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秋词》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淮浊汴。
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
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
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前言】
《清平乐·秋词》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全篇俱为想象之辞。
上片写行程,借淮河、汴水、长江、梁苑等地理名称以及黄叶、秋霜等秋季景物,说明行者的去向,路途的遥远,到达的时间。
下片写游历。
词人想象陈述若到南都后,定当携壶游原,飞觞酹酒,祭奠凭吊先贤。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
唐教坊曲。
一名《醉东风》、《忆萝月》。
双调小令,平仄韵转换格。
②秋词:傅本词题作“送述古赴南都”可从。
南都:今河南商丘市。
《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建应天府为南京。
”
③清淮浊汴:参见前《如梦令-题淮山楼》词注④。
④江西:古时泛称长江以南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以北为江西或江右。
⑤红旆:红旗。
此指太守的仪仗。
⑥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
参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⑦携壶:带着酒壶。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这里有游赏的意思。
⑧停骖:停住车马。
骖,一车驾三马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踟蹰:徘徊。
⑨双庙: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
事见《新唐书·忠义传》。
⑩漆园傲吏:指庄周。
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
事见《史记·老
庄申韩列传》。
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
【翻译】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
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
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
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赏析】
该词中词人思念好友,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写下的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词人对朋友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断,显示了词人对陈述古真挚的友情和对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纵贯着空间地点、节序风物,写来别有情致。
起笔“清淮浊汴。
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
因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
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节序风物:“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
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见《苏轼年谱》卷十三),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
“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
二句估计友人到达的时间,与对行程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替对方设想,表达了词人的深情眷注。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老友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
自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稹)》诗云:“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便是词人忆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个例子,可与本词上片合看。
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
换头两句写游赏,说你在秋天何处的原野上游赏,停住车马,探访古迹,还在那儿徘徊不去。
最后两句写凭吊古代贤人,说你到双庙去凭吊正气凛然的英雄张巡、许远,或许会发现他们遗留的风范还在人间,而那位傲视王侯的漆园吏想必无影无踪了。
词人这样着笔,大概有
三层意思:一是显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二是间接地表现了友人的“文采风流”;三是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相知,也可以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友谊的默契。
篇2: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
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
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
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
问的天真而诚恳。
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
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下片承接上片再做推宕,“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天的行踪谁能知道呢?看来只好去问当初和春同来的黄鹂了。
也许它会透露一点春的行藏,黄鹂虽然知道人的意思,用那婉转清脆的歌喉告诉人们春的行踪。
但是人们却听不懂它的话语。
待到那黄鹂飞过蔷薇了,才茫然有所思,哦,蔷薇花开了,夏天快来了。
这片用笔若虚若实,委婉曲折。
每一转折处,更加深一层惜春之情。
到最后一句煞尾还是不肯道破夏已近,春已不可寻,言已尽而意未完。
使得此词韵味幽长。
堪称神来之笔。
吴熊和先生谓之可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
”相比美。
综观山谷词集,这种写作方法在山谷词中是比较少见的。
所以研究黄山谷的人,不的不注意这一点。
虽然只一首短短的小词,却看能出黄山谷除了严肃,倔强和旷达的一面外,还有可爱,细腻,活泼的另一面。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悼惜。
上阕写惜春。
“春归”二句,写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获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归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若有”二句,写词人的奇想。
它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此时词人已进入到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阕写寻春。
“春无”两句,写寻找春的踪迹。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
希望黄莺能告知春天的信息,此时词人又再度陷入幻觉的艺术境界中去了。
“百啭”两句,写黄莺不住地啼叫。
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到,春天是一去不复返了。
薛砺若《宋词通论》评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评论:这是首惜春词。
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
飘然一结,淡雅饶味。
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这首小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
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
词人从惜春到觅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言尽而意不尽,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
篇3: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再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评点】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为词人南渡后的词作。
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痴迷赏梅、中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
上片回忆往昔词人两个生活阶段的赏梅生活。
首两句写少女时期赏梅的情景
和兴致: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表现了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欢乐和闲适。
“挼尽”二句写词人婚后的赏梅情景,心绪转为悲伤: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二人志同道合,生活美满幸福。
但却常有短暂离别让她识尽离愁别苦。
婚后六七年的时间中,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然后就开始了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
人生的意外和坎坷,让她屡处忧患,尝尽人间的辛酸和哀愁,自然也没有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
下片写“今年”赏梅的情景,此处的“今年”是指词人的晚年。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
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漂泊江南,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萧萧两鬓生华”,哪里还有赏梅的兴致?独自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经过一夜的风霜,梅花明天就会凋零了,即使想看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二句,并不是单单写梅花,还寄托了词人深深的忧国之情。
“风势”二字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的风,又有政治“风势”的意思,即国势,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怀。
“梅花”喻美好的`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遭难,已经岌岌可危了。
词人将身世之苦与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升华了全词的境界。
整首词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词人用对比的手法、洗练的文字,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的漂零凄苦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赏析:
上片忆昔。
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
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
于是插梅而醉。
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
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
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
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
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
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
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
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篇4:秋词全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秋词全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秋在文人的眼里是那么的悲凉的,而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却别具一格。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
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篇5:秋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其一唐朝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秋词二首·其一》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其一》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
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公元8(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篇6:刘禹锡《秋词》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
嗾:使,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
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篇7: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寥色嗾人狂。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