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基本概念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
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
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1、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
2、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
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
”《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
3、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
4、骆宾基《父女俩》:“香姐儿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
5、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
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
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
“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作铺垫是为下文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
而埋伏笔不同。
它是可以控制文章的结局的,没有了它,想达到的效果和结局将会差之甚远,甚至大相径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埋伏笔比作铺垫更重要一些。
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结构上的作用。
铺垫常用于结尾和中间,为下文…作铺垫.
伏笔常用于中间,为下文…埋下伏笔.一般可以互换.
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一般说前后有联系,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
埋下伏笔是说一件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的事件,而一件简单的事,可以简单诉说文章中心。
如果你还比较小,可以把二者想成一样的。
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层层推进,一层层深入,演进变化,层次分明,前因后果,顺理成章.
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
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
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
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
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
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
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
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
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
在分析记叙性作品中,经常会遇到伏笔和铺垫.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区别开伏笔与铺垫呢?我认为,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②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
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
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
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比如目前四川卫视正在热播的<天高地厚>有这样的两个情节:"在鲍真和梁双牙和好的时候,鲍真的好朋友容容却来到了鲍真和梁双牙交流谈心的屋子的外面,并且看见他们和好的场面有些不自然",是后面"容容和梁双牙好起来的伏笔.因为,如何没有这一暗示,后面容鹅绒和梁双牙的好就很突然,就显得出忽意料.同样,电视剧中,梁双牙在从城里买东西回来,路过他父亲开垦的地而进被作为开发区而荒芜着的土地的时候,梁双牙惊奇的在这里发现一棵谷苗,而捧回家在在花盆里"是后面"梁双牙想办法,找关系租种闲弃的荒地"的铺垫,正是这样,充分展示梁双牙酷爱土地的性格.没有他在那里看到谷苗高而爱惜的镜头,那后面的租种土地就有些基础不牢.
谈“铺垫”
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
一、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
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
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不经心,这些都暗示项链并非珍品。
假如缺少这些铺垫,结局就会显得突兀和不可理解。
二、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
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
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
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
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
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
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
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
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
这种铺垫不仅刻画
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在叙事作品中,往往通过动作细节和情态细节来展现故事情节,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这种铺垫,可以透视人物隐微心理变化,能层层深入地递进情节内涵。
鲁迅先生评价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时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见《中国小说史略》)这里的“婉”,就包含着衬垫的意思。
如范进中举发疯的典型意义,就是在人物病态的细节衬垫中,细剥开来的。
范进读榜前,还在插标卖鸡,以谋米为炊。
当邻居找他报喜时,范进固执不信,他苦苦哀告邻居莫以虐为乐。
这婉转的心态细节,含蓄地衬托了一颗饱受创伤的灵魂的屈辱和痛苦,以及他在几十年科场蹭蹬中造成的自卑感,细微末节的衬垫披露了人生悲剧的端倪。
接着写他读榜时神色骤变,“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当即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从这突然迸出的一系列神态、动作变化中,我们隐约感受到这根脆弱的心弦由震动而崩裂的余音。
假如小说舍去人物固执不信,看榜呆痴等病态心理的衬垫描写,范进闻喜中疯的典型情节就显得唐突、离奇,其讽刺意义也显得平直、肤浅。
总之,在设置叙事作品的情节中,不但要安排好故事发展的秩序,而且要做好铺垫,使之很好的发挥其艺术作用。
层层铺垫法,亦称巧铺妙垫法。
它是指作文时,为情节的展开,为高潮的到来,酝酿气氛,作好准备,铺平道路的写作方法。
使用层层铺垫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立意,发掘文章的主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如,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从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面的变化过程共设有四层铺垫。
第一层铺垫:大年三十夜母子三人到北海亭面馆的二号桌合吃一碗阳春面。
除此之外,再无别的交代。
这便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悬念:为何三人只买一碗?母亲的丈夫、儿子的父亲怎么没来?为什么在“最后一位顾客出了门,店主要关门打烊的时候”才来到面馆?这些都激发了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第二层铺垫:“一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又是大年夜了”,母子三人又来到北海亭面馆的二号桌合吃一碗阳春面。
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母子三人第二年又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地点合吃同样一碗阳春面?”这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更强的悬念。
第三层铺垫:“随着北海亭面馆的生意兴隆,又迎来了第三年的大年夜晚上”,十点半时,母子三人又来到这里,不过这次买了两碗阳春面。
从数量上看,已发生了变化,而且,将前面两次的悬念也解开了。
第四层铺垫:这之后一直过了十年,母子三人都未在北海亭面馆露面。
这不仅使所有到北海亭面馆的客人不得其解,更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悬念。
这是一种蓄势,是更进一层的铺垫。
由于有以上的层层铺垫,因此,当母子三人重新出现在面馆时,情节达到了高潮,店里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读者心灵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效果,是层层铺垫带来的。
运用层层铺垫法,首先,要注意层与层之间必须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如量变引起质变、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等都可以作为联系、铺垫的依据。
其次,要合乎情理,铺在情理之中。
第三,要落墨出奇,铺在意料之外。
优秀例文
向往
当我还佩戴着红领巾时,就梦想着长大要当个科学家,研究出种
种新玩艺。
当我还佩着共青团徽时,唯一的希望就是早日结束那不可思议的“史无前例”。
今天,我啥也没佩戴了,也不再谈起理想,仿佛丧失了志气。
其实,正是在今天,我才真正地思索着:应该怎样去向往,向往什么东西?
