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林庚()袅袅()陆厥()橘徕()柳恽()
涔阳()征戍()橘颂()冉冉()沈佺期()
无妨()陇首()寒砧()门栓()得鱼忘筌()
桅杆()漂泊()疏朗()亭皋()秋风袅袅()
窸窣()迢远()翩翩起舞()灼灼其华()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筌:
二、文本解读
1.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第1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
第4—6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
第7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2.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3.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4.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四处漂泊(bó)触及(chù)空气湿润(rùn)
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声爽朗(shuǎnɡ)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
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
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
“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
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
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
“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阅读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问答问题。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
.....者也在此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B.“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的
相去无几——距离不远,差别不大
C.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
..说明这叶的缠绵一面
足以——完全能够用来,够得上
D.然则
..“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那么”
8.本文题目是“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9.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
答: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③“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10.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
(至少概括3点)
答:①;
②;
③。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在地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近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功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
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林庚《青与绿》)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
②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新: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须:
2.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3.怎样理解“青”比“绿”“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①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
②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
③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
4.“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两个成语,结构有什么不同?从表意角度分析两个“qīng”的字形为什么必须两样?
两个成语结构上的不同点:
两个“qīng”字形有别的原因: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二、1.第1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第2—3段:区别“树叶”和“木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
第4—6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落叶的因素”——季节、情感的暗示性;二是“树的颜色”——不同季节颜色的暗示性。
2.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苍白、生硬之感。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3.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②“木叶”是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
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5.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基础达标】
1.D(A.“筌”读quán;B.“窣”读sū;C.“灼”读zhuó。
)
2.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
3.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
4.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
)
5.C(关键在于“木”字。
)
6.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
)
阅读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问答问题。
7.D(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
8.不是。
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9.①“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
②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
③“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10.①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②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③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
【拓展提升】
1.①传出,发出②嫩绿③应当
2.因为“绿”只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色彩的描摹,而“青”则加进了诗人热情赞美的情感因素。
3.①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绿”是活生生客观世界“搀杂”其他事情的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色彩,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仅仅是诗人从“万紫千红”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其中特别喜爱的一种色彩(点到“抽象”就算对);
②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其倾注并沉淀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不是处在“无名状态”,而是有了“觉解”(点到“主观感受”就算对);
③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青”这种色彩是诗人思想升华的结果,况且这种色彩不随自然界的转换而变换(点到“思想升华”就算对)
4.结构上的不同点:“青山绿水”是由两个偏正式合成词“青山”与“绿水”构成的成语;“山清水秀”是由两个主谓式短语“山清”与“水秀”构成的成语。
字形有别的原因:“青山绿水”的“青”跟“绿”对举,都是揭示色彩的;而“山青水秀”的“清”跟“秀”对举,都是描写性质状态的。
“青山”是常用词,意为“青色的山”,但不能说成“山青”。
“山”在前,后面则需陈述“山怎么样”,须用形容词来形容它,故必须写成“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