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间歇导尿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间歇导尿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2-11T15:54:54.90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5月第5期供稿作者:邢淑萍
[导读] 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尿路感染所引起的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2]早期实施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

邢淑萍
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 322100
【中图分类号】R7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5-222-01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是一种严重致残性创伤[1]。

脊髓损伤后患者经常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异常、尿失常或尿潴留。

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尿路感染所引起的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2]早期实施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

1.临床资料 13 例脊髓损伤患者均为外伤性,病程为损伤后45d-14 个月,其中男性为11 例,女性为2 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为9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为4 例,所有患者在开始导尿前无泌尿系统感染,间歇导尿时间均在1 周以上。

2.康复护理
2.1 病人准备由于患者对间歇导尿缺乏了解,且脊髓损伤患者易伴有心理障碍,因此护士要给予心理疏导,解释间歇导尿的目的及意义并请间歇导尿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及恐惧,鼓励患者面对疾病的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制定饮水计划进行间歇导尿的病人,必须做到合理饮水。

既要满足生理需要,又要符合规律排尿的要求,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2000ml 左右。

早、中、晚的摄入量各为400ml,可在9:00、15:00、20:00 各200ml,20:00 以后不再饮水。

2.4 导尿计划根据测定的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次数及时间,残余尿量>200ml,导尿次数为4-6 次/日,残余尿量在 100-200ml,导尿次数2-3 次/日,残余尿量在80-100ml,导尿次数为1 次/日,连续3 次残余尿量<80ml,可终止间歇导尿。

2.5 膀胱功能训练①手法按摩排尿:膀胱充盈时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一手托住膀胱底,向前向下挤压膀胱,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

②耻骨上叩击法:膀胱充盈时,用手在耻骨上区间歇2-3 秒进行7-8次有节奏轻叩,反复进行 2-3min,引起患者逼尿肌收缩,产生排尿。

③盆底肌训练:患者平卧,收缩会阴部肌肉,每次收缩10s,然后放松,连续 15-20min。

2.6 健康教育脊髓损伤患者伴有留置导尿管入院,由经管医生交代间歇导尿的目的及方法后,责任护士次日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间歇导尿的目的、方法及患者家属配合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自愿配合。

行间歇导尿前一天,由责任护士再一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思想放松、情绪稳定。

督促患者及家属严格按饮水计划及间歇导尿的注意事项详细做好每天的饮水日志。

2.结果
13 例脊髓损伤患者行间歇导尿后,排尿功能明显改善,患者能够自行排尿,其中8 例残余尿量10-80ml,停止间歇导尿后,能够重新建立排尿功能,5 例残余尿量80-100ml,成为反射性膀胱。

3.体会
通过对以上13 例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使膀胱肌肉进行周期性的扩张和排空,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形成[3]。

间歇导尿明显减少残余尿量,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使膀胱维持近似正常的状态,同时减轻留置导尿给患者造成的心理障碍,而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彭鲜红.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转归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5):736-738
[2]宋海燕,张圆.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11):15-17
[3]张琼,戴新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5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