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清时期的思想与园林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明清时期的思想与园林设计
作者:陈培瑶吴余青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
【摘要】当代存在两种思想阻碍我国园林设计的进步,一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论持抛弃的态度,盲目抄袭西方园林设计,还有一种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照搬照抄。
明清时期的园林文献记载丰富,现存数量较多。
本文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以及明清时期的造园要素,对明清时期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明清时期的思想;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一、明清时期的思想
明清时期的设计思想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所以要系统研究明清时期的设计思想,要先对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儒学、佛学、道学、玄学为代表,都在园林设计中有所体现。
(一)儒家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兼融性,其内容也是不断发展的。
明清时期是儒学清理与总结的时代,在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行抨击的同时,站在实学立场批判理学的虚空、玄性,提倡“经世致用”。
(二)道家
道家思想通常关注个体的精神自由,他们崇尚自然,向往清静无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实践活动遵循的准则。
老子以后,道家思想理论在与儒家和佛家的相互借鉴、融合与渗透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并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明清时期,道教虽然仍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并没有出现具有开创精神的重要思想家,道教发展趋于停滞。
(三)佛学
佛学本质是从理论上对生命进行关怀的,认为众生都有佛性,并且讨论个人的存在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明清时期禅学的兴起与最高统治者提倡的禅学自身经济制度的调整和世俗化以及晚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势密切相关。
明朝禅僧入世弘扬佛法与士大夫交往,他们阐释佛
经,提倡三教合一,有力地扩大了禅学在社会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的影响。
加上晚明禅僧继承了禅宗一贯提倡的禅修与耕作结合的修行传统,使禅院在经济上能够独立自主,并以此保持了禅学在精神和道行上的独立。
(四)玄学
魏晋玄学从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崇尚自然本性,站在自然本性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哲学理论。
明清时期皇室对玄学理论的推崇,使得玄学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普遍,加之《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收录了流传下来的玄学著作,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
玄学理论是中国古代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
玄学中阴阳说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互相限制、对立统一的阴阳构成,这是中国古代对于矛盾关系的深刻认识,是平衡思想的体现。
而在玄学中风水的概念主要与光照、选址及建筑朝向等因素有关,风水的实质,是追求对人生发育有利的生活环境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
山、水、石、植物和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基本物质要素,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共同形成园林景观,在选材与要素组合方式上,充分体现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
(一)山石
中国部分园林位于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以自然山水为园林骨架,利用自然地形营造山体,或与其他要素灵活的组合,形成多样的景致。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缩小了造园空间,园林建设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只能在平地中再造自然。
叠山置石成为广泛采用的手法,最常见的是山石池和叠山。
园林山石设计受到玄学风水学的影响对场地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然后因地制宜将自然山水发挥最大价值。
这一理想风水模式以皇家园林的使用较多,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园林庭院如避暑山庄的沧浪均、上海的豫园等也基本都是用假山和水池共同构建了“山北水南”的环境。
(二)理水
虽然在园林中水流、水量不大,但能为园中增添乐趣。
园林中的理水再现自然,形式灵活多变,除了以往常用的以模拟天然湖水形态之外,瀑布、泉水、涧水等动态理水成为常见的理水方法。
明清时期的园林布局以水为中心,除中心水池以外,大都以曲型的理水手法,讲究引流有无限延展的自然之感,体现出禅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
在水口和水尾适当遮挡,形成幽深曲折的多层次水体空间,看上去是将自己的园子与自然界通过“水”这一平台沟通起来,正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体现。
而且这种理水形式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含蓄、幽曲的追求,除了考虑到生产生活需要外,玄学的风水理论中,根据水的形态和水流在地表的流势分凶吉,认为来水要屈曲为吉,而水直冲湍急浑浊为凶。
此外,水质会直接关系到水生植物与动物的生长,间接影响园林景观。
(三)植物配置
同样,明清以来,植物的占地面积也受到造园空间减少与园中建筑增加的影响相应缩小。
这一时期由于各地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植物配置限制。
首先在自然因素方面,受到儒家思想“师法自然”的影响,植物配置采取自然式的栽种方式,关注植物原本的造型。
其次,在人文因素方面,园林设计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注重植物与叠山、理水、建筑之间的环境关系,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同时设计者将自己的艺术审美价值观念融入园林植物配置中,利用植物的颜色和植物具有的人文品格等适当地表达园主人思想内涵。
植物配置还受到玄学风水理论的影响。
风水理论主张植物的布置在追求阴阳平衡的同时应当疏密有序,创造空间体验。
(四)园林建筑
建筑决定园林总体结构和艺术风格在园林中比重较大,为了更加融入环境,多为开放性和观赏性较强的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尺度经常配合园林景观而设体量较小、体态较为轻盈,与作为自然要素的山石、池水、花木密切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此外,园林建筑受玄学理论影响多以坐北朝南布局,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园林建筑满足园居生活的各种使用要求的同时还以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园林使用者之间产生着情感上的交流,具备物质与精神意义的统一体,体现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
由于受到尊卑有序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建筑起到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等级制度在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上的体现最为明显,如,有些建筑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有些建筑在尺度及规模上加以限制,有些建筑的色彩、装饰及标志性构件也都存在等级区分等等。
明清时期,儒学和佛学的进一步合流,佛教性质建筑在皇家园林中普遍出现。
但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与佛学之间的联系更广泛、更本体、更切近禅学的本质。
因为文人士大夫们可以在园林审美中自由地体悟“禅”的境界。
甚至还有一些私家园林就是由寺庙改建的。
如拙政园就是由“大弘寺”改建而成。
三、结语
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中,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同化,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只要物我两忘,无为而有为,自在得逍遥。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感情以适当的方式找到寄托,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享受生命之美。
儒家文化强调天人感应,自我道德完善,导致了明清园林设计遵循的“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山石、理水、植物、建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佛家文化吸收了儒、道两家文化而演变在园林设计方面更多表现为禅境的表达。
借天然山势峰形,再辅以写意性建筑表意,呈现出更加自然随意的风格特征。
玄学多是从布局和风水方面对园林设计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都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统一,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
明清园中的山石、水、植物、建筑组织成景,从造园的物质内容到精神上的立意布局,以及造景本身的表义内涵和景物之间的连带关系,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丰富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洪修平.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J].宗教学研究,2007(3).
[3]赵旗.试论禅学思想对宋明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5]蔡方鹿.儒学道统思想的发展演变[J].孔学堂,2015(12).
[6]徐文涛.《拙政园》《苏州园林旅游丛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