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读后感及摘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十讲》读后感及摘录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人真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我想,在体制不变的状况下,我拉着学生来谈人性,谈美学,是没有意义的。
可是我会等着,等一个他们愿意听我说话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而不是向外指责。
我想,知识属于人,了解了人,无论你学到什么新的知识,都能结合在一起,不会有断裂的感觉。
因为任何知识都要回归到人的本分,知识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问题。
很多人说那是经济贫穷的年代,我认为是绝大的误解。
我不觉得那时候“穷",那时候有一个这么富足的大自然,在山上、在河里可以看到那么多种的生物,那时候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体两面,有正面有负面,有优点有缺点,我们常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过去所依循的负面缺点放大、不思考正面优点,等改革过来以后,又只看到新制度的正面,没有看到负面,因而变成另一个更大的问题,直到下一次的改革。
只有一种信仰很可怕,譬如只有政治信仰,只有财富信仰,只有权力信仰,甚至只有单一的美的信仰,都是不健康的,它应该要平衡的,我不知道能不能说是一种“自然信仰”,就是对于各种现象都能有比较平衡的思维。
人类的文明也会有这样的一刻,决定站住,回过头去检视古老幻想里的集体潜意识。
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要和自己挣扎,万一回过头就毁灭了,怎么办?
西方从启蒙运动到弗洛伊德,就是一个连续性的对文化不逃避的态度,因为面对了,这些底层的东西才能被整理出来。
这里面就是有一种矛盾,当文学的某部分仪式化之后,文学就死亡了,可是文学又需要借由仪式复活,仪式会使文学性重新再生。
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我们一直在观看假象,观看一些梦幻泡影。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地呈现。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然而,二十几岁的青春,本来就该用一生去幻想、去累积,这里面就会产生微妙的文学,又近又远,又真又假,又拥抱又推拒,这种对于青春的双重态度,是非常文学性的。
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若没有这些人前仆后继的创作,不会拱出一个李白站在金字塔的顶峰,金字塔的底部是很大的,没有底就不会有顶。
当作文有模板时,是不容许有独特性的,其实最没有文体的作品就是作文模板,那是一个四平八稳却毫无特色的东西,它可以让你通过考试,却不会让你有任何独特性。
你要把爱人当做鸽子,每天放他出去飞,等着他回来,绝对不是当做狗,在脖子上加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
而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
德的、是有包容力的。
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
一如巴黎大学在启蒙运动时期所做的宣示:你不能假设别人无知,我们没有权利假设别人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