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复合肥行业分
析报告
2015年9月
目录
一、三因素推动复合肥需求稳定增长 (3)
1、单质肥施用效率低,土壤损坏大,复合肥是发展趋势 (3)
2、劳动成本提升,复合肥节省劳动时间且更适合机械化施用 (4)
(1)使用复合肥可提高农作效率 (4)
(2)复合肥更适宜机械耕种 (5)
3、下游集中:土地流转加速复合化率的提升 (5)
二、市场份额将向优秀的营销型复合肥企业倾斜 (7)
1、复合肥生产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 (7)
2、行业竞争方向:产品品质+品牌宣传+差异化的服务 (7)
(1)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信任 (8)
(2)以快消品定位复合肥行业,品牌建设费用高 (8)
(3)差异化的服务助企业拓展市场份额 (8)
3、营销型龙头竞争优势突出,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9)
4、新型复合肥:肥料产业的一片蓝海 (11)
三、复合肥上市公司比较 (12)
1、金正大:产品产异化+营销模式创新,巩固龙头地位 (12)
(1)行业龙头,持续全国扩张 (12)
(2)产品差异化是亮点 (12)
(3)拥有完善健全的销售网络优势 (13)
2、史丹利:优势突出,转型农业服务 (15)
(1)网络布局全面,产能持续增长 (15)
(2)国内复合肥知名品牌,盈利能力突出 (16)
(3)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夯实渠道基础 (17)
(4)农业O2O项目稳步推进 (17)
3、新洋丰:磷复肥行业龙头 (17)
(1)磷复肥行业龙头,盈利能力强 (17)
(2)公司不断推出新型复合肥,未来增长动力强劲 (18)
一、三因素推动复合肥需求稳定增长
1、单质肥施用效率低,土壤损坏大,复合肥是发展趋势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1/3 的化肥,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 倍,而每公斤养分所增产的粮食却不及世界的1/2。
与过量施肥伴生的是盲目施肥、滥施肥,从而导致化肥利用率低。
目前中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大部分化肥流失造成了环境污染。
因此,我国需合理用肥施肥,而使用复合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复合肥养分高、物理性状好、分解缓慢、肥效较长、不易流失,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
2、劳动成本提升,复合肥节省劳动时间且更适合机械化施用(1)使用复合肥可提高农作效率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进入快速提升期。
08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工资快速上升,而耕种辛苦、耗时且收益较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种植作业的机会成本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分配在农业生产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农民倾向于提升复合肥的施用比例,减少掺混时间和施肥次数,甚至进行种、肥的机械化、一体化播撒,减少耕作和留守时间。
(2)复合肥更适宜机械耕种
机械化是减少农业生产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必经之路。
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不断发展。
农业机械中采用施肥机,播种机等机器,对于肥料的颗粒等有要求,由于各种单肥性质差别较大,不便于机械施肥。
而复合肥可以同一批次含有不同肥料,更适合机械统一施肥。
因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为复合化率的提高提供了动力。
3、下游集中:土地流转加速复合化率的提升
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和在本地经商以及其他行业,我国农业基础生产面临较大挑战。
因此,我国拟通过继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土地流转比例,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据统计,农业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4年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的面积达到了4.03亿亩,流转比例接近30%,比2013年底提高18.3个百分点。
据统计,世界平均复合肥料产量占化肥总产量为50%,发达国家的化肥复合率更是高达70%-80%。
而我国目前复合化率只有35%,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由于上述因素,我国近年来复合肥施用量和复合化率持续提升。
根据中国石化协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预计2015年施肥复合率达到40%,施用量为2300万吨。
二、市场份额将向优秀的营销型复合肥企业倾斜
1、复合肥生产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
由于进入壁垒低,复合肥行业参与者众多。
2014年国内有生产许可证的复混(复合)肥企业约4000家,产能约2亿吨,实际产销量5000-6000万吨,行业开工率不足30%,全国产量2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产能在30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
由于产能分散,2015年上半年,国内前十大复合肥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25%,远低于国家在《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提及的目标,即争取到2015年,复合肥前10名企业的产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
2、行业竞争方向:产品品质+品牌宣传+差异化的服务
复合肥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需从三方面着手:过硬的产品品质、强有力的品牌影响、差异化服务。
复合肥产业的竞争正在从价格战、质量战逐步向品牌战、渠道战转变。
以下分别论述。
(1)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信任
复合肥发展之初,由于技术工艺简单、行业壁垒低,导致各地小复合肥厂重复建设,小厂生产的产品多数养分不足、质量不达标,但因受到地方保护,以次充好、就地销售,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假冒伪劣复合肥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及农民科学施肥知识的不断提高,小复合肥厂迅速萎缩,大半难以开工,而大型复合肥企业产品认可度得到极大提高。
(2)以快消品定位复合肥行业,品牌建设费用高
由于农民对于复合肥品牌的选择选择意识增强,对产品品质和性能的要求持续增加,复合肥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其需要以快消品定位复合肥行业,以快消品行业的思路和理念进行复合肥的品牌建设和宣传。
数据显示,复合肥企业在广告宣传费用的投入上与啤酒、饲料、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基本持平。
(3)差异化的服务助企业拓展市场份额
规模化种植对肥料产品质量及相应农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形
成对产品品质差、农化服务缺失的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品牌好、规模大、具有差异化服务能力的的复合肥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望得到不断提升。
