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第一篇:《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殷利强
教材出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

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2)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总析课文脉络。

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

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根;黯()恶;愆()伏。

并()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诸越则桃李冬实。

(3)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则津泽皆归其根。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作者:殷利强
地址:甘肃省安西中学作者eyou
第二篇:《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

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总析课文脉络。

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

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根;黯()恶;愆()伏。

并()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诸越则桃李冬实。

(3)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则津泽皆归其根。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第三篇:采草药原文和翻译(范文)
导语:《采草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药议》。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采草药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作者:沈括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

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此地气之不同也。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译文:
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

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

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

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

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

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

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分去限制。

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
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

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普遍的道理。

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

(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晚稻。

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

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

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

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

(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

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

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

第四篇:《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
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虫治虫》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
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

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
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

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

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
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
引导学生利用“十步探究学习法”读知感悟课文。

“文言文十步探究学习法”本着以学生自学自议为主,以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为辅,二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

它主要分为学生自学、教师设疑、师生互动、学生欣赏、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五部分。

“十步文言文探究学习法”具体操作及实施如下:
第一部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认真自读,利用工具和注释清除字词障碍。

第二步:学习讨论读法,小组开始活动。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先整体上认识课文,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目的在于“入门”。

第二部分教学设疑,指点迷津。

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入门关键在于是否能读好课文,这就要求学生找好读的节奏、读的轻重缓急,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心情舒畅,为下边的其他活动打好基础。

第三步:教师设疑:为什么把这个字读成重音,而把那个字读成轻音?为什么这个节奏这样划分等。

第四步:师生共同把上步的问题解决后由教师标准
地范读一遍课文。

第三部分根据学生的疑问,师生互动。

它又分两步:第五步:教师让学生们讨论。

可以在组内,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

最后师生共同解决。

接着第六步:学生们再读。

读感受,谈理解,之后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或查找资料,逐渐进入理解性的朗读。

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摸索着学习,通过实践学得。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第四部分是学生欣赏,这种学习也得需要教师的指导,出现问题还要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部分也分两步:第七步:主动参与,欣赏分析。

这一步中小组学习必须扎实,活动要井然有序,小组长要组织调控,组织学生当好“小老师”,做好记录,组员先独立思考再发问;最后找疑点。

第八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这一步教师和学生互相答题,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达到欣赏的目的。

第五部分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即第九步:在学生都理解了,达到了欣赏文言文的目的,然后再读,再想一想,让学生明白这样学习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十步:师生共读,争取成诵。

这一步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一步,师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已被证实,师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满足感特强。

“十步文言文探究学习法”共五大部分,十个步骤,每个步骤无所谓轻重,重要的是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

(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以虫治虫》全文共70个字,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

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第二层,第2、3两句。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

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

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

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

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最后一句。

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

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以虫治虫》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学习活动开始。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熟悉它的大概意思,从中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

(三)讨论读法。

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一句读成这样的节奏?等等。

提示:因为这是按意义划分的节奏。

(四)把读法确定后,教师用普通话正确地范读课文。

提示: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

(五)读猜文意。

提示:同学们读完之后静想: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

学法提示:甲组向乙组质疑问难,乙组进行解答。

如果解答不准确,就由他们猜,如果再猜不中,最后由老师予以纠正。

如“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弄明白了。

提示:旬日:十天。

虚词:“以”:因为,因此。

(六)分组讨论,欣赏分析。

1、请同学们试一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短文。

2、先猜后讨论,再明确如下词语:“之”“其”“谓”“傍不肯”等。

(七)师生互动,共同解疑。

提示:学生向学生发问,学生答不出,再向老师发问;师生讨论共同解决所有疑难,达到理解欣赏的目的。

(八)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有哪些消灭“子方虫”的方法,比较起来,哪一种最合乎“绿色环保”理念。

“傍不肯”制服了“子方虫”使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九)讨论发挥: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有“粮食增产了,把人也害惨了”之说,请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

四、布置作业
1、对着课文把《以虫治虫》说成现代白话文。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有何深刻的感
想?
第二课时
《梵天寺木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二、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
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梵天寺木塔》也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难题。

这里先交待建塔的时间、地点、人物。

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关键问题。

“塔动如初”说明建筑工匠们没有解决这一主要难题。

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这一层要注意的词语是,方:才;级:层,和现在理解的楼梯级不一样;之:代词,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云:说;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的是木塔不稳定。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这个词的作用是即表明大家对解决塔动的难题已经是无计可施,又反衬了喻皓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难题,正好突出喻皓技术之高。

从“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人们为此难题真是费尽心机,无可奈何的情形。

而对这个难题,喻皓的一个“笑”和“此易耳”的一句话,写出了喻皓解决这一难题的轻松、胸有成竹的神态,从而突出了他技艺高超。

最后的“如其言,塔遂定”是用事实证明喻皓技术高超。

这层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代词,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
就是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这,代指解决塔动的问题;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如:遵照;其:代指喻皓;遂:于是,就。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这层要注意的词语是,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伏:通假字,通“服”,意思是佩服。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重点字词: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