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一中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简答题专项阶段练习(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答题
1.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_____
(2)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3)由该图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

解析:H2O3:2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反应的质量比;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区别。

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1)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
(2)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44=3:22;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点睛】
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是解此类题的常用方法。

2.如下图分别是①水蒸气液化,②水通电分解,③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____。

(3)由图③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

解析:①是分子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变了②是分子改变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原子个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解析】
本题考查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和化学反应的实质。

(1)图①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是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所以答案为:①中分不变,分子间隔变小了,②中分子改变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3)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原子,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图②的分子数目增加、图③的分子数目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
(4)图③还可以看出该变化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3.如图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观察该图,水的分解过程中,从微观角度来看,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

已知资料: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

结合该图分析,你认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实验现象是__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解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2H2O2H2↑+O2↑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电解水中可知,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根据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同时由于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知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故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

4.老师在讲授“分子和原子”内容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问: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
(2)B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
解析:探究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对比试验
(1)氨水易挥发,氨气分子不断运动,且氨水呈碱性,所以可使酚酞变红色,即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C溶液不变色;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2)B烧杯起着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说明了空气中的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氨分子才能
使酚酞变红,故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试验。

5.浓氨水有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面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B、C试管内的溶液都变成红色,但C试管内液体变色速率较快,由此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①___②___。

(2)E所起的作用是___。

解析:氨分子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越快对比实验
(1)BC中的酚酞变为红色,说明AD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了BC 中使酚酞变红,故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C中的酚酞比B中的酚酞变红较快,说明D中的氨气分子运动速率较快,故可得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越快。

(2)装置E是为了和装置BC对比。

6.如图1是氮元素和铝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2是其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图1中①处应填_________;
(2)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为________。

(3)A和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A____D(填“<”、“=”或“>”)解析:氮得到Cl—=
【解析】
(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元素为第7号元素,名称为氮,故图1中①处应填:氮;
(2)氯元素为第17号元素,其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故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
(3)由图2可知,A和D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其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相等。

故A和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A=D。

7.下图为甲醇(CH3OH)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请将上图中两个方框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___________。

(3)该反应后的两种生成物
...都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纯净物
B 氧化物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解析:2CH3OH+3O2点燃
2CO2+4H2O
ABC
(1)甲醇的燃烧需要氧气,结合有关的图示微观情况可知,产物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故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CH3OH+3O2点燃
2CO2+4H2O;
(2)由方程式可知CH3OH、O2、CO2、H2O分子个数比是2:3:2:4,且发现产物质含有一个没有反应的氧气分子,故可知该图示应该这样补充完整,
(3)该反应后的两种生成物是含有两种元素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两者都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也是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故选ABC;
故答案为(1)2CH3OH+3O2点燃
2CO2+4H2O;
(2)
(3)ABC;
8.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 _________
(2)表中其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_________
解析:氩 3 MgCl2
(1)根据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磷原子核外有15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也为15;故答案为15;
(2)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氩元素;故答案为氩;
(3)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容易失去3个电子;故答案为3;
(4)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镁元素容易失去2个电子显+2价,氯元素得到1个电子显-1价,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Cl2;故答案为MgCl2。

9.周末,小星妈妈做晚饭炒菜时突然来一电话,在接电话时,听到正在忙于中考复习的小星大喊:“妈妈,锅里糊了!”接完电话,妈妈问道:“你又没看到,是怎么知道的?”小星解释道:_____.
解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锅中烧糊的气味扩散到小星的房间,小星闻到烧糊的气味就知道锅里糊了,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10.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它属于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所形成的
粒子的符号是______。

(3)根据氟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由于氟原子和氯原子的_____相同,所以氟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依次______。

解析:三金属得到 S2-最外层电子数增多
【解析】
试题分析:(1)12号元素是镁元素,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镁属于金属元素;(2)16号元素是硫,其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3)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氟元素和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同一周期元素之间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依次递增。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的知识。

