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项练习: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项练习: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与“如日出之阳”中的“之”意思相同。
B.“恐已暮矣”的“暮”是傍晚的意思。
C.“吾年七十,欲学”中“欲”的意思是想要。
D.“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为人臣子可以戏弄自己的国君。
2 . 少年儿童的学习正处在的阶段。
A.如日出之阳B.如日中之光C.如炳烛之明
3 . 师旷用____(a.比喻 b.拟人 c.夸张)的方式向已经____岁的晋平公说明了自己对晋平公想再学习的看法。
4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问答题。
1.你怎样评价纪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必须练好基本功。
你还有其它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竟斗而讼於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6 . 解释下面划线词。
①将援弓射之________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________
7 .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哥哥的意见是________;弟弟的意见是________;社伯的意见是________。
8 . 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曲鉴赏
9 .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题1】下面关于这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愁”,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B.词中的“愁”,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C.词中的“愁”,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D.词中的“愁”,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0 .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全诗描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色,从第____、____句诗中可以看出。
11 . 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12 .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3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代的_____。
体裁是___,“卜算子”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
14 .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又送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的留恋,对_____的深情。
15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16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把山比喻为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
1、
2、
3、
二、诗词曲鉴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