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技巧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教学,都重视对学生的提问。
而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提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局中地理教学的提问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提问,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提问这一技巧,一定要对高中地理课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提问教学,以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1.对课堂提问的理解
教师要想用好课堂提问这一技巧,就一一定要理解什么是课堂提问。
笔者认为,所谓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素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课堂上巧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形式,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能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实践证明,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运用得好,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地理课堂提问的方法
地理课堂提问的方法虽有多种,它们的作用却一样,经过笔者总结,认为有以下几种提问方法: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问。
这种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其次,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提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我国目前许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对于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来说,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新课改后,对高中地理新教科书也进行了革新,例如,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
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应注意的是,要将这些设计应用于多媒体教学中,这样,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和直观性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疑难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答案。
选择的多媒体资料要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
3.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地理教师在进行提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
学生积极思维。
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基地”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设问。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其次,教师课堂提问时,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利于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抽象而单调,还有很多是学生很难见到的或是学生已经很容易就掌握的内容,不宜设置问题。
否则,学生感到回答问题只是读教材的过程,时间一长,就会索然无味。
笔者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人点,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最后,设问要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这样由浅人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容易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这种设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可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是门艺术,要想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就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上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提问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物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产生兴奋点。
因此,教学中要有新角度、新思路,才能成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
一、引用俗语、成语、诗句等让地理学习充满乐趣
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俗语、成语、诗句能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加以赏析,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人们常用“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来形容“不可能”。
在讲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时,引导学生观察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学生马上就知道:在金星上看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
还有成语“立竿见影”,立竿一定能见影吗?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就知道未必!通过举这些有趣的例子,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来了,对难点的解决很有帮助。
在讲“水循环”时,引用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学生这句话对吗?通过学习水循环原理就可得出答案,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循环的。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井水不范河水”、“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月亮走,我也走”等。
实践证明,地理知识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自觉、创造性地学习。
二、用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地理情感。
在讲“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时,可用两个杯子、一瓶开水、一瓶冷水完成这个实验。
先用杯子装着1/4的冷水.让学生观察,看不到水汽蒸发;而当往杯里倒人开水时,水温不断增加,并出现蒸汽,
说明暖流经过时会增温增湿。
做寒流经过时,杯子先放1/4的热水,马上就可以看到杯子口热气腾腾,若往杯子倒人冷水,随着水温下降,水汽就慢慢减少直到消失,说明寒流经过时会降温降湿。
在讲“水污染的危害”时,可用一杯清水,一杯污水,各放进一条鱼,让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活动情况。
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中,帮助学生扫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等知识障碍后,做一个小实验,用一个带孔的铁罐,燃烧一些纸片,就会发现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又在四周落下。
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画出热力环流不意图。
三、关注时事,开阔视野
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同时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地理知识。
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关心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等的剖析,了解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状况。
从关于美伊战争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美国的侵略是为石油而来;美军士兵经历了沙漠生活的严峻考验。
解析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伊拉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海啸的发生地、时间、灾难性,来解析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区;怎样抗震减灾。
2008年5月1 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破坏性很大,笔者即时让学生查找地震的相关知识,包括成因、时空分布规律、类型、震级与烈度的关系等,并传授有关地震自救知识、地震预报等等。
经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拿到一则新闻材料很快就能与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科知识点联系起来。
如看到“泛珠三角论坛召开”的新闻,脑子马上就会提出许多疑问:泛珠三角包括哪几个省份?泛珠三角的区位有哪些优势?泛珠三角合作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能形成许多独特的见解,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社会多方面的内容。
若学生只是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懂得实际运用,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实际调查——学生撰写论文——交流讨论”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力图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生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