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班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二章_空气、物质的构成_单元检测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粤班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二章_空气物质的构成_单元检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30分,)
1.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的气体是()
A.稀有气体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氧气
2. 地壳中元素种类很多,按质量计算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
A. B. C. D.
3. 我国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物主要是()
A.、、
B.、、
C.、、
D.、、
4. 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B.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铁丝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5. 下列元素中,书写错误的是()
A.钙
B.镁
C.铁
D.硫
6. 每年月日为全国植树节.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空气中哪种成分的含量()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是人类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但不能作为工业原料
B.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空气
C.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大致是氮气占,氧气占(体积分数)
D.空气的成分是稳定的,固定不变的
8. 铬是重要的合金元素,镀在金属上可以防锈,元素周期表中“铬”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铬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A.是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
C.相对原子质量为
D.中子数为
9. 下列变化中,有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的是()
A.湿衣服经凉晒变干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蔗糖溶于水变成糖水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10. 空气污染是现实中的一大问题,下面不是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11. 科学家计划用质子数为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的铜元素靶,使两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的新元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B.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C.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 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与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分子间有间隔
D.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13. 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
A.植树绿化
B.减少城市人口
C.用石油、天然气代替煤
D.严禁工业排气
14.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氧气+镁氧化镁
B.盐酸+锌氯化锌+氢气
C.铜绿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氢气+氧气水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C.水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其中不含氢分子
D.冰浮在水面上,说明物质是由液态变固态时分子之间的距离都要增大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5分,)
16. 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蜡炬成灰-分子质量发生改变
C.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D.铁杵成针-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17.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如果得到电子就变成阳离子
18. 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只有分子能构成物质
D.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
19.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D.
20. 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体积均为毫升的水和酒精倒入同一量筒中(不振荡或搅拌),一段时间后混合液的体积明显小于毫升.由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B.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不同分子的体积可能不同
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21. 如图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硫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
(2)硫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22. 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物质写在题后空格内.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置露在空气中,集气瓶壁上会出现白色固体,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覆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4)“妙脆角”等食品包装袋中充入的防腐气体是________.
(5)“霓虹灯”内通电后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3. 年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
(碘)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中含有个质子,个中子.
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
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它和同属于碘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
③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据此回答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
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________填序号).
(2)日本核辐射释放出的碘在我国一些极少数地区也检测到极少量,这说明微粒是________.
(3)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可以治疗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却会引起碘中毒.和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6 分,共计12分,)
24.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
观过程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中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
请在框内将相关粒子的图形补充完整.
如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该反应的生成物所属类别是________,写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5.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图中①、②、③为氧元素、氟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填空.
①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②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由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氟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③粒子属于________(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4 小题,共计34分,)
26.(7分)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年,汤姆生发现
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
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倍;
(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重叠了层左右的原子;
(3)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
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有的甚至几乎达到,像是
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
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
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2)金箔包含了层金原子,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
构为以下的________.

道耳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27.(9分) 铝、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请将方框内
横线上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2)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光亮的铁钉在下列几种
情况下,最不容易生锈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解大量和(是重金属污染物之一)的废水,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既造成污染又造成浪费.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运用所学
化学知识对废水进行处理,并回收硫酸亚铁晶体和铜,实验方案如下:
请回答:
①是________,将其加入废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是________,利用其除去固体中的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8.(9分) 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分类归纳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碳及其化合物的知
识网络图,转化③常用于冶炼工业,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涉及的反应是如图所示转化中________(填
序号)。

(2)微观粒子模型化是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方法。

①图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该图说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变
化的是()(填字母)。

A.原子核
B.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
C.原子的电子层数
②如图是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示意图。

从粒子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能发生
的原因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③、、、表示种物质,如图是部分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和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和
-氢原子
-氧原子
-碳原子
一定质量的和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和,则的化学式是
tag_underline tag_underline tag_underline。

④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

甲烷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图示所表示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ag_underline 单中心铁
催化剂
tag_underline tag_underline+tag_underline。

