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课件: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ntral lacteal
blood capiliaries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吸收面积大; 2)血管、淋巴管丰富; 3)营养物质已变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 4)停留时间长(3~8小时)。
• 吸收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动, 入胞
• 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 旁细胞途径
Carbohydrate (CHO) Absorption
Na+
K+
ATP
K+
K+
H+ OH- + CO2
Cl- H2OHCO3_Canahrbyodnraicse
餐后碱潮
HC_O3_ Cl
盐酸分泌的细胞机制
•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 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胶体果胶铋
• 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通常使 用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也可以用雷尼替丁、法 莫替丁之类的药物。
产生:壁细胞
两种形式:游离酸
结合酸-蛋白 总酸度
作用: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杀死细菌 促胰液素的分泌 促 Ca2+、Fe2+吸收
10月3日,巴里·马歇尔(右)与罗宾·沃伦得知自己 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举杯互相庆
贺。
腺腔
壁细胞

奥美拉唑
质子泵 ATP
HCl is secreted
2. 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系统(extrinsic nervous system) 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ous system)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纤维 节后神经纤维
T5~L3
ACh
NE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
下神经节
50% 传入神经纤维 50% 传出神经纤维
内在神经元
平滑肌 腺细胞 抑制
的改变
五、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道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40多种内分泌细胞 第一个激素的发现-- Bayliss和Starling
Intestine without
nerve innervation
HCl
Mucosa of duodenum
extract blood
Secretion of pancreatic juice
引起: 在刺激因素作用下慢波去极达阈电位 产生机制:
去极— 慢 Ca2+通道 Ca2+ 内流 , 少量Na+ 内流
复极—K+ 通道开放, K+外流
平滑肌生物电活动与机械收缩的关系
AP BER RP
肌肉收缩
频率
RP
BER stimulus AP
肌肉收缩
收缩强度
• 慢波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 肌细胞的收缩节律
刺激胰液及胆汁中的HCO3分泌,抑制胃 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 胃排空,促进胰外分泌部生长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 泌,抑制胃排空
在消化间期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胃动素
引起释放的刺激物 蛋白质消化产物、迷走 神经递质、扩张胃
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 酸
盐酸、脂肪酸
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 酸 迷走神经、盐酸和脂肪
内在神经系统 (intrinsic nervous system)
又称为肠神经系统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或壁内神经丛,包括
黏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 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支配平滑肌的活动
49
胃幽门pH 1.2~1.5 + D细胞
十二指肠 pH<2.5
– G 细胞
– 生长抑素 +
促胃液素¯ 胃液分泌¯
球抑胃素
小肠黏膜 S 细胞
促胰液素
3.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 按感受食物刺激的 部位,人为的划分 为头期、胃期、肠 期
巴氏小胃(左)和海氏小胃(右)
假饲实验示意图
1)头期:食物作用于头部各感受器 • 特点:量大、酸度高、酶多,与食欲有关 2)胃期:食物进入胃后
消化糖、脂肪、蛋白 质等
促进脂肪的消化、吸 收和脂溶性维生素的 吸收
Carbohydrate (CHO) Digestion
Digestion of Fat
四、消化道活动的神经调节
1. 中枢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各级 延髓:消化道反射基本中枢 脊髓腰骶段:排便反射中枢; 下丘脑:摄食中枢、饱中枢。
波幅: 5-15mV 节律: 3-12/min
胃— 3; 十二指肠—12; 回肠---8,9
起源: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 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
产生机制:可能与生电作用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作用: 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并决定肌肉的收缩
节律
10-15mV
3.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 特点:量大、酸度高、酶稍少于头期,消化 力强
3)肠期:食物进入小肠后 • 特点:量少、酶少、消化力弱。
54
• 不同消化液分泌调节的特点: 唾液:纯神经反射性的; 胃液: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胰液和胆汁: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55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 • 定义: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
类物质
五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释放的刺激物
激素名称
主要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 促胰液素 抑胃肽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使胃窦和幽门 括约肌收缩,促进胃排空,促进胃肠运动 和胃肠上皮生长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结 肠运动,抑制胃排空,增强幽门括约肌收 缩,松驰Oddi括约肌,促进胰腺外分泌部 的生长
三、消化腺的生理功能
消化道内的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胰腺 肝脏,小肠腺,大肠腺
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量:总量—6~8L/日
主要成分:水:99 % ;电解质;酶;粘液等
作用:稀释食物,有利吸收 为消化酶提供最适pH环境 水解糖、脂肪、蛋白质 保护
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消化液 唾液
分泌量 (L/d) 1.0~1.5
功能:局部反射 与外来神经协同作用
中枢
交感
感觉神 经元
副交感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上皮
食物的色、香、味、对食物的幻想、描述