我想起了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件真事。
一个衣不蔽体的汉子,直起腰,对一起为地主耕作的同伴说:“以后有出息了,谁也别忘记了大伙。
”有的同伴嘲笑他,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过了不久,在大泽乡的泥泞中,九百名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而他们的革命领袖,就是那位昔日替人耕田的农民陈胜。
他向往的是“奋臂为天下创始”,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
在历史的长途上,他留下不灭的丰碑。
人民不会忘记他,因为他为民请命。
他是中国的脊梁。
大凡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如屈原、岳飞、文天祥……,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们的。
但是,更为人民所念念不忘的,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眼前浮现出解放前夕的一幕情景:那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歌乐山下,一批即将就义的革命志士,却在议论着,明天选学哪门知识,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规划着,要在这魔峡鬼谷中建个大水库,发出电来,照亮祖国的边远山区……他们如此热烈地向往着美好的明天,尽管明天不属于自己。
今天,先烈们的向往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们正编写着中华民族的新历史,奋斗有了新的目标,生活有了新的涵义,而新的一代又向往着什么东西呢?
我很自然地联想起一位老相识。
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科室干部。
他在工作中,深感祖国的落后,自己的无知,从而走上了学习的道路。
单位的领导阻挠他参加高考,他就自学;自学受到干涉,他毅然辞职,同时学习三个专业的课程。
我以为他疯了,跑去看他。
只见他犹如一名四面迎敌的斗士,苦攻各门课;学习之余,他还坚持锻炼身体,冬跑夏泳;他仅靠工作时的积蓄和译文的稿费来维持学习生活,为此,先后失去了两个很要
好的女朋友。
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问他究竟图个啥,他深深地答道:“我图的是国家能用得上我,我能用上我学到的知识;图的是死后能对时代、对人民、对自己说声‘问心无愧’。
”我的心颤动了,因为我从他平静的眼睛深处,看见了两簇奇异的火焰:那不是物质燃烧发出来的热火,也不是某种化学元素特有的冷光,那是对“四化”真挚的向往而迸射着的光芒。
说实话,我并不赞成他的辞职、他的“贪学”,但我在他面前不得不肃然起敬。
每当我在晚上七点前、九点后,看到大街上猛然出现许多带书赶路的夜校青年,我就感到,我的朋友并不孤立,他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份子。
中华民族的新一代,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正在向往着、奋斗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他们犹如满天繁星,照耀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每当我望着匆匆赶路上夜校的青年的身影,我想得很多,想得很远;我想起了几千年前的陈胜,想起了几十年前的歌乐山下的英雄们……啊,我觉得匆匆而去的身影刹时高大起来,他们不是祖国新的脊梁吗?我们应该告慰歌乐山下的英雄们:你们所向往的,将由他们去实现……
(佚名)
例文评析
本文运用层层铺垫法,表现了在新的时代里我们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我们前人的“向往”而奋斗的主题。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文章作了以下几层铺垫:第一层,二千一百年前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感叹的陈胜“向往”“奋臂为天下创始”,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第二层,歌乐山下的革命先烈们“向往”规划、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第三层,为了自学“毅然辞职,同时学习三个专业的课程”的老相识等新一代“向往”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文章这样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依历史时代的顺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进步人们的“向往”连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使文章显得较有思想深度,内容也较丰富。
(方兴)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