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_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水平;
(2)、使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相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自制的相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
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要求学生根据小论文的内容在草稿纸上画出原子的构成。
评价学生所画内容。
欣赏作品;
发挥想象力、画图。
(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
创设问题情境,从巩固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导入新课(提问式讲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P68表4—2。
)
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可寻呢?
(板书)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猜测;
查阅资料;
回答。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课题。
阅读小结创意绘画引出问题学得新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6相关内容后提问: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
用两个字概括。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寻找最佳词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水平。
(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
分层排布的呢? 思考、猜想;查书。
自然过渡;层层深入。
请同学们利用教材P68表4—2的数据,实行创意绘画:(1)氢原子结构图。
(2)氧原子结构图。
自由创意画图:各种氢原子结构创意图很快画好;画氧原子结构创意图时遇到问题: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外高速运动呢? 画画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再加上又是抽象画,学生非常兴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P76图4—9,介绍电子层概念。
(投影)
氢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知道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回忆原子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从问题着手,引出新知。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
议论交流(投影)
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分组讨论后交流。
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
介绍: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
答:2个。
答:8个。
答:8个
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_________。
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学学习的特
点,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初步积累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
应用拓展
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思考并回答:化学性质相似。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动画演示(过渡)
因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
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思考。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动画片演示)
离子的形成。
介绍: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
(看教材插图:P77图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 观看动画片,体会离子的形成过程。
看插图,体会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在有趣、轻松、又十分形象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抽象思维(板书)
二、离子的形成记录。
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动画片及看教材P77插图,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
自己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特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及表达的水平。
强调离子的表示方法。
练习书写一些离子的符号。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准确率、比速度,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对比分析理解概念(投影)
原子、离子的比较。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水平。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师生共同填表:
氧气由_____构成;水由_____构成;二氧化
碳由______构成;铁由______构成;硅由____构成;氢气由____构成;氯化钠由
__________构成。
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观概念。
小结归纳完善提升
请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投影)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尝试用图表表示。
学习用图表、化学用语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水平。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分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二、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2.形成过程:
三、小结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氦为2),不易得到也不易失去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为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如稀有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