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洁净度检测管理规程2020.1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洁净度检测管理规程
编写:
审核:
批准:
实施日期:
1目的
规定了公司洁净区空气洁净度的测试方法和控制标准,规范洁净区的洁净度检测,确保符合生产及质量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测试和管理。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洁净区高效过滤器的检漏补漏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空调净化系统的调试和使用,确保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3.2品管部:负责对空气洁净度进行检测,以及生产部相关改善的确认监督。
4内容
4.1监测项目包括:温湿度、压差、风量风速、悬浮粒子、空气微生物等。
空间微生物的测定,有浮游菌和沉降菌两种方法。
4.2温湿度的监测
4.2.1标准:洁净区的温度和湿度,应与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5%。
4.2.2监测地点:每个单独区域,应有温湿度监测装置,安装位置应尽量位于空间中心,且不得对生产、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4.2.3监测频次:每天上午下午各记录一次。
4.2.4监测人员:应由空调人员、岗位操作人员负责,并填写监测记录。
异常及时上报反馈、评估处理。
4.3压差的监测
4.3.1标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压差应≥10pa,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之间,压差应≥5pa。
4.3.2监测地点:压差表应安装在墙上,应选择可以有效监测室内外压差、便于观察且不影响生产、对食品安全无影响的位置处。
4.3.3监测频次:区域门窗保持闭合的情况下,洁净区每半天记录一次。
4.3.4监测人员:应由空调人员、岗位操作人员负责,并填写监测记录。
异常及时上报反馈、评估处理。
4.4风量、风速、换气次数的监测
4.4.1标准:
建议:A级单向流风速控制在0.36m/s~0.54m/s;非单向流房间最大换气次数≤70次/h。
4.4.2监测地点:使用风速仪、风量罩,在送风口处检测,每个送风口五点均匀取样,取算术平均值,即为该风口的风速、风量;换气次数,根据测定的风速,计算得出:
4.4.3监测频次:A级、B级送风为1次/每季度;C级为1次/每半度;D级洁净区域为1次/年。
新空调运行、停运空调启动、更换高效过滤器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要重新检测。
4.4.4监测人员:由品管部品控人员在静态条件下进行检测,检测前应进行自净: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A级需经1分钟自净,B级需经10分钟自净,C/D级均需经20分钟自净。
4.5悬浮粒子的监测(参考GB/T 16292)
4.5.1监测标准:
注:
合格判定应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a.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规定的级别界限,即Ai≤级别界限。
b.全部采样点的粒子浓度平均值的95%置信上限必须低于或等于规定的级别界限,即UCL≤级别界限。
c.界限值,定为上表各数据的80%。
不合格的处理,应结合该区域的工序风险性进行规范,建议:
如测试结果不合格,被测试单位应立即停止使用,对该区域重新进行处理(清洁消毒等),处理完毕后重新采样检测,测试结果低于警戒限,方可使用该区域。
同时需追踪本次测试过程中生产的和测试之前连续四天生产的产品,检测微生物限度,如不合格继续向前追踪,直至连续四天生产的产品全部合格,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处理。
4.5.2监测地点:使用光散射粒子计数器或激光粒子计数器,在每个工作区离地0.8~1.5m高度处,均匀取样,或增加特殊采样点(如产品灌装口处同一水平面或高出其3~5cm,水平距离离灌装口不超过20cm)。
取样点数量依据工作区面积情况,要求如下:
采样点分布,如下:
注:
a.布置采样点时,应避开回风口。
b.当采样点与设备重叠时,可将采样点设在设备的上风侧或取样该采样点(采样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
4.5.3监测频次:
测试方式A级B级C级D级
静态测试1次/月1次/月1次/月1次/季度动态测试1次/周1次/周1次/月1次/季度
注:
a.上表为连续生产,生产正常进行,空间洁净度各项措施功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的监测频次。
b.如有空间洁净度故障,应增加监测频次。
c.停产超过3天的,应进行监测。
d.新建、改造车间,开机之前应监测。
e.高效过滤器安装、使用前后、更换时,应做检漏。
正常情况,检漏频次为1次/月。
高效过滤器检漏方式:对整个断面进行扫描,采样口距过滤器表面2-3cm,以5-10cm/s 的速度进行扫描,若数据有明显变大,即表明此处有漏点,需进行补漏或更换处理,之后再进行悬浮粒子测试。
为保证检测人员人身安全,建议一般采用静态测试。
每个采样点,应结合悬浮粒子检测仪的空气采样流量以及空间的洁净级别,确定采样次数,如下:
注:
a.监测单向流时,将计数器取样口正向对着气流方向;监测紊流时,宜将取样口垂直朝上。
b.采样量为8.5L的,以每次2.83L/min为例,则采样时间需控制在3min。
c.采样人员应站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d.应评估物料粉尘等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性。
每个点位测试三次,将三次测试数据(0.5μm、5μm)平均,即为本点的平均粒子浓度。
计算,如下:
4.5.4监测人员:由品管部品控人员在静态条件或动态条件下进行检测,检测前应保持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单向流洁净室应先运行≥15min,非单向流洁净室应先运行≥30min。
注:
a.动态测试,应标明测试时现场人员数量、设备运行情况等信息。
b.检测人员应注意穿戴与洁净度适合的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c.若单次采样结果超过对应级别警戒限,应对该点重新采样两次;
d.若两次重新采样结果均较好,则按两次测试结果的均值计数;
e.若两次测试结果中有一次或两次均超过警戒限,则及时通知使用岗位,使用岗位针对检测结果确定改进措施及实施时间。
f.如检测结果超过指标界限,则通知使用岗位立即停止使用,采取纠正措施(高效过滤器补漏或更换高效过滤器等),在措施实施后再次采样检测,测试结果低于警戒限,方可使用该区域。
4.6沉降菌和浮游菌的监测(参考GB/T 16264、GB/T 16263)
4.6.1监测标准:如下:
注:
a.此标准为空间整体环境管控正常良好的情况下(温湿度、压差、风速、风量、换气次数、
悬浮粒子等正常)的限值。
b.测试前,待测区域应经过消毒处理。
c.结果判定、不合格处理,同悬浮粒子的相关要求。
4.6.2监测地点:
采样点的位置选择、数量,同悬浮粒子相关要求。
沉降菌:还需注意不同洁净级别的培养皿的数量,最低要求如下:
浮游菌:还需注意最小采样量要求,如下:
4.6.3监测频次:
监测频次,同悬浮粒子相关要求。
注:
a.每个采样点,一般采样一次。
b.沉降菌的监测方法:平板沉降法,将制备好普通琼脂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倒入已灭菌的玻璃平板或一次性塑料平板中,凝固后即可用来沉降菌采样。
若采用静态法,则打开平板,暴露于空气中,静置30min;若采用动态法,则暴露时间不超过4h。
取样完平板放入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计数。
c.沉降菌的计数方法,如下:
d.浮游菌的监测方法:使用浮游菌采样器,内置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制备参考沉降菌平
板),结合采样量要求,进行取样。
取样完毕,平板进行恒温30-35℃培养48h。
计数方法同沉降菌的计数。
4.6.4监测人员:由品管部品控人员在静态条件或动态条件下进行检测,检测前应保持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单向流洁净室应先运行≥15min,非单向流洁净室应先运行≥30min。
注:
a.动态测试,应标明测试时现场设备运行情况等信息。
b.检测人员应注意穿戴与洁净度适合的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5记录
《洁净区环境监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