1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注: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看到的现象是,由实验1得出结论是。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请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1)溶液不变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2)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氨分子不断地运动扩散到B烧杯中去的缘故(3)没有必要实验1已经做过对比实验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水具有碱性,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

(1)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是无色的,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氨水,溶液变红,说明酚酞试液遇氨水变红。

(2)由于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到烧杯B中,故会使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

(3)由于实验1已经做了对比试验,所以没有必要再做对比试验。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点评:分子的特性有:“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2.请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烧开后可以把壶盖顶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增大
【解析】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水分子在阳光下的运动速率比在阴凉处快,因此干的快;(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温度越高,间隙越大,水烧开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增大,将壶盖顶起。

13.请从微粒的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用水壶烧水,水沸腾时可以把壶盖冲起。

(2)过氧化氢和水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却不同。

解析:(1)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合理即给分);(2)二者分子构成不同(或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或二者是不同的物质等其他合理答案)
(1)用水壶烧水,水沸腾时可以把壶盖冲起。

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导致水沸腾时可以把壶盖冲起。

(2)过氧化氢和水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却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因为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或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或二者是不同的物质等),其化学性质却不同。

14.下图形象地表示甲、乙两种变化,其中“●”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
(2)乙中与分子构成的不同点为______。

解析:甲变化不生成新物质、乙变化生成新物质;“”是同种原子(氧原子)构成“”是由两种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一种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另一种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

(1)甲变化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没有新分子生成,是物理变化;而乙变化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化为水分子,有新分子生成,是化学变化。

(2)的1个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5.结合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一条从图A中获得与数字有关的信息:__________,铬属于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硫酸铬的化学式Cr2(SO4)3,则氧化铬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B---E中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________。

(3)F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E和F组成的物质是由________构成的。

(填“分子” “离子”或“原子” )
解析: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或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合理均给分)金属 Cr2O3 B C和D 得到 Cl-离子
(1)由图可知,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或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铬字含有金字旁,故是金属元素;Cr2(SO4)3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氧化铬的化学式为Cr2O3。

(2)B中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是阳离子,C中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D图中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大2,故是阴离子,E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是原子,F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是原子,故选B;C和D图中的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故是同种元素。

(3)F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符合为Cl-;E是钠元素,F 是氯元素,故形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16.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请你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图A、B分别是水分解示意图和水汽化示意图,图C是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D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图B水汽化是_____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图A、B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

(2)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3)C和D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4)小敏同学说D原子和硫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简述原因_____;
(5)D原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

(6)水通电分解能产生氧气,将红磷放入该气体中燃烧,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解析:物理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1.008 B 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
点燃五氧化二磷
同 O2﹣磷+氧气−−−−→
(1)水分解有新物质生成,A是化学变化;水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B是物理变化;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2)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3)C和D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D原子和硫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D原子是氧原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形成的离子符号为O2﹣;
点燃五氧化二(6)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磷。

17.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请用分子的性质填写下列空白。

(1)“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_____;
(2)肉眼看不到分子,说明_____;
(3)用手难以掰断冰块,说明_____;
(4)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得快,说明_____;
(5)蔗糖溶于水滴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说明_____。

解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很小分子间有引力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有间隔
(1)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

(2)肉眼看不到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3)用手难以掰断冰块,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4)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5)蔗糖溶于水滴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蔗糖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18.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请认真分析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元素名称是____________,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_____。

(2)所表示的粒子符号为_____________。

(3)由原子序数为8和13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4)在元素周期表中存在很多规律,例如:元素的排列规律是按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来进行排列的。

你还能总结的一条规律是___________。

解析:硅14S Al2O3每周期都是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或由金属元素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
【解析】
(1)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可知: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元素名称是硅;从元素周期表中可查硅元素的质子数为:14;故答案为:硅;14;
(2)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16,从元素周期表中可查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符号为:S;
故答案为:S;
(3)从元素周期表中分别查出原子序数为8和13的两种元素分别为:O,Al,其化合物化学式为:Al2O3;故答案为:Al2O3;
(4)根据对元素周期表的观察可总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故答案为:每周期都是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或由金属元素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
19.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有关问题:
(1)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2)11号元素形成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硫离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_。