3、营销型龙头竞争优势突出,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复合肥企业分为两类,一类靠近资源端,自身会生产单质肥,同时也会生产复合肥,这类企业注重生产成本的控制,属于生产型企业,如鲁西化工;另一类靠近市场端,注重品牌和渠道开拓,以及新产品推广,属于营销型企业,如金正大、史丹利。
优秀的营销类复合肥企业,需要有完善的产能布局和网点建设。
高速周转的快消品企业必须要有遍布全国的经销网点和区域配送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渠道有最稳固的基础和最低的综合成本。
因此,优秀的复合肥企业在全国的布局一定是均匀而适度集中的,其一般在粮食种植大省,设立生产基地,同时不断向其他区域进行覆盖,直到织网成面。
市场份额将向优秀营销型企业集中。
过去几年的数据显示,以营销型定位的史丹利和金正大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几家上市复合肥企业的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的6.7%。
集中度提升,龙头抢占市场份额的趋势正在演进。
4、新型复合肥:肥料产业的一片蓝海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肥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型肥料也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新型功能肥料等新型肥料层出不穷。
掌握新型肥料先发优势的复合肥企业,有望更快提升市场份额。
三、复合肥上市公司比较
1、金正大:产品产异化+营销模式创新,巩固龙头地位
金正大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其拥有金正大、沃夫特、金大地、奥磷丹等品牌,拥有中国邮政和传统经销商体系两条完整的销售渠道,全国布局六大营销公司。
(1)行业龙头,持续全国扩张
公司14年复合肥销量达466.93万吨,市占率9.1%,行业销量第一;到2016年,公司复合肥产能将达到720万吨,其仍处于快速扩张进程中。
(2)产品差异化是亮点
公司始终积极尝试产品差异化,不断推出新的肥种,目前已形成普通复合肥、硝基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肥等四大品类产品。
其中,
控释肥和硝基肥已经占到公司复合肥业务收入比重的49.2%,毛利比重接近70%,普通复合肥业务盈利占比逐步降低。
(3)拥有完善健全的销售网络优势
公司多元布局,深耕渠道,建立了业内领先的营销网络体系。
化
肥产品销售具有典型的终端驱动特征,化肥销售网络的布局以及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决定了产品的销售量。
金正大与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5 家邮政物流企业建立了邮政营销渠道,现有营销人员1600余名,并具有4000家一级经销商,10万余家二级经销商;2015年上半年公司与多家机构共同投资12亿元建立“农商1号”电商服务平台,通过提供一站式种植解决方案和专业技术服务,立志打造农业第一生态圈。
2、史丹利:优势突出,转型农业服务
(1)网络布局全面,产能持续增长
史丹利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建立了2000多个经销商网点,销售重点区域是河南,山东和安徽。
史丹利从13年正式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扩张,12年-15年产能将由220万吨扩充至520万吨。
地域上看,湖北和河南是公司新增产能的重点投放区域
(2)国内复合肥知名品牌,盈利能力突出
史丹利目前拥有产能520万吨,2014年销量204万吨,仅次于金正大和新洋丰。
作为国内知名复合肥企业,公司凭借渠道和品牌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过去五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分别14.3%和22.1%。
201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6亿元,同比增长21.31%,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7.52%。
(3)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夯实渠道基础
品牌上,公司将“史丹利”、“三安”作为战略品牌,“第四元素”作为高端子品牌,通过品牌与产品的分类与组合,形成了清晰的品牌规划和产品序列。
渠道上,公司坚持“双品牌双渠道”,战略品牌进一步实行重点区域的渠道下沉和密集分销,高端子品牌努力开拓渠道覆盖面广度,目前“第四元素”一级经销商已经达800家。
(4)农业O2O项目稳步推进
公司农业平台互联网项目采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粮食销售”相结合的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种植大户和经销商为用户,通过建立农业服务“四大平台”,即农资一体化平台,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农化服务平台,粮食储销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链规模,降低整个产业链运营成本,提高产业链生产效率,让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获取更高收益,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3、新洋丰:磷复肥行业龙头
(1)磷复肥行业龙头,盈利能力强
新洋丰是国内第二大复合肥生产企业,仅次于金正大,公司具备年产60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和新型肥料的生产能力,企业规模位居全国磷复肥企业前列。
主营产品包括硫酸钾型复合肥,尿基型、氯基型、硫基型、硝基型混合肥等六大系列。
公司作为复合肥第一梯队公司。
2011-2014年,营业收入CAGR 为6.6%,净利润CAGR为5.9%。
201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4亿元,同比增长35.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4.00亿元,同比增长43.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扣非后的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长73.08%。
(2)公司不断推出新型复合肥,未来增长动力强劲
201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主要来自磷铵以及磷复肥。
其中磷铵占比25.02%,硫酸钾复合肥占比17.29%,尿基复合肥占比19.04%,高塔复合肥占比19.15%,其中高塔复合肥和磷铵均属于磷复肥,合计占44.17%。
产业链优势完善,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
了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覆盖从主要基础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有效保证公司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在科学研究市场差异化需求与现有产品结构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推广硝硫基肥、缓控释肥、水溶肥、专用配方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采用“双品牌并行、共用渠道”策略。
公司实施扁平化渠道管理,在逐步减少经销商传统销售环节的同时,大力推进批零一体化、基地周边直销、种植大户直销等模式,贴近广大农户的实际需求并进行深度营销;同时,公司联手阿里巴巴打造电商平台,“洋丰村淘”已经上线运营,将有力促进销量提升。
目前,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中国,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中和华东。
一级代理商3000多家,零售网络5万多家,建立了业内网络分布最密、专业水平较高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