成因粘性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几种土的渗透系数
土的平均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注:1、平均比重取:砂—2.65,粉土—2.70,粉质粘土—2.71,粘土—2.74;2、粗砂与中砂的Eo 值适用于不均匀系数C μ=3时,当C
μ>5时应按表中所列值减少2/3,C μ为中间值时Eo 值按
内插法确定;3、对于地基稳定计算,采用内摩擦角φ的计算值低于标准值2O 。
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现行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国标)
①硅酸盐水泥(GB175-85)、②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85)、③矿渣硅酸盐水泥(GB1344-85)、④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GB1344-85)、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85)、⑦快硬硅酸盐水泥(GB199-79)、⑧硅酸盐大坝水泥、普通硅酸盐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GB200-8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范》(JBJ55-81)《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79)《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79)
(二)配合比计算
1、选择水灰比(W/C)
1)混凝土配制强度Rh=R+σo
R-混凝土标号,σo-施工单位的混凝土标准差的历吏统计水平(㎏/㎝2)
σo取值表
老规范标号与新规范砼强度等级换算表
2)利用水泥富余标号:水泥实际强度Rc=K C R Ch
式中:R Ch—水泥标号K C—水泥的标号富余系数(按各地区实际统计资料,无统计资料可取1.13);
3)根据强度要求按下式计算水灰比:
A)混凝土强度与水泥标号等关系(经验公式): R28=A*R C(C/W-B)
R28—混凝土养护28天抗压强度(㎏/m3); R C—水泥标号(㎏/m3); C/W—灰水比(水泥与水重量); A、B—经验系数(可参下表):
B)采用碎石:Rh=0.46Rc(C/W-0.52) (C/W-水灰比倒数); C)采用卵石:Rh=0.48Rc(C/W-0.61) (C/W-水灰比倒数)
2、选择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
3、选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最小截面尺寸的1/4,配筋不得超过钢配筋最小净距的3/4(应根据施工条件考虑粗骨料规格中最大粒径)。
4、确定用水量:根据所需坍落度及碎石最大粒径,按下表选用:
混凝土用水量(W)选用表(㎏/m3)
③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10㎜时,用水量按各地现有经验或试验取用;④本表不适用于水灰比小于0.4或大于0.8的混凝土。
5、确定水泥用量(C):
C=W/(W/C)(W-用水量,W/C-水灰比)
6、确定含砂率:
混凝土砂率选用表(%)
③只用一个单粒级组集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值就适当增加;④掺有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其合理砂率值应经试验.或参照其它有关规定选用
7、计算砂、石用量:
1)绝对体积C o/γo+G o/γg +S o/γs +W o/γw+10α=1000 S o
S o/(S o+ G o)×100%=Sr%
式中:C o-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3); G o-每m3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m3); S o-每m3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m3); W o-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L/m3); γo—水泥比重(㎏/㎝3); γg—粗骨料视比重(㎏/㎝3); γs—细骨料视比重(㎏/㎝3); γw—水的比重(㎏/㎝3); α—混凝土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时α可取为1;Sr—砂率(%)。
2)假定容重法:C o+ G o+ S o+ W o=γh(γh—假定容重,)
S o/(S o+ G o)×100%=Sr%
混凝土的容重(γh),可按下列数据进行估算: 75~150号混凝土容重为2300~2350(㎏/m3);
200~300号混凝土容重为2300~2400(㎏/m3);
75~150号混凝土容重为2400~2450(㎏/m3)。
(二)试拌校正:
试验时按绝对体积法果计算出15L混凝土拌合物的材料用量:
水泥C o/1000×15;砂S o /1000×15;石子G o /1000×15;水W o /1000×15
试拌测得坍落度比设计小20㎜,试拌混凝土容重变化较小,调整时只需增加用水量6L/m3,水灰比保持不变。
根据和易性观测结果,砂率也可不变或增减,但水泥浆体增加相应减少骨料用量。
用水量:W o+6 (L/m3);水泥用量:C o/(W/C)(㎏/m3);骨料用量:(G o+ S o)-17=Q;砂子用量:Q•Sr;石子用量:Q-(Q•Sr)。
校正后的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灰比。
(四)现场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在施工前如测砂的含水率为5%,石子含水率为1.5%,则校正配合比(水、砂、石用量)应作下换算:
用水量=(W o+6)-(Q×Sr)×5%-{Q-(Q×Sr)}×1.5%;砂子用量=(Q×Sr)+(Q×Sr)×5%;石子用量=Q-(Q×Sr)+{Q-(Q×Sr)}×1.5%。
施工配合比在现场常以一包水泥(50㎏)或两包水泥为拌,如以两包水泥拌制即:
(五)试配与调整表:混凝土试配用拌合量
砂率和用水量调整参考表
骨料最大粒径与试块边长关系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应增加25㎏/m3;④当掺入塑化剂或加气剂且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时,表中最小水泥用量可减少25㎏/m3⑤标号≤100号的混凝土,其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可不受本表的限制;⑥寒冷地区系指最冷月份的月均温度在-5~15○C之间,严寒地区系指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低于-15○C。
校正系数K=混凝土实测容重值÷混凝土计算容重值。
附:水泥425#,人工砂率(石屑)35%,碎石最大粒径40㎜,坍落度控制30㎜。
R h=R+σo=220+40=260㎏/m3 R c=K C R C h=1.13×425=480㎏/m3 R h=0.46R c(C/W -0.52) 260=0.46×480(C/W-0.52)
C/W =1.723 W/C =0.58 C =W/(W/C ) C =188/0.58=324㎏/m3 2)假定容重法(假定2350㎏/m3): C o + G o + S o + W o =γh (γh—假定容重,)
S o /(S o + G o )×100%=S r%
324+ G o + S o +188=2350 ; S o /(S o + G o )=0.38;C o =324㎏/m3 ,S o =699㎏/m3, G o =1139㎏/m3 , W o =188㎏/m3。
配合比:水泥:石屑(人工砂):20~40㎜碎石:水灰比=1:2.16:3.52:0.58
(三)桩材料强度的确定
1、将桩视为插入土中的轴心受力杆件,
1)对于单一材料的桩的承地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R =φ(σ)A ρ 式中:R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N ) A ρ—桩身横截面积(㎜2);(σ)—桩材料的抗压许用应力(抗压强度)(M pa);φ—纵向弯曲系数。
对于低桩承台(桩全埋入土中),由于土的侧向支承作用,除极软土层中的长桩外,一般取φ=1。
2)对于钢筋混凝土桩,按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 •=
K
R ϕ
(ƒC A ρ+ ƒ’yA ’S )
式中:ƒC —桩身混凝土的轴心抗压设计强度(M pa),A ρ
—桩身横截面积(㎜2);ƒ’y—纵向钢筋的抗压设计强度(M pa);A ’S —纵向钢筋的横截面积(㎜2),对于就地灌注桩,当只配构造筋时;ƒ’y、A ’S 这一项在通常情况下所占的比重很小,往往不考虑而作为安全储备;φ—纵向弯曲系数;K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件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预制桩K =1.55;就地灌注桩K 值应适当取大,(JGJ4-80)中取1.64;有些地方规范取2.0~2.5 。
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与强度等级之间的关系(M pa)
六、高层建筑工程地质
(一)高层建筑的划分
(二)结构体系与结构体系的选择
高层建筑向高空发展,水平力亦成为其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控制因素。
水平力包括地震力(为动力荷载)和风力(包括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两部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除遵循一般结构设计要求外,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侧向刚度、抗震性能和材料用量等方面,均满足高层建筑的上述特点。
又因为高层建筑的层数,总高度及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