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现状、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总体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识智结合,转识成智;史论结合,以史带论;论坛与讲坛相结合;有理讲理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思想理论课,从高校哲学课的培养目标看,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更深层面上理解,哲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哲学思维,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协调人与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学习哲学可以提高其文化修养,提供价值标准和理想模式,训练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对其为人处事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马克思哲学的教育和传播则离不开教学这一关键环节。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令人乐观,学生普遍认为哲学的教学内容空洞、枯燥无味,哲学教学变成了原理加实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丰富的哲学内容变成了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学哲学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教哲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本应充满生机的课堂弥漫着沉闷的气氛,从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作用,无法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形成的把哲学等同于政治的偏见制约,又有现代社会环境变迁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致使哲学无法真正走入社会和生活,无法解答大学生在社会巨变面前的迷惘和疑问。

二、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理念上见识与见智相脱离
在当前哲学教学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较为普遍。

而这种“知识化”的倾向是违背哲学本性的。

它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当作一般知识来讲授。

这种教育理念虽突出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解决了学生认知层面上的知识传承问题,但无法解决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于实践的根本问题。

同时由于这种教育理念抹杀了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区别,造成见识与见智的脱离,把智慧降格为知识,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培养了学生的“教条主义”“本本主
义”倾向,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开发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死知识。

(二)教学内容上史与论相脱离、论坛哲学与“讲坛哲学”相脱离
1史与论相脱离。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坚持史论结合,不能将哲学原理置于历史的发展中来理解,往往脱离哲学史去讲哲学结论,违背了“论从史出”的逻辑。

讲出了“是什么”,但没有讲透“为什么”。

正因为没有真正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等缘由,今天在大学的教材中、课堂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被严重地僵化、教条化、神圣化、简单化。

翻开课本,除了几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其他人的理论一经提及,基本是属于批判的对象或反面教材。

哲学间的智慧碰撞、思想交锋被扭曲为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被简单化为科学不科学、正确或错误的分界。

这样做的结果,人们看不出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史的产物,看不到血肉丰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人们自然无法理解它的历史先进性和深邃之处。

由于距离历史、距离生活太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能给人以真实而高大的感觉,反而显得形如槁枯,味如嚼蜡,肤浅而单薄。

2“论坛哲学”与“讲坛哲学”相脱离。

近年来我国的“论坛哲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学术成就且前还主要停留于“论坛哲学”领域,并没有在“讲坛哲学”中及时地得到反映。

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把‘讲坛’与‘论坛’割裂开来,并因此把‘讲坛’变成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哲学课偏离或放弃了讲坛哲学的大方向,而这种“偏离”或“放弃”使哲学丧失了现实性,使“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之间严重失衡。

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他们提供的是单纯的知识、没有生命的知识,抽象、晦涩难懂。

如果大学的讲坛继续按照“教材”的框架“程序式”地教学,“讲坛”与“论坛”相隔离,其结果是使得本来具有活力的“论坛哲学”也只能成为“争论哲学”,从而断送其鲜活的生命力。

(三)教学方式土有理与讲理相脱离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自恃“有理”,虽主张以坚实的理论功底激发学生盼理论兴趣,但不会讲理,板起面孔,以宣示客观真理的姿态去解说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不懂得“人情”,以理论与人格的双重力量把学生带入哲学的理论境界,致使理论教条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把理论成果和背景知识激活,把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理论的逻辑征服力量,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现状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已探讨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前面提到的原因,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识智结合,转识成智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

克服其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把哲学教育视同为知识教育、知识传授的传统哲学教育理念,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再来一次哲学启蒙,大力宣传和普及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观念,呼吁和促使人们不要把哲学教育视同为知识教育、知识传授。

从本性上说,哲学不是“知识总汇”,哲学本身不能给人具体知识,但哲学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是寻根究底之学,她可以培养人的探究德性、寻根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哲学“爱智慧”的本性,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主张在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化”功能的发挥,或者说在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过程中,渗透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化”功能,“转识成智”,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从“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变。

在教学中使哲学成为一门基础学科,为其它具体学科提供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使学生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怎么做,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二)史论结合,以史带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所谓“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即本来意义上的“马哲史”。

当然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涉及到的“史”,也离不开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

所谓“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即我们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史”和“论”二者是统一的,任何“论”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而必须有“史”的根据和线索。

黑格尔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

“而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

哲学家们为解决这些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学习哲学史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启迪批判性思维的试验过程。

”所以说,哲學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则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

哲学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它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

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哲学史哲学就会失去它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的至为重要的“历史感”。

恩格斯说过,真正的哲学理论,应该是“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

所以。

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学好哲学史。

任何“史”的发展也离不开“论”的指导,“论”代表着一个时期最高的思想结晶,在一定意义上是“史”的完成形态。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讲深、讲透,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的魅力,离不开“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科学知识的结晶,也是哲学史科学知识结晶,它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都只有通过史论结合才能得到深刻说明。

例如,关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土、气具体形态上;近代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发展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意识之外并能被认识的客观实在。

这一规定,肯定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客观实在性,而不在于物质形态和结构,所以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克服旧唯物主义历史局限性。

结合哲学史讲物质范畴,以史论理就能科学说明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结构和层次的认识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史带论,就是与哲学史对话,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哲学理论。

离开哲学史的哲学只能是现成的结论和枯燥的条文。

哲学理论中任一概念、范畴、命题
和原理,就呈现为人类文化和人类智力的结晶,因而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真正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以“史”带“论”,有“史”作为基础与背景,“论”就有可能成为生动的、不再是枯燥、呆板。

(三)论坛与讲坛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讲坛’与‘论坛’这两种方式。

‘讲坛’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源于‘论坛’的成果;‘论坛’的成果也需要转化为‘讲坛’的内容,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逐步完善。

”为了解决“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的失衡状态,走出“讲坛哲学”自我封闭的怪圈,要大胆地吸收“论坛哲学”的成果。

要使“讲坛哲学”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必须在“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寻求恰当的结合点,充分展示“论坛哲学”的最新成果。

通过教学这一环节,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在讲坛上反映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乃是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感受到它教给我们的决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知识,而是看待世界的方法;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感受到学术已经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走向大众的精神生活。

从而,使学术摆脱过去那种只依附于少数人的寄生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使学术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进课堂,成为可以欣赏到的东西,使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化为具体、通俗易懂的观点和方法。

(四)有理讲理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统一
理论课教学要“讲理”,前提是必须“有理”。

“有理”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必须刻苦地钻研哲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广博的理论功底。

但仅仅“有理”还不能构成教学的魅力,还得会“讲理”。

“讲理”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教学作为艺术,很难把握。

总体线索的勾勒,背景知识的引用,思想情感的交流,理论想象的激发,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所有这些必须是成竹在胸,方能挥洒自如。

为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采取“脱稿讲授,分清层次,充分对话”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生的深切的理性思考,又常常爆发出学生的会心的笑声,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