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高原理论剖析陕西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职业高原理论剖析陕西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现象
作者:胡翮高立军陈伟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09期
[摘要] 本文基于职业高原理论,对陕西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对陕西民办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

基于假设的基础上,针对三种职业高原提出人才流失的有效防范措施:构建双重职业路径、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宽带薪酬体系。

[关键词] 职业高原人才流失防范措施
一、导言
民办高校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师资结构多元化、完全的聘任制度和灵活的分配机制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特征。

但是,民办高校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稳定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尤其是优秀教师)离职率每年都超过20%,流动率更高,这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金钱,也不是硬件设备,而是优秀的人才。

”如何做好民办高校优秀人才的“选、用、育、留”,保持优秀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摆在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我国许多学者对人才流失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民办高校也把人才策略放在其战略的首要地位,民办高校面对人才流失仍束手无策,本研究基于职业高原理论对人才流失的问题予以剖析,对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职业高原对陕西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作用机理假设
(一)本研究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和职业高原结构的界定
1.民办高校人才及人才流失的界定
(1)民办高校人才的界定。

在《辞海》中对人才作了这样的解释,“人才是指有才识学问的、德才兼备的人”。

2003年,我国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认为人才是:①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②能进行创造性活动;③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出贡献的人。

从管理学的意义
上来讲,民办高校人才是指在民办高校中工作的、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从事科技研究和管理创新工作的员工,主要是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

(2)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界定。

本研究认为,民办高校人才流失是指人才流动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它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来界定。

一是指一定时期内人才流动的发生率过高,超过了高校组织所能承受的合理限度;二是指一定时期内流失的人才中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所占比例较高。

2.职业高原结构的界定
本研究是依据Bardwick对职业高原的分类,将其分为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

结构高原是指,在组织中个体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

内容高原是指个体掌握了他工作任务所要求的所有技能,工作缺乏挑战感。

生活高原是指,在工作世界之外,个人感到一种停滞。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高原现象,因为它会使员工对工作和非工作活动失去方向和热情,不在有精力去承担他被赋予的角色,比如,父母、配偶等。

(二)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才流失作用机理的假设
结构高原发生在组织水平上,是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员工所处的职业路径造成员工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1:结构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正相关。

个人因素是造成员工达到内容高原的主要原因。

从员工个人的角度出发,做了如下的假设:
假设2:内容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正相关。

当员工薪酬不足以满足其个人及家庭生活时,员工很可能会流向薪酬较高的企业,而一旦员工满足于目前的待遇、家庭生活时,则会出现个人生活上的静止,导致个体职业发展上的停滞,即进入了生活高原。

因此,可做如下假设:
假设3:个人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负相关。

三、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作用机理测量项目构建
(一)统计调查方案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测量影响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三方面因素,在此选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数据的搜集。

首先,对抽样样本进行初期控制,陕西省共有民办高校51所,形成3个梯队,因此将抽样样本分为三类:第一梯队的民办高校;第二梯队的民办高校和第三梯队的民办高校。

对这些民办高校的员工进行抽样调查能避免问卷结果的片面性。

在对样本进行初期的控制后,随后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下线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由于陕西省民办高校主要集中于西安和咸阳地区,样本主要是以西安和咸阳地区的民办高校人才为调查对象。

(二)测量项目的创建和量表的形成
1.职业高原测量量表的创建
本研究结合Frence的三因素学说,及对职业高原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形成问卷的部分因素和测量项目。

在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总体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影响进行细化和分析,形成问卷的另一部分因素和测量项目。

2.职业高原测量量表的形成
本研究的内容是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对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

这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他们分别是: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如量表1和量表2所示。

3.职业高原测量量表的测验
问卷初期检验阶段发送了50份问卷对问卷进行预判,通过测试,这50份问卷的测量项目之间所表现的一致性令人满意。

量表可靠性的测量采用CronbachCoefficient Alpha法,测量量表内部的一致性。

评价构件测量项目间的有效性通过因子分析来进行。

(1)量表可靠性的测量。

测量Cronbach Coefficient Alpha,表1描述了Cronbach’s Alpha 值。

一般来说,α〉0.70 将会被认为内部的一致性是良好的,以上的测量值都在0.70 以上,本文设计的构件一致性是不错的。

(2)量表有效性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量表的项目,首先采用KMO测度判断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取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因子作为量表测量项目,放弃特征值小于1的项目。

在这些分析中,对于三个因子的测量,测量项目共有11个(结构高原3个,内容高原4个,生活高原4 个),经过因子分析,得到的KMO检验和旋转后的因素负载表。

由表2可知,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的KMO值分别为0.778、0.77和0.811,接近
于1,适合做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的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子都可用。

四、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作用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对西安和咸阳地区的部分民办高校进行抽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回收率为84%。

被调查的对象中行政管理人员占26.0%,专职教师、实验员和辅导员共占84.0%,并且在本科以上的占到78.1%,基本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五、基于职业高原理论的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应对措施分析
本研究从职业高原的角度剖析民办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基于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
高原的形成因素及后果来探讨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有效措施。

(一)基于结构高原的人才流失应对措施——构建双重职业路径
双重职业路径是指在组织中形成了两条平等的职业路径,一条是管理职业路径,另一条是职业技术生涯路径。

在两条路径的平等层级结构中,相同级别的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

这就使得走职业阶梯的人员能与行政管理人员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层级,同时在技术阶
梯中部为专业人员提供了可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继续沿着技术阶梯发展,也可以转入管理阶梯发展。

双重职业路径的设计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管理线实行“行政管理纵向发展”的原则,其纵向设计是根据组织结构的管理等级阶梯来决定员工什么时候以什么资格从一个等级跨入另一个等级;技术线实行“专业技术深度发展”的原则,其纵向设计则体现技术岗位等级的逐次提高。

设计好双重职业路径更要维护双重职业路径的正常实施。

成功的双重职业路径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延缓了职业高原的到来。

(二)基于内容高原的人才流失应对措施——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提高物质待遇对吸引、稳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仅依靠物质条件的提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人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打造事业成就的平台。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和实施晋升教授培养计划,对于具有一定实力晋升或破格晋升教授的中青年教师,在培养上要实施更为公平和优惠的政策。

(2)设置关键岗位,如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明确其责权利。

(3)建立多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民办高校应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倡教师同相关企业合作,在实践中进行培养锻炼。

(4)建立以科研
和教学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评审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

(三)基于生活高原的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应对措施——建立宽带薪酬体系
所谓宽带型薪酬或者薪酬宽带(Broadbanding),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薪酬变动范围。

民办高校教师宽带薪酬应按以下步骤设计:(1)确定带的数量,可以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职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情况确定,一般宜设定4个“带”。

(2)确定“带”的宽度,具体带的宽度须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学历、学术成果等)、学校情况(财力等)及外部市场调查情况(同业竞争等)来确定范围,必须兼顾单位、个人、外部等方面因素,既要保证内部的承受能力,又要体现外部的竞争力。

(3)进行绩效评级工作,学校须建立完善可行的任职资格体系,明确薪酬的评级准则及方法,营造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春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7.
[2]Solomon Negash.Web-based customer support interface: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
[D].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2001.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39-355.
[4]刘昕.宽带薪酬:一种新型的薪酬结构设计形式[J].劳动法大讲堂,2003,(1).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职业高原理论剖析陕西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现象(2009Z009)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