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竹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越竹林教案
第一篇:穿越竹林教案
第二单元影视金曲
第三课时《穿越竹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知道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2、通过对本节课所接触的音乐进行了解与感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二、难点与重点
1、重点:通过聆听、分析等,了解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与影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谈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
——视频播放《卧虎藏龙》背景音乐。

看过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觉得影片最引人入胜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人物对白,而最感人的则是其中的音乐。

影片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

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奖中,电影《卧虎藏龙》获得10项提名。

最终拿到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乐大奖。

今天,就让我们以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两首音乐为例,来了解和感受场景音乐的魅力。

二)场景音乐赏析之一——《夜斗》
1、——播放《夜斗》思考:1)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2)请描述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与影片故事情节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影片中最叫座之处大概要数俞秀莲和玉娇龙夜斗这一场,青冥剑
是影片的重要符号之一,它贯穿全片,是挑起矛盾、制造冲突的重要道具,片中的首场打戏便是因它而起。

传统的中国鼓点一声紧似一声。

两人在鼓声中凌空打斗,绝地奔走,鼓声所传达的意境竟是一个“打”字所不能达到的。

1)打击乐——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打斗场面的气氛。

2)随着激烈的打斗场面,鼓声的速度、力度不断加以发展变化,充分烘托出紧张刺激的武打气氛,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力量感。

那么,什么是场景音乐呢?(课件出示: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场景音乐是指影视进行过程中使用的音乐。

)(除去片头和片尾音乐外)场景音乐是对某个具体故事情节或人物感情发展变化进行的铺垫、烘托和渲染,具有营造戏剧性高潮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其作用:
1、描绘作用。

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
2、推动剧情发展作用。

在这部电影中,于秀莲和玉娇龙的打戏在玉娇龙抢的青冥剑后,在于秀莲家两人第二次大打出手。

随着激烈的打斗场面,鼓声的速度、力度不断加以发展变化,充分烘托出紧张刺激的武打气氛,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力量感。

让我们来欣赏。

3)——播放视频
(二)场景音乐赏析之二——《穿越竹林》
1、导语:有人这样来形容音乐和电影画面的关系——音乐与画面调情,调情两字虽用的不怎样雅致,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两者的亲密关系。

让我们来欣赏场景音乐之——《穿越竹林》。

2、让我们先来聆听箫的音色。

(音色古淡而神秘,轻灵的节奏配合激斗的场面渲染气氛。


3、播放《穿越竹林》音乐——思考: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回答后师小结:(箫的舒缓柔美、哀婉惆怅;人声的虚幻神秘、渺远空灵;大提琴的感叹、无奈。


4、聆听、视唱箫演奏的旋律,感受其舒缓柔美、哀婉惆怅的情绪特征。

5、聆听、视唱大提琴演奏的旋律,感受其情绪特征。

大提琴奏出的感叹、无奈的旋律,体现出人物情感与行为间的矛盾、犹豫。

6、复听《穿越竹林》音乐,在图谱上绘出人声吟唱的部分。

7、学生回答,师订正(要着重引导学生聆听这段场景音乐中,人声、箫、弦乐器多层次的音乐织体所产生的意境。


四、对比分析:两段不同风格形式的配乐在烘托气氛、增强故事表现力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夜斗》音乐使打斗的气氛更加激烈,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穿越竹林》音乐体现出两代人对爱情的态度及人性中欲望和自我戒律之间的矛盾冲突:玉娇龙骄纵任性;李慕白隐忍压抑。


五、欣赏电影片段《穿越竹林》:结合音乐欣赏影片,感受音乐和画面的配合。

(音乐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影片的情绪会带来变化)
六、回顾上节课内容,学生总结概括影视音乐的分类及作用。

七、小结:
电影音乐中的场景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场景音乐来烘托,因此可以说,影片的场景音乐为整部电影情节的设计、气氛的烘托、内容的彰显、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让我们在关注电影情节的同时,来关注电影音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聆听并欣赏了《穿越竹林》,知道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及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结合剧情和画面来进行二维立体的欣赏,以充分感受音、画关系,认识影视音乐的功能和地位。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感受这些经典影视音乐中,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审美修养得到丰富、加强和提高。

