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的观念起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Prototypes of the Very Ide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an
Philosophy
作者: 徐英瑾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人工智能;符号AI;类比;联结主义;“自下而上”进路;“从上至下”进路
摘要:尽管人工智能科学是在二战后才在西方科技界涌现的,但其思想根苗至少可以上溯到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问题'可被一分为二:第一,建立一个能够展现真正人类智能的纯机械模型,在观念上是否可能?第二,若前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怎样的人类心智模型才能够为这种模型的建立提供最佳的参照?本文将论证,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对上
述第一个问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而霍布斯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至于第二个问题,休谟关于心智构架的重构工作,就可以被视为当代AI科学中的联结主义进路的先驱,而康德在调和直观和思维时所付出的努力,则为当代AI专家整合'自下而上'进路和'从上至下'进路的种种方案所应和。
一言以蔽之,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实乃AI科学的一个潜在的'智库',尽管AI界的主流对此并无清楚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