感 中枢神经系统

及传
传及
副 入 长反射 出 副




化学感受器 渗透压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
局部 (壁内) 神经丛
短反射
效应器: 平滑肌 腺体
消化管壁
刺激
收缩力和 消化管腔 分泌活动
• 排空速度: 水>糖>蛋白质>脂肪
10min 2h 2~3h 5~6h
混合食物:4 ~ 6 h • 排空的动力
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胃内容物
胃壁
X-X反射 内在N丛
胃泌素释放
胃运动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因素
十二指肠 内容物
肠壁感受器 肠—胃反射 (酸、脂肪、高张液) 胃运动 抑胃肽、促胰液素 等肠抑胃素
pH值
主要成分
6.6~7.1 淀粉酶、溶菌酶
主要作用 消化淀粉,
胃液
1.5~2.5
0.9~1.5
HCl、胃蛋白酶 粘 内液 因、 子HCO3-;、
消化蛋白质 B12吸收
胰液 胆汁
1.0~2.0 0.8~1.0
7.8~8.4 6.8~7.4
胰蛋白酶、糜蛋白 酶、胰脂酶、胰淀 粉酶等
胆盐、胆固醇、胆 色素
加速排空 延缓排空
• 胃排空是间断性的,与十二指肠的消化和吸收 相适应
第六节 吸收
• 吸收部位
吸收条件: 1. 组织结构是否适合吸收 2.物质消化程度可否被吸收 3.有无充分时间吸收
小肠的结构
fold of kerckring
villi microvilli
increse of surface area surface area cm2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主要类型 糖、脂肪、蛋白质—大分子 水、电解质、维生素—小分子 纤维素
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 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糖——单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脂肪酸
机械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平滑肌
方式
磨碎、混合、推送食物
作用: 水解蛋白质
、胨、少量氨基酸
3. 粘液 产生:粘膜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幽门腺
特性:粘滞性,形成凝胶
作用: 润滑保护、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HCl
H+
pH2
Layer of mucus
HCO-3
pH7
• 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
• 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45
4. 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糖蛋白 • 作用: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处的吸收
激素名称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抑胃肽
细胞命名 G 细胞 S细胞 I细胞 K 细胞
细胞分布部位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作用:
•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 •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抑胃肽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 营养作用
脑肠肽: 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双重分布的肽
(胆总管、回 盲部、肛门内 括约肌收缩)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节前神经纤维
ACh 兴奋
ACh
节后神经纤维
延髓迷走
肽类物质
神经运动核
内在神经元
横结肠以上
75% 传入神经纤维 25%传出神经纤维
盆神经
ACh
(S2--节S4前) 神经纤A维C内h 在节神后经神元经纤肽维类物质
兴奋 横结肠左1/3以下
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运动和腺体分泌通常起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通常起兴奋作用
化学消化(chemical digestion )—消化酶
大分子 小分子
吸收(absorption):被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 质、水和无机盐等,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消化与吸收的关系? 消化是吸收的基础 吸收是消化的延续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 紧张性 • 自律性 • 富有伸展性 • 对化学、温度、机械牵拉刺激较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 波幅:
-50~ -60mV 产生机制:
K+外流 ; Na+;Ca2+
影响因素: 机械牵张、 迷走神经—上移 E、NE、交感神经—下移
2. 慢波 (基本电节律,slow wave or basic electric rhythm, BER)
定义:在RP的基础上,产生自发的周期性去极化 和复极化。
消 化 过 程 示 意 总
35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胃的主要功能: 1)暂时储存食物; 2)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
(一)分泌胃液的腺体
贲门腺:粘液 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
消化腺 泌酸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粘液
幽门腺: 碱性粘液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gastric acid)
•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根治幽门螺旋杆菌。阿 莫西林是必需的,除非对青霉素过敏。克拉霉素 则可以用甲硝唑、替硝唑代替。
• 胶体果胶铋:在胃壁外形成一层胶体状的物质 ,
2.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产生:主细胞及粘液细胞
protien
激活:
pepsinogen HCl pepsin
+
pH 2
blood

Ernest Starling photographed in his office in UCL around 1921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定义:由消化道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有生物
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化学性质:肽类物质
几种胃肠激素的內分泌细胞及分布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 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物质
来源
受体
受体阻断剂
ACh 促胃液素
迷走神经 内在神经
G细胞
M3 促胃液素受体
阿托品
组胺
肠嗜铬样 细胞(ECL)
H2
甲氰咪呱
2.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 HCl 2) 脂肪 3) 高渗溶液 4) 精神、情绪因素
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舒张。 • 意义:完成容纳和储存食物的功能。 • 调节:迷走-迷走反射;递质——肽类 / NO
56
2. 紧张性收缩 3. 蠕动(peristalsis)
•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 产生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 运动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 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胃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Digestion & Absorption)
唐玉红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和法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 课堂学习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三节 胃内的概念 •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 消化腺的生理功能 • 消化道功能的神经调节 •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