第二篇:《竹林》教案
(导入)(第一张)同学见过竹么?有同学见过竹林吗,见过竹子开花吗?竹子是开花的,只是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之后便是枯萎。

《山海经》曾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

盛放之后便是终结,多可惜啊,是我我就不开花了。

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是不开花的竹子,终其一生,庸庸碌碌,正是如此才更显出那些开花的竹子的可贵。

比如曹雪芹就是一棵开花的竹子,一生呕心沥血只开出《红楼梦》这一朵花。

正是这朵花成为中国文学
史上的瑰宝,还有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写就《飘》,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

这一朵花用尽了竹子贮蓄的所有养分和,可惜吗,不可惜。

能开出这样的一朵花哪怕之后便是枯萎也足够了。

竹子虚心直节,宁折不屈,不畏霜雪,像极了中国的文人,文人也因为它这些崇高的品质将它与梅松誉为“岁寒三友”,与兰菊梅并称“四君子”。

文人墨客中爱咏竹者极多,比如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四十年画竹”爱竹成痴天下闻名,留下不少与竹相关的诗词和画作,《竹石》便是其一。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hai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扬了岩竹宁折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人就要像竹子一样挺直脊梁不为五斗米折腰。

(作文素材:竹子开花
竹的气节)
(第二张)然而我最爱的诗人是王维,于是任性的把并不是咏竹的《竹里馆》加了进来给同学们做个积累。

虽不是咏竹却也是拿竹林作为背景,渲染作者寂寞的情怀。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①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老虎一声长啸。

②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月下长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第三张)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就是一位画家的大作《竹林深处人家》
(第四张)作者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第五张)老规矩检查早上预习的字词。

重点:屏名副其实匾箪山涧差不多策(自己查字典,语文是一件自己学才有乐趣的事情)
(第六张)词语编汇注意副的相近字课后自己了解
(第七张)内容讲述了什么,提示课文标题《竹林深处人家》所以文章主要讲述了竹林美景和竹林人家。

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就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首尾呼应升华主题强化作者情感。

那哪些部分写了竹林美景?第一节课我们主要讲竹林美景(1-3)。

大家齐读前三段。

第一段是写的竹林给你的感觉是一片什么样的竹林?远远望去(竹林全景)辽阔深沉。

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来衬托竹子之多。

全铺着竹,将“铺”字换成“长”怎么样?铺字写出了竹林延绵不绝无边无际极富表现力。

“竹的海洋”风吹过“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比喻)形容非常贴切,将竹林宽广,竹海深沉全都写了出来,那起伏的气势仿佛就近在眼前。

充满了画面感。

第二段沿着小路深入竹海(竹林近景)密密匝匝。

“仿佛是在海底隧道里走”(比喻)是指走在竹林中间的林荫小道,这样写出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点。

(比喻)像屏风一样,以为走到了尽头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了竹林小径曲折委婉,依旧是突出竹林的辽阔茂密。

一小片竹林是不能又一村的。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故事:南宋时期,陆游被免职回到故乡山阴,在故乡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

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山,终于找到一个绿柳成荫的山村,就作诗《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段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山坞。

(登高四顾)无边无际
除了竹子还是竹子,看不到延绵的山势和一点儿泥土,看不到缺口通到山背后,因为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竹林的无边无际。

为什么要写画家的对此束手无策?因为要侧面描写竹林的旺盛。

当地的朋友满意的笑了,因为他是护林员,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当然是好事情。

(第八张)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写出了竹海的哪些特点?从远望、近观、细顾三个角度描写竹林。

写出了竹林的茂密、丰收景象。

(第九张)这种手法叫做?移步换景。

介绍移步换景。

上节课我们讲到竹林美景,请问同学们还记得1.本文写竹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第十张)那么问题来了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写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用意何在?答: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而且也与文题中的“深处”二字切合。

