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中物理试卷分类汇编物理声现象(及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初中物理试卷分类汇编物理声现象(及答案)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解析】【解答】A. 敲击水瓶,水瓶会振动,所以会发出声音,不符合题意;
B. 响铃的闹钟在振动,所以能够产生声音,不符合题意;
C. 收音机没有打开,没有电流喇叭不振动,就没有声音,符合题意;
D. 吹着哨子是哨子内的空气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条件可以知道:要想产生声音,发声体必须是振动的,如果物体没有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B、体温计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力向下甩,里面的水银随着体温计一起向下运动,当体温计停下时,水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回到玻璃泡内了,故B正确;
C、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同一音叉时,力大时音叉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大,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起跳后在空中运动时,做曲线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2)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和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改变;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声波
B. 声音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m/s
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电磁波,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B错误;
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导航利用的是电磁波;(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超声波是一种频率超出人类听觉范围上限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的传播要依靠弹性介质,其传播时,使弹性介质中的粒子振荡,并通过介质按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传递能量,这种波可分为纵向波和横向波,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B.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 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所以人听不到
D.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频率太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故AC正确;
B、超声波可传递能量,故B正确;
D、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可传递能量.
5.关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法正确的是()
A. “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 “不敢高声语”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C. “恐惊天上人”表明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D. 说话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人说话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人耳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声源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 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D. 用声呐给鱼群定位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城市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错误;
C、人耳正常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因为次声波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所以人耳听不到.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用声呐给鱼群定位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2)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3)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4)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超声波可以还可以测距或者定位等,声音还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7.小徐在教室里能分辨出教室外老师的说话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以上三项都是【答案】C
【解析】【解答】解:在教室里能分辨出教室外老师的说话声,主要是依据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B.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决定了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
C. 蜡烛放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等大、倒立的虚像
D. 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利用探头接收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答案】 D
【解析】【解答】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像到物的距离、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B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成像时,u=2f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
D.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可以探测地下油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A. 语言、声音和图象是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
B. 在真空罩内只能听到很微弱的手机声是因为真空罩能屏蔽电磁波
C.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电磁场
D. 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决本题需掌握电磁波的特点及光纤通讯、卫星通讯方面的知识。
语言、声音和图象是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交流形式,A不符合题意;
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罩内只能听到很微弱的手机声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符合题意;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电磁场,C不符合题意;
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语言、声音和图象是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交流形式;
(2)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电磁场;
(4)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9.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复读机发出声音的()
A. 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 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 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D. 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答案】D
【解析】【解答】音量不变,即声音的响度不变;
复读机在正常播放与快速播放时的区别时,相同的声音快放时,速度变快,即声音振动的频率会加快,所以音调会升高。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复读机在正常播放与快速播放时的区别时,声音振动的频率会加快,所以音调会升高,音量不变,响度不变.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C. 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 利用“B超”进行体检,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 A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A符合题意;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B不符合题意;
C. 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污染,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
C不符合题意;
D. 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取决于振幅大小和距发声体的距离;理解各知识点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利用B超检查身体,应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音,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同一位置,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答案】 D
【解析】【解答】A、利用B超检查身体,应用了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强,能传递信息,A 不符合题意;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音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同一位置,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强且能传递信息;B、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控制噪声的声源、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接受处减弱噪声;C、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D、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2.对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能听到掌声
B. 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
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米/秒
D. 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答案】 D
【解析】【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解答】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不能听到掌声,故A错误;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由于次声波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B错误;
C、在同种介质中,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超声波相同,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能更早发现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故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 “声纳”探测敌方潜艇
B. 编幅在黑夜中飞行
C. 挂在胸前的哨子
D. 手臂振动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答】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发出声波,故是声源;不选A;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发出超声波,是声源;
不选B;C、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选C;D、手臂振动发声,是声源;不选D.故选C.
14.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5.汽车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航仪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导航
B. 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 发动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水箱中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答案】 B
【解析】【解答】A.导航仪是利用电磁波进行定位导航,A不符合题意;
B.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急刹车时,人体由于惯性向前运动,撞击车体而对人造成伤害,B 符合题意;
C.发动机工作时,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不符合题意;
D.水箱中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有较大的比热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汽车导航利用了电磁波,安全带防止惯性带来危害,发动机工作时,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16.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 在校园内植树可以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 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答案】C
【解析】【解答】A、若物体振动发出超声波或次声波人们就听不到,A不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大,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B不符合题意;
C、在校园内植树可以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C符合题意;
D、超声波的频率很高,超出了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耳听声是有限的,在20Hz-20000Hz的声音才能听到,“震耳欲聋”是指响度大,树木可以减弱噪声,超声波频率很高.
17.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答案为:A
【分析】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应用了转换法.
1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说悄悄话时,声带是不振动的
B. 超声波能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 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悄悄话时,声带也在振动,故A错误;
B、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正确;
C、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是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4)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19.“天宫一号”中的宇航员在太空和家人通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宇航员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
B. 宇航员的声音大约以340m/s的速度传回地球
C. 家人能根据音色辨别出宇航员的声音
D. 家人听到宇航员的声音很大是因为他的音调很高
【答案】C
【解析】【解答】A、宇航员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回地球,A不符合题意;
B、无线电波的速度是光速,3×108m/s,B不符合题意;
C、家人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宇航员的声音,C符合题意;
D、家人听到的声音大是因为响度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声音的三要素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可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太空的声音是通过无线电传到地球的.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 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C. 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数字信号的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A 错误;
B、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与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移动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包括手机上网,故C正确;
D、此句中的“高声语”意思是大声说话,应是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和介质种类、介质温度都有关系,和声音的种类无关;(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4)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移动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的.
21.看电视时,调节音量的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答案】A
【解析】【解答】调节音量可以控制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声音的响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响度用来描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音色反映声音的特色.
22.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 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3.调节手机的音量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频率
B. 响度
C. 音调
D. 音色
【答案】 B
【解析】【解答】调节手机的音量是改变响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响度反应声音的大小,又指音量。
24.下面设备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 分贝仪
B. 隔音走廊
C. 摩托车消声器
D. 防噪声耳罩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分贝仪只能起到监测声音响度大小的作用,不会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故符合题意;
B、隔音走廊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25.声乐中的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答案】 B
【解析】【解答】声乐中的高音和低音,这里的“高”“低”指声音的音调不同,是物体振动快慢不同所致。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26.李老师希望同学回答问题的声音“大”一点. “大”是指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声速
【答案】 A
【解析】【解答】李老师希望同学回答问题的声音“大”一点 . 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声音的大与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强弱,由振幅决定及距离声源的距离决定 .
故答案为:A .
【分析】声音的大小是指响度的大小 .
27.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来自安徽的两位菜农带来了他们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冬瓜的中心被挖空,土豆被做成陶笛状,胡萝卜被串成一排做成排箫…不同的瓜果吹出了不同的声音,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表演。
兄弟二人用冬瓜、土豆等做成的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相同的()
A. 音色音调
B. 音调响度
C. 音色响度
D. 音色音调响度【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8.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 声纳系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
B. 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C. 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
D. 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A、因为声呐系统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故A正确;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遥控的,故B正确;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故C错误;
D、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此可辨别真伪,利用此原理制成了验钞器,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声纳的制作原理是回声定位;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本题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都属于基本内容,是识记性的东西,比较简单,解答不难.
29.青春期后,男生的声音变得“低沉”了,这里的“低”主要指的是()
A. 音调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色
【答案】 A
【解析】【解答】音调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青春期后,男生的声音变得“低沉”了,是因为说话时声带振动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