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鸭山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上·珠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______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因为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具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______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
______这些特点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______都是创造新的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亮的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合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化中国人精神面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蕴涵呈现尽管但
B . 反映呈现即使也
C . 反映焕发尽管但
D . 蕴涵焕发即使也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服饰。
B .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体现在这个国家、民族的服饰上。
C .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融合了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D .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以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具有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B .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C .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D .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具有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
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 .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 .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 . 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 . 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 .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 . 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 .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 .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 . 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3. (9分) (2020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
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
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
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
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休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
世界上署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2200条。
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
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
对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
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
民法中的体系性科学,是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鯿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
民法典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
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
这样的编纂方式,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不仅是体现法律关用逻捍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
总体而言,本次民法典坞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日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典”,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孙宪忠《民法典何以为“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为“典”,是实至名归的。
B . 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C . 只要依靠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就能成功编纂民法典。
D .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清楚,对读者了解我国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 .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民法典命名为“法典”的原因。
C . 文章第三段举法、德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例子,从立法体量角度证明了我国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 . 文章关于民法典依据体系性科学编纂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两者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B . 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庞大,法律条文多达上千条,汉语字数超过了10万,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 . 我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方式极大地节约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
D . 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体系化效应”的
积极作用。
4. (12分) (2020高二下·黄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
B .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C .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
D .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2)请以海爷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的第三段贺府后院的环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下·土默特左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③ ,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释】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⑤:官名。
③羖:公羊。
④累绁:用绳索捆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 . 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C .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僻
D . 吾即没,若必师之没:死
(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 .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 .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 .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 .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 . 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后来他以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 . 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 . 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②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三下·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粉破梅梢
陆游①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
荔子扶疏,竹枝②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③。
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④ ,知我归心。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在四川荣州任知事时所作。
②竹枝:竹枝词,巴蜀民歌。
③骎骎:马跑得飞快的样子。
④灞桥烟柳: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阕首句描写了蜀中春光明媚,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B . 上阕结尾写词人凭栏,观眼前山河未变,而生岁月流逝之感。
C . 下阕“漫一事无成霜鬓侵”句喟叹自己功业未成而此身已老。
D . 下阕“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达思念无法传递给亲人的遗憾。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破”“动”两个动词写出了花苞绽放,嫩叶拱动的情景。
B . 上阕以哀景写哀情,词人看到了荔枝枝叶稀疏凋零,引发哀怨。
C . 下阕“看故人强半”几句借故友加官进爵,反衬自己一事无成。
D . 下阕侧重于直接抒发情感,但结尾以景结情,颇为含蓄委婉。
(3)本词有“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而下面这首《杂诗》有“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请比较两个“归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