(中间段落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竹林深处到底是怎样的人家。

齐读4-8自然段 4-7自然段的讲解。

4,面对辽阔的竹海,听不到别的声音,难道没有人家吗?从山坞看到山麓的竹林上袅袅炊烟(远看人家)。

仍旧抱有疑问,因为这么密的竹林看不到一点别的痕迹。

(竹林的密)不光是有人家,而且可热闹呢。

5为了看这个热闹的村庄,我们就开始走进村庄了。

进村的路用(排比句)钻入竹海,越山涧,过石桥,爬石路,比想象中要远的多。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啊?竹林深处人家的偏远清幽,让人更加急迫的想要了解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世外桃源要这么隐秘。

然后作者有写是怎么样的山村么?听禽鸣,山村近了。

我们终于是踏上了村庄的街道。

竹林人家的生活自然是和竹密不可分的,家家户户全晾着,晒着……
6于是我们走进村民的生活。

猜到了(住)没想到这样的彻底,家具器皿都是竹的。

住的是?用的是?穿的是?吃的是?喝的是?这就是山中村民的生活和谐又富有情调。

7离去前,听到女孩子的欢声笑语,拾竹箬的少女回来了。

8很长一段时间我回忆起这竹林深处,立刻就闻到竹子散发的清香,周围都是宁静柔和的青绿。

与开篇那辽阔深沉的竹林遥相辉映。

嫩青色墨绿色的竹海,竹叶在微风中摆动的沙沙的响声,空气中充满竹的清香,回忆起来周围都是一片宁静柔和的青绿。

这片竹海美不美?在这样美的竹海映衬下课文的后半部分写了竹乡人家,呈现了一片怎样的氛围?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第十一张)课文后半部分写了竹乡人家,呈现了一片怎样的氛围?是如何安排材料的?祥和,欢乐
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到竹乡之后,未见村民,先闻其声。

由家禽的鸣叫写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由村民用盐笋干、碧螺春招待我们,到拾竹箬的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第十二张)作者以在竹乡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描写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生活情趣。

表达了作者对竹乡风光的喜爱,勤劳朴实山村人民的赞扬。

对竹乡人家宁静、简朴、和谐生活的向往。

(中心思想的概括)
艺术手法的分析。

用移步换景,用五感,用比喻,排比,动词的运用是写景文生动。

善用修辞描绘形象,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平凡的竹林在作者的笔下如此的丰满有声有色,见过竹林的人很多,能写出竹林深处人家的却很少。

每次说到写景作文你们就唉声叹气,读不懂,写不出,总觉得自己没见过美景。

其实不然,美景一直都在,是麻木的心遮住了发现美的眼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景,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是景。

你身边的小小校园也是景。

世界这么大,并不一定非得出去看,没有发现美的眼睛,看了也是白看。

(板书)
第三篇:《穿越障碍》教案
《穿越障碍》教案
一、游戏名称:穿越障碍
二、授课班级:大班
三、游戏目标:
1.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及爆发力。

2.提升幼儿集体荣誉感。

四、游戏准备:
物质材料:独木桥、低桩网、软垫各两组。

五、游戏玩法:
(一)热身部分
常规热身,按照从头部往下的顺序进行关节活动。

穿插趣味性的热身活动,增加幼儿兴奋度。

(二)基本部分
1.讲解导入:
敌人在我边境1号高地设立前沿阵地,并对我边境地区进行袭扰,对我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上级命令我部坚决消灭1号高地来犯之敌。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1)教师进行讲解演示。

首先进行低姿匍匐爬过低桩网,跨越独木桥,在软垫上进行一次滚翻,最后将“手榴弹”扔向敌人阵地;
(2)让幼儿进行分段分组对逐个障碍物进行探索;
(3)将幼儿划分成2队进行团队竞技。

(三)结束部分
1.讲评:
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和小队进行表扬奖励。

2.放松身体:
两两组队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组织弓步走进行腿部肌肉拉伸。

六、注意事项
1.游戏前检查幼儿的着装是否合适;
2.游戏前观察幼儿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运动;
3.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伴随保护。

第四篇:《竹林的故事》教案
竹林的故事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废名和废名的作品。

