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设备走进教室后的管理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设备走进教室后的管理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原有的多媒体专用教室已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已使多媒体设备走进了教室,让传统的教室功能在一块黑板、一部电视、一个有线广播的基础上,增添了投影机、电动升降幕、实物展示台、电脑、DVD、电源插座和
网络接口等设备,这些设备经过系统整合可选择使用,从而使教室功能得到了提升。

多媒体进入教室后,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改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得到充分施展,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品质。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不规范操作造成的设备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设备损坏的现象比专用教室严重,设备的使用寿命在缩短。

造成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原有的多媒体专用教室有专业管理人员维护,教师在使用期间遇到问题时有人帮助解决,设备坏了有人及时修理,而当多媒体进入教室后,无论是设备使用人员的技术素质、设备所在的环境,还是维护措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设备的使用效能大打折扣,经常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演示课件,进入教室后由于设备原因无法演示的尴尬情境。

笔者所在学校有近70个教学班,时常遇到课堂求救的现象,
但管理人员只有一个,如果遇到两个以上的班级同时出现问
题,有的教师就不得不因为设备问题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因为往往一个班的问题解决完,一堂课的时间已过半。

面对上述问题,各学校虽均有不同的办法和措施,但都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管理方案,其根源仍是领导层的认识程度。

笔者从多篇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文章中获悉了一个与笔者同感的话题“边缘化”。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中是“边缘学科”,其部门是边缘部门,而信息技术装备的投入、使用、管理问题则更是边缘中的边缘了。

在相关期刊中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更是少见。

仍然是“边缘化”的缘故,投资巨大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往往虎头蛇尾,重投入、轻管理与应用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是普遍存在的。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制度与要求。

随着设备进入教室,相应的制度也应进入教室。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应纳入学生管理守则,要使全体学生懂得爱护教室的设施应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纳入班主任管理工作之中,使其成为班级考核的一部分。

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即电教课代表,使管理落实到人。

制度还应包括操作规程和报修等方面的内容。

制度一经建立,各教学班、管理人员都要严格执行,班主任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定员与放权。

即专业管理人员编制或兼职管理人员的设定,这是随多媒体走进教室而诞生的新岗位。

此岗位人员
是电教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知教室各种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技术性能,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掌握设备原理和一般电工原理,能够排除因使用不当而产生的一般故障,具备一定的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学校应根据有关政策和该岗位人员的作用确定其技术职称系列的归属,以确保该岗位人员工作的长期稳定和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

该岗位人员要定期组织各班电教课代表以及任课教师进行设备知
识讲座和使用技术培训,不定期地与课代表沟通使用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各班课代表能够在使用中学、在实践中学。

该岗位人员还要与有关维修公司建立直接联系,遇到设备损坏的情况及时修理。

对该岗位应赋予服务和管理双重属性,其岗位人员对所管理的工作事务有独立处置的权利,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避免推卸责任。

对班级、学生不遵守制度的现象有反映权,有关领导要重视反映的情况并及时纠正,以避免重大事故和设备损坏现象的发生。

班级管理与专业管理。

班级管理包括班主任的管理和课代表的管理。

班主任的管理以爱护公物教育为主,要使学生懂得教室的所有设备与学习密切相关,教育学生爱护教学设备,合理、科学地使用教学设备,不随意开关或搬动设备。

课代表是班级电教设备的专职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需经过培训,专门负责本班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并在课前协助教师
安装、开启所选择使用的设备,课后恢复、关闭设备,遇到问题与专业教师及时联系解决。

实践证明,电教课代表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课代表接受专业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在班主任的支持与帮助下管理班级的电教设施,实现班级与专业人员管理的有效统一。

培训与学习。

这是使教师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正常发挥信息技术效果的重要步骤。

培训包括对教师的培训、对电教课代表的培训以及对全体学生的培训。

国家层面,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这项工作的实施,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然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属于更浅一层的技术,各学校的装备又不尽相同,因而只能因地制宜地组织校本培训。

以往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由于设备使用原理简单易懂,容易被轻视,甚至忽视,被认为可学可不学。

2.由于设备使用原理简单易懂,所以培训时间短,易遗忘。

3.操作使用属于技能学习,教师的应用能力无法短时间内提高,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

解决教师培训不足的办法就是对电教课代表的培训。

前面已经提及课代表在班级中的职责和作用,这里进一步强调的是,课代表(学生)应是班级选举、班主任指定、本人自愿而产生的,他的工作主动性、责任感、求知欲都应非常强烈。

经过培训后,他们
每人都掌握着本班的一套设备及时操作、及时理解,所以掌握很快。

对全体学生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学习一些多媒体设备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已经学到了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等知识,但对教室所用的设备及其显示原理、使用方法、连接方式等这些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却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

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并不深奥,所占课时也不多,更无需组织专门讲座,只需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使用到有关设备时捎带讲述,天长日久深入人心。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消除了不必要的神秘感,也可以改善设备的使用环境,大大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维护与财务预算。

多媒体走进教室后管理虽发生了转变,但并不意味着把所有事情都推给班级,而是把使用权交给班级,对教师设备专业的管理大部分转向服务,例如定期的维护保养、零星的维修。

此外,对电源和网络也要进行统一管理。

教室的网络是校园局域网的一部分,何时开通、何时关闭应由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做到既方便教师教学,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又不使其沦为网吧,浪费学校资源。

电源的统一管理也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媒体设备的增加,使教室的用电量加大。

管好电不仅对设备安全,对人身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设备安装之初,就要对电源进行重新设计,使其能够统一开关控制。

学校根据教学作息时间规定电源开关时间,这样就避免了放学后个别学生逗留教
室使用设备或电源的不安全因素。

设备损坏和老化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的损坏率也在提高。

除及时维修外,定期的检查、检修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假期对所有的设备进行除尘、擦拭,对线路和插件进行检测和更换,都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设备完好率、保障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此各学校都应制定出相应的维修保养制度,以确保设备运转正常。

财政预算是确保设备运转的另一因素。

学校花费巨额资金使多媒体进入教室,但要使其运转正常,除制度保障、人员保障之外,资金保障更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每年要根据投入资金的总额,按一定比例做出一部分保养与维修基金,专款专用,并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维修基金也应随之增加。

这笔专项资金的确立是使多媒体正常发挥作用的保障,忽视了这笔资金的追加,将可能导致前期资金投入的浪费。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适应的,因而教育手段的进步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进入教室是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资源面向一线的必然结果。

它的管理是整个教育管理的一个局部关键工作,要随教育手段的发展、改变、进步而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