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
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36例颅内动脉瘤
患者入选研究,分别给予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以手术后探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
准确率、瘤体直径及检出瘤体数量。

结果: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
颅内动脉瘤准确率(97.22%)高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83.33%),P<0.05。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直径大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
0.05。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数量多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0.05。

结论: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
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三维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神经外科疾病,主要原因在于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
所致。

若颅内动脉瘤未发生破裂,患者不存在明显临床症状,一旦破裂,患者死
亡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2]。


于此,本研究主要对比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与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
动脉瘤效果,以期分析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36例颅内动脉
瘤患者。

纳入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手术后探查等综合检查确诊,均知晓本次研
究。

排除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

36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
45-61岁,平均(53.01±0.14)岁。

1.2 检查方法
36例患者分为给予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 MR
扫描仪,线圈应用头、颈联合线圈。

检查方法:取仰卧位,对患者头部给予固定,横断面扫描T1WI、T2WI,采样次数:3次。

设置扫描参数,TR:3.01ms,TE:
1.03ms,翻转角:25°,视野:228mm×160mm,矩阵141×256,冠状方位3D块:1个,层厚:1.0mm,层数:120层,采集次数:1次,采集时间:10s充。

对比
剂(钆喷酸葡胺,0.2mmol/kg,3mL/s)注射完毕后于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收
集信号。

三维重建采集图像,并传至工作站,技术应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
最大密度投影。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方法:CT平扫后,100mL、370mgI/ml优维显经肘静脉注射,速率2.5 mL/s,延迟10s,设置各项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层厚:1.0mm,螺距:0.75,视野:180-200mm,重建间隔0.7mm。

三维重建采集图像,
并传至工作站,技术应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

检查期间,由至少2名放射科
医生读片,对是否存在动脉瘤及位置、方向、大小、形态等信息了解。

脑动脉瘤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动脉瘤内有新血栓形成,T1、T2加权相呈高信号。

若动脉瘤内有陈旧性血栓,则T1、T2加权相呈中等信号。

脑动脉瘤三维CT
血管造影表现:病灶呈圆形,边缘清晰,均匀一致强化高密度影[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36例颅内
动脉瘤准确率及检出瘤体数、瘤体直径。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卡方(X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对比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97.22%)高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83.33%),P<0.05。

详见表1。

表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对比[例(%)]
检查方式n诊断准确率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3630(83.33)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
造影检查
3635(97.22)X2值 3.956
P值0.047
2.2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瘤体直径、检出瘤体数量对比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直径大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 <0.05。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数量多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0.05。

详见表2。

表2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瘤体直径、检出瘤体数量对比(x±s)
检查方式n瘤体直径
(mm)
检出瘤体数(个)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3
6
6.25±0.263
7.21±1.36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3
6
7.66±0.1940.32±1.32
t值26.2719.846
P值0.0000.000
3讨论
颅内动脉瘤若发生破裂,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体温升高、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运动性失语、视力障碍症状[4]。

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较为严重并发症。

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针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效能存在明显局限性,图像质量收对比剂注射剂量影响明显[5]。

若对比剂注射剂量不足或过大,无法准确显示体积较小或较大的颅内动脉瘤。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采用血管成像技术,形成图像属于纯动脉图像,可在多个方向显示出瘤体与瘤颈的关系,并可对动脉瘤大小、直径及载瘤动脉相关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手术方案选择[6]。

此检查方法有助于脑血管介入术中显示动脉瘤的角度,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获得动脉瘤图像后处理技术多种,各自存在优势与不足,可多种处理技术有效结合,保障获得图像质量。

本研究结果证实,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大祯,高振华,李永琦.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159-160.
[2]陈凯,高玲.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5):254-255.
[3]黄兴海.头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及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1(13):129-130.
[4]苏显球,余光权,谢华山,等.脑动脉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8,29(06):806-808.
[5]齐星亮,刘佳林,宋丹丹等.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
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14(05):52-55.
[6]崔喜民,宋忠海,喻骏,等.CTA与MRA诊断动脉瘤及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比较[J].武警医学,2019,27(12):1214-1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