2.分析本文的田园牧歌式的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废名,原名冯文柄;冲淡、质朴的笔调;注重抒情;小说“散文化”;意境美。

2.内容提示
《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

作品主要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

三姑娘内心纯洁无暇,自然优美,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

《竹林的故事》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优美的意境和童心未泯的人物,情、景、意的水乳交融,清清淡淡地弥漫着三分的禅意和平凡人物的美丽心境。

三、作者生平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

1901年11月9日生。

祖父原是蔑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

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

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小学教师。

废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教师;1922年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恢复开学时回校继续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

这样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废名毅
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故乡黄梅避难。

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逼近,举家迁至乡间。

1938年夏,县城沦陷。

1939年秋,至金家寨小学任教师,教国语和自然。

1940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教师,教英语。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1946年秋离故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

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

1967年9月,病逝于长春。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废名在北大求学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新诗、散文,还曾创作翻译外国的作品和评论,发表于《努力周报》、《语丝》、《骆驼草》等刊物。

其小说结集出版者有:《竹林的故事》(北京新潮社,1925),《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枣》(开明书店,1931),《桥》(开明书店,1932),《莫须有先生传》(开明书店,1932);《桥》之计划,本为上下两部,1932年出版者为上部,下部只写出数章,在《新月》、《学文》、《文学杂志》上发表,因抗日战争发生,没有写下去。

抗日战争时期,除写了几篇短文外,没有进行文学创作。

1947年《文学杂志》复刊,写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在这个刊物上连载,所写的都是战时在黄梅乡间避难和教书的事,共发表了十七章,全书未写完。

废名的新诗和散文,散见于报刊,作者自己没有集印过。

其理论著作,30年代有《谈新诗》十二章,为在北大教现代文艺之讲义;40年代续写《谈新诗》四章;50和60年代有《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鲁迅研究》、《杜甫研究》、《美学讲义》、《新民歌讲稿》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
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曾评价自己的写作表现手法“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他的文学创作在文体、叙事方式等方面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意识及个性化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重点作品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

如果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那么,此一时期作者更多的注重叙事,并在自传式的事件中渗透自己的理性思考,因而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五、创作背景
《竹林的故事》中充满淡淡的禅意。

因为废名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城,自隋唐以降,便成为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成熟。

县城附近,东山寺、五祖寺、东禅寺这些佛教对地仍香火不绝。

废名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浓厚的禅宗文化氛围之中并整整生活了17年,1917年他离开黄梅到武昌求学。

像所有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废名基于对新文化的向往与憧憬,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

在北大他结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胡适、周作人等人,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

1925出版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富有诗情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它似一枝悠扬的牧笛吹响在“五四”时期朝霞灿烂的晨空之下,清美而不落轻浮。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竹林的故事》文笔冲淡简练,常有中国古诗的意境,似诗似画,
也似古典的一支曲子,悠悠远远地弹来,涤荡在青山绿水白描渲染之间。

(如课上无时间,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并朗读。

)2.课文分析人物描写:废名的小说赞美少女的优雅美。

这本是历来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命题,但是晚清的狭邪小说和后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多以肉欲的眼光来观察少女的体态,这种美姿的描写常常勾通着邪念。

废名则以纯洁的、静观的、审美的态度来观察和描写的,他常常是化俗为诗,而不是化诗为俗。

《竹林的故事》以赞美的笔调来写三姑娘的体态和衣着:“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

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这里赞颂的不是粉泽锦衣,而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

作者觉得她淑静清纯,以任何世俗的态度处之都有犯罪之感。

连久违之后,看到三姑娘的身影,“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这仅是含蓄吗?这不也以象征的笔法写出三姑娘美如翠竹,而“我”的心地也洁如流水吗?人们在这里觉出一种纯洁的道德感。

三姑娘的性格分析:①质朴。

第2段“非常害羞而又爱笑”、倒数第12段“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

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

她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

②勤劳能干。

跟随父亲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母亲洗衣”;父亲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去卖菜,“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③俏皮、善良。

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

④孝顺。

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

⑤脱俗。

她一听到“我们”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