(3)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图实验是大小形状相同的、、、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气体。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填字母)。

A.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C.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比多
29. (9分)小明做红磷燃烧实验,需要氧气克(密度).实验时,为了保证所需的氧气量,他大致需要空气多少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科粤班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二章_空气物质的构成_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30分)
1.
【答案】
D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

【解答】
、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故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故选项错误;
、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故选项错误;
、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

2.
【答案】
D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
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
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
故选.
3.
【答案】
B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
解题时主要靠回顾旧知识.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
【解答】
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
故选.
4.
【答案】
D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组成的测定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
、根据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进行解答;
、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进行解答;
、根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进行解答;
、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
解:、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故错误;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所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不可以将红磷换成铁丝,故错误;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
错误;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故正确.
故选:.
5.
【答案】
C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
解:、钙元素的元素符号为:,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正确.
、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正确.
、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选项中第二个字母没有小写,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错误.
、硫元素的元素符号为:,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正确.
故选.
6.
【答案】
C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解析】
从植树造林产生的效果看,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解答】
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产生氧气,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选.
7.
【答案】
C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解析】
由空气的作用、空气的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即可.
【解答】
解:
、空气是人类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能作为工业原料,如制取氧气、化肥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空气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大致是氮气占,氧气占(体积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故选项
说法错误.
故选.
8.
【答案】
B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
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
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铬,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故
选项说法正确.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
,而不是中子数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9.
【答案】
B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
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
【解答】
解:、湿衣服经凉晒变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氢分子和氧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结合成水分子,故正确;
、蔗糖溶于水变成糖水属于糖的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分子没有分成原子,故错;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的分离,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没有分解,故错.
故选.
10.
【答案】
C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
目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
颗粒物等.
【解答】
解:目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
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故选:.
11.
【答案】
B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解析】
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新元素的
核电荷数为,则新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由题意,新元素的核电荷数为,则新元素的原
子序数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根据题意,用质子数为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的元素靶,使两元素的原
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的新元素,则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新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则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大于,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12.
【答案】
A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水和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
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13.
【答案】
A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包括根本措施和有效措施.【解答】
解: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的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
管系统疾病等.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植物能净化空气,有吸附和吸收多种有害污染
物的功能,大面积的树林效果尤为显著,因此植树造林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故选:.
14.
【答案】
C
【考点】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镁+氧气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盐酸+锌氯化锌+氢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铜绿氧化铜+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氢气+氧气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15.
【答案】
A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
、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
、根据已有的物质构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一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进行解答;
、根据对同种粒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粒子的间隔越大,物质的密度越小进行解答.
、原子不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例如氢原子不含有中子,故错误;
、一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其中不含氢分子.故错误;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证明冰中分子间隔比水中分子间隔大,钢铁融化后体积变大,证明液态钢铁中分子间隔比固态钢铁中分子间隔大,所以说物质由液态变固态时分子
之间的距离都要增大是不正确的;故错误.
故选:.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5分)
16.
【答案】
A,C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两种液体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彼此的分子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中.
【解答】
解:、花香四溢是由于花的香料的分子不断运动到人的鼻孔,刺激人的嗅觉细胞,使人闻到香味,说法正确;
、蜡炬成灰是因为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故说法错误;
、分子之间有间隔,受热间隔变大,遇冷间隔变小,故说法正确;
、铁杵成针只是将铁由粗磨细,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说
法错误;
故选
17.
【答案】
C,D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
、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原子质量大小由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原子如果得到电子就变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18.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
根据已有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还可能是原子核、电子,错误;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错误;
、所有的原子在都含有质子和电子,正确;
故选.
19.
【答案】
C,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由于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故解释正确;
、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故解释正确;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水分子运动速度快,撞开壶盖,故解释错误;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整个变化中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解释错误.
故选.
20.
【答案】
C,D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毫升水倒入毫升酒精中,体积小于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正确;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总体积减小,故正确;
、证明分子由原子构成,是通过化学变化证明的,酒精和水混合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通过这一现象不能说明分子的体积大小,故错误.
故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