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杀菌剂防治梨叶锈病田间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种杀菌剂防治梨叶锈病田间试验
许业帆;赵杰;张圣杰;杨志杰
【摘要】为有效防治梨叶锈病,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8d,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的防效均不明显;第2次施药后8d,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具有显著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其中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对梨叶锈病的防效较高,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51.99%和52.47%;第2次施药后18 d,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对梨叶锈病的锈孢子器病斑防效最高,为70.34%.
【期刊名称】《上海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2页(P121-122)
【关键词】杀菌剂;梨叶锈病;防效
【作者】许业帆;赵杰;张圣杰;杨志杰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老港站 201302;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航头站 201316
【正文语种】中文
梨叶锈病是梨树春季主要病害,不仅为害梨树叶片,造成叶片畸形、坏死、早落,影响光合作用,还会为害果实,导致幼果生长停滞并落果。

为有效防治梨叶锈病,
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期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

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上海零珊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试验田总面积约1 500 m2。

供试梨树为6年生,品种为“翠冠”,露地栽培,行株距4 m×3 m,常规管理。

试验防治对
象为梨叶锈病。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江苏辉丰农化
股份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陶氏益农农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50%多
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不施药空白对照(CK)。

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1株梨树,处理间设保护行。

整个试验过程施药2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7年4月21日(谢花后2 d,谢花80%),第2次施药时间为4月27日。

根据天气情况于早上9点前施药,使
用背负式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和植株主干、主枝均匀喷雾。

试验期间不进行针对其它病害的化学防治。

1.3 药效调查
1.3.1 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8 d、第2次施药后8 d调查病叶数,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及相应的防效,第2次施药后18 d调查形成锈孢子器的病斑数,计算锈孢子器病斑率及相应的防效。

1.3.2 调查方法
于每株梨树固定6条当年生新枝。

每次调查固定枝条上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病
斑多少分级记录。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1~2个病斑;2级,3~4个病斑;3级,5~6个病斑;4级,7个以上病斑。

1.3.3 药效计算方法
表1 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病叶调查结果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下
同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8 d 第2次施药后8 d 第2次施药后18 d处理病叶数病叶数调查叶数/叶57 63 52 48 50 56 60病叶数平均病叶率(%)37.26 58.76 41.69
29.17 36.56 35.17 49.58平均病指(%)13.75 23.81 18.68 11.58 16.16 13.68
30.27 4级2级6 10 1级15 22 10 8 10 13 9 3级3级4级3级4级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
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空白对照(CK)2级6 13 2级4 12 86757 2321325 1321119 1级16 22 13 891 2 14 75657 3532436 2221311 2平均病叶率(%)43.05 68.28 44.61 31.90 36.96 35.75 63.06平均病指(%)16.73 29.18 18.81 13.20 18.48 14.03 37.74 1级17 23 16 9 10 12 20 55641 0 2342226 1211111 1平均病叶率(%)41.59 64.23 45.69 34.28 32.95 31.96 77.29平均病指(%)14.46 25.48 17.74 13.84 13.51 12.25 41.24病斑总数94 78 87 65 86 45 130形成锈孢子器的病斑数27 30 81 27 78 16 128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4)]×100;病叶率(%)=(发病叶片数/调查叶片数)×100;锈孢子器病斑率(%)=(形成锈孢子器的
病斑数/病斑总数)×100;病指或病叶率增长率=[(施药后病指或病叶率-施药前
病指或病叶率)/施药前病指或病叶率]×100;病指(病叶率)防效(%)=[1-(CK0×PT1)/(CK1×PT0)]×100,其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病叶率),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病叶率),PT0为药剂处理区
施药前病情指数(病叶率),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病叶率);锈
孢子器病斑防效(%)=[(空白对照区锈孢子器病斑率-药剂处理区锈孢子器病斑率)/空白对照区锈孢子器病斑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从病叶率和病指防效来看,第1次施药后8 d,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的防效均不明显,病叶率增长率和病指增长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第2次施药后8 d,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均表现出一定防效,其中以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对梨叶锈病的防效较高,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51.99%和52.47%。

见表1、2。

从锈孢子器病斑防效来看,第2次施药后18 d,对锈孢子器的防效以4种三唑类杀菌剂较好,其中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的防效最高,为70.34%;其次为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和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65.24%、60.81%和59.13%;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锈孢子器的防效不明显,见表2。

表2 6种杀菌剂对梨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单位:%)第1次药后8 d第2次药后
8 d 第2次药后18 d处理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空白对照(CK)病叶率增长率26.36±37.30a 16.57±35.41a 4.53±9.99a
17.61±24.92a 7.79±17.06a 7.19±25.86a 28.73±18.79a病指增长率
28.48±29.06a 21.52±32.49a-3.38±14.35a 23.89±23.65a 33.31±44.58a
6.08±19.56a 29.03±26.13a病叶率防效1.84 9.45 18.80 8.64 16.27 16.73-病指防效0.42 5.82 25.12 3.99-3.32 1
7.79-病叶率增长率30.75±11.99b
9.22±16.47bc 14.65±28.77bc 15.34±26.65bc 13.48±17.90bc-8.66±16.01c 90.24±15.76a病指增长率22.84±14.39bc 7.51±21.99bc-4.21±14.70bc
15.74±11.03bc 17.26±27.58bc-11.99±13.83c 85.17±24.18a病叶率防效
31.27 42.59 39.73 39.37 40.35 51.99病指防效33.66 41.94 48.27 37.50 36.67 52.47锈孢子器病斑率28.75±0.66b 37.99±4.76b 93.06±2.83a 39.62±17.67b 91.22±2.55a 33.69±21.11b 96.93±4.38a锈孢子器病斑防效70.34 60.81 3.99 59.13 5.89 65.24-
2.2 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现试验药剂对梨树生长有显著影响,表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梨树生长相对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从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锈孢子器病斑数3个指标综合评价6种杀
菌剂对梨叶锈病的防效,除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外,其余4种含有三唑类成分的杀菌剂对3个指标都有显著防效。

因此,防治梨叶锈病应在梨树谢花80%时,及时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开展防治,但
应注意用药环境和使用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由于梨叶锈病主要在谢花80%时侵染,侵染时间短,且没有再侵染,因此在叶片
已经产生病斑的情况下,采用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难以评价药剂的药效,本文特增加了锈孢子器病斑数作为评价指标,以便较全面地评价各药剂药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