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酒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酒文化、习俗有哪些利弊以及中西酒文化差异
U201017308
医学影像学
刘绍恺
摘要: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酒文化中的
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酒文
化的弊端尤其突出。

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
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
中西方的酒文化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中西方在酒史、酒礼及酒德等文化方面
的不同。

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中国酒文化的利与弊
中国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的酒有少
量的果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
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

近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
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
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
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

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酒与社会经济活
动是密切相关的。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酒税收入在历史上
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
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

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

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
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

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
养老,酒以成礼。

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

历史上还有不少
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
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
少的。

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

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
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
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
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

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还有很多少数名族的酒文化,如朝鲜族的“岁酒”,哈尼族的“新谷酒”

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

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这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利”。

那中国酒习俗有什么弊端呢,我认为尤其在现代,酒文化的弊端尤其突出。

现代人们普遍有现状喝酒已成“重要工作”
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有民谣为证:“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
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
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


“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酒风喝酒已无文化可言
当下官场,不仅几乎是无酒不成席,而且是无好酒不成席。

因为是公款吃喝、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要档次高,才能显示规格高;酒
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才能显示热情。

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还被用来
勾兑业绩、利益、权力甚至情色。

有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
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对于在官场多年“吃了个肚儿圆”颇
为坦然。

在酒风日盛且越来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这种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败的官场文化“发酵、蒸馏、勾兑”得面目全非:有人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
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用劝酒灌酒罚酒作为一种乐趣,有人把命令下属
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
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却欲罢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终日陪酒而伤身害体、家庭不和甚至“以身殉职”,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费的钱财更是
令人触目惊心……
从“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中国酒
文化特别是腐败官场的“酒文化”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

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二.中外酒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中西酒文化。

1.酒的历史: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我国,关于酒的历史起源,众说不一,但它至少是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不断发展的。

“‘酒文化’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
相随;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翻开史册我们发现,无论是帝王将相、诗人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大都与酒有着牵连不断的关系;与酒有关的佳作名言、经典故事也数不胜数,如:李A的“斗酒诗百篇”、孙
权的“以酒试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在
文学艺术方面,酒给许多文人墨客带来创作的灵感。

西方国家以葡萄酒和啤酒著称。

有人认为葡萄酒和啤酒首先是在西方国家
发现并酿造的,中国葡萄酒和啤酒的产生和规模生产都比外国要晚。

“199
6年,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人类于七千年前饮用葡萄酒。

美国考古学家
也证实,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发掘出一个罐子,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里面有残余的葡萄酒”。

至于啤酒,“有
文献表明,此物起源于四千年至六千年前古埃及的尼罗河畔。

在两千年前的巴
比伦模纳比时代,就已编著出《啤酒酿造法》,南巴比伦国王模纳比亲手撰写
而成”。

但是也有人认为葡萄酒和啤酒均起源于中国。

具体哪种说法正确已不
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西方生产葡萄酒和啤酒的技术确实比我国要发达。

2.酒礼之别: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礼数,礼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酒不成礼”,酒作为我国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与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把与酒有关的礼数称为
酒礼。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
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
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可见,人们自古就对酒礼有着详细的规定。

“到西周,对酒礼的规定已经非常严格和具体了,讲究时、序、数、令。

时,即必须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有天子、诸侯加冕,婚丧,祭祀或其它喜
庆大典时才可饮酒;序,即必须严格遵守等级次序,按天、地、鬼(祖)、神、长、幼、尊、卑的次序来饮酒;数,即严格控制饮酒的数量,每饮不超过三爵;令,即必须服从酒官的指挥。

对宴会上按长、幼、尊、卑的不同,坐什么位置,使用什么酒杯,谁给谁敬酒.怎样敬酒等等,都有十分详尽的规定”。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遵守着这些饮酒的礼节,只是更加宽泛、灵活。

人们随时都町以
邀亲朋好友来聚会,而且在聚会时也不再先敬天、地、鬼、神,但还会分等级
和场合来敬酒。

中国人喝酒注重人,讲究气氛,倒酒时要“以满为敬”,喝酒
时要“以干为敬”;碰杯时,晚辈或下级的酒杯要低于长辈或上级的酒杯;敬
酒时,晚辈和下级要主动,还.要说敬酒词;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劝酒现象,喝到不醉归等等。

总之,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在酒礼上都有各自的
特色。

与中国不同,西方的酒礼没有如此繁琐的讲究,他们喝酒在于调动各个
器官去品酒,享受其中的美味。

首先,在西方国家,上酒有一定的顺序,依次是:开胃酒、主菜佐酒、甜点酒和餐后酒;此外,在洒宴上,喝酒的气氛比较
缓和,从不猜拳,高声叫喊;斟酒提倡至酒杯的三分之二即可;敬酒选择在主
菜之后,甜菜之前,而且要高举酒杯,注视对方以示敬意,有时也会说一些祝
酒词,但不存在“以干为敬”的现象,也从不劝酒。

3.酒德对比:“中围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
的习俗同样也受到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

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是
指酒行为的道德,孔子曾提出“惟酒无量,不及乱”,人们饮酒的多少没有限制,关键在于酒后神志清醒,行为正常。

因此,“不及乱”便成为人们判断酒
德的标准。

古人也曾在饮酒上提倡“和”,微醉至“和”乃是最佳境界。

“中
国传统酒道的审美内核就是‘中和’二字”,其实就是强调孔子所谓的饮而不
及乱。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酒史虽长,饮酒之风虽普遍,但是酗酒之害却不
严重。

究其原因,则要归功于我国自古就大力提倡的“酒礼”与“酒德”。


此可见,饮之有度已成为酒德的核心内容。

从小看,一个人的酒德不好,会影
响整个人的品行及修养;从大看,一个国家如果不提倡良好的酒德,则会影响
整个民族的精神。

通过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我们发现,虽然中西方在酒
文化上各有特色,但是人们对酒的喜爱是相同的。

从物质角度看,洒在人类的
交往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从文化角度看,酒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各民族的文化盛宴添加了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

可以说,酒为人与人之间,
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搭起了一座桥梁。

掌握中西方在酒文化方面的不同,有
助于人。

参考文献:酒文化之中西对比,曲晓慧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