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200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密云200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

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

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

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

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

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

“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

”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

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鱼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

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

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

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

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

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

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

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

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

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都惊呆了。

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

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

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

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

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

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

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

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6.文章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请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2分)
答:拉锯战→→与鱼周旋→→捕鱼成功
17.文中画线句子是对父亲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谈谈这一描写都写出了父亲的什么?(3分)
答:
18.文章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19.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限120字以内) (5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沉入深水区拖入灌木丛
评分:本题2分。

每空1分。

17.答案: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评分:本题3分。

每个要点1分。

18.答案: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

评分:本题2分。

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

19.答案示例: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

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

(2分,事例要扣
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
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1分,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评分:本题5分。

语言表达给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每个病句扣1分。

(07北京密云)
迷雾探踪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

②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

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河面、湖面和海面上航行的船舶等,都因雾天能见度差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另外,雾对农业生产也有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大雾呢?
⑤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

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

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

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加热法。

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吸湿法。

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

人工扰动混合法。

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

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向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至300米。

20.请根据第①段的内容,用一句话给“雾”下一个定义。

(2分)
答:雾是一种
的天气现象。

2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它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2.第⑤段介绍了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2分)答:
【参考答案】
20.答案: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形成、使能见度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
评分:本题2分。

21.答案:它的作用是为了补充(具体或进一步)说明大雾能诱使农作物发生怎样的病害。

评分:本题2分。

22.答案:(1)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扰动混合法。

(2)吸湿法
评分:本题2分。

(07北京密云)
学会感恩
①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忘恩负义。

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

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

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

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

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

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唯我独尊,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

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23.第①段中的排比句,结构上语气贯通、语义合理。

请你从句子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所记叙内容的? (2分)
答:
24.第②段的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5.请你给第④段再写出一个事实论据。

(2分)
答:
26.选文讲的是“感恩”,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也是在感恩: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饮酒》诗内容和上面选文第①段内容看,你认为《饮酒》感谢的是什么?陶渊明因为具备了什么才有了感恩之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3.答案:由自然界的事物到人类;由大的事物到小的事物。

评分:本题2分。

24.答案:感恩的敌人是忘恩负义
评分:本题2分。

25.答案说明:提供的事实论据要与“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谦虚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
观点吻合,
评分:本题2分。

观点不够吻合酌情扣分。

26.答案要点:感谢的是大自然的景物,因为陶渊明具备了好的心境。

(心理“心远地自偏”)
评分:本题2分。

每问各1分。

(07北京密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