(3)第35号元素是溴元素,如图为溴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x的值为______,溴元素应该排在_________元素的下方(填序号)。

A 钠
B 硫
C 氯
D 氩
解析:电子层数相同 Na2O S2- 7 C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故填: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2)11号元素为钠元素其氧化物是氧化钠;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故填:Na2O;S2-;
(3)第 35 号元素是溴元素,如图为溴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 x 的值
为:35-2-8-18=7,溴元素应该排在氯元素元素的下方。

故填:7:C。

20.“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化学学习中同学们既要能够“见微知著”,也要能够“见著知微”,而化学用语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工具。

(1)从宏观知微观。

①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其中“为有暗香来”从微观角度解释,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

②X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_(填符号,下同)。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温度计中的水银是由
__________构成的;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

(2)从微观知宏观
①下图中黑、白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请用A、B、C、D填空,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表示的物质可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_。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_(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__。

D微粒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

微粒A、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③用“”和“”分别代表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a.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______。

b.请写出该反应类型______。

④爆炸性的高能N5+阳离子(氮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被美国加州爱得华空军基地研究高能材料的化学家合成。

关于N5+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粒子的电子数为34 B该粒子的质子数为34
C该粒子由5个氮分子构成 D它是一种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 N H O2 Hg Al C、D A B C、E Na+ MgF2 3:1 化合反应 A
(1)①“为有暗香来”的主要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闻到了花香。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X 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和H.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温度计中的水银是由Hg原子构成的;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2)①A中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含有两种元素,可能是氧化物;B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C中含有一种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D中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

②微粒A、B、C、D、E中,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C和E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D是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钠离子,符号为:Na+;
微粒E的质子数12,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对应的元素化合价是+2,微粒A的质子数9,属于氟元素,化合价为-1价,A、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F2。

③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此变化前后未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氮分子;有一个
未参加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

b.由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2+3H2一定条件
2NH3,该反
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④A、由于氮原子的质子数是7,所以其电子数也为7,则5个氮原子的电子数是35,而N5+是N5失去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N5+的核外电子数为34,故A正确;
B、由于氮原子的质子数是7,所以5个氮原子的质子数是35,而形成N5+后其质子数未变,所以其质子数为35个,故B错误。

C、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在该离子中是由5个原子失去1个电子构成,故C 错误;
D、N5+阳离子是一种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离子,而不是单质分子,故D错误。

答案:
(1)①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②N;H; O2 ;Hg; Al;
(2)①C、D;A ②B;C、E; Na+;MgF2 ;③3:1;化合反应;④A。

21.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1)已知:X、Y、Z、W四种粒子的核电荷数及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排布情况如下表.
X Y Z W
对应元素名称氧镁铝氯
核电荷数8121317
电子层第一层2222第二层a888第三层38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X表示原子,a=___.单质X2与单质Z的反应中,X原子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Y、W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
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下图所示。

①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___种元素,有___种单质分子
②该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金原子对____(填“CO”或“H2O”)起吸附催化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解析:得到 MgCl2 4 1 没有 CO CO+H2O 120C
催化剂
CO2+H2
(1)①若X表示原子时,a=6;氧气和铝反应时,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②镁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氯元素化合价是-1,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可以表示为MgCl2。

(2)①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金、碳、氧、氢4种元素,有氢气1种单质分子;
②该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催化剂本身不变,所以原子本身更不会有变化,所以没有变化。

从图可以看出金原子对 CO起吸催化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 120C
催化剂
CO2+H2。

答案:
(1)①6;得到。

②MgCl2。

(2)①4; 1;
②没有;CO;CO+H2O 120C
催化剂
CO2+H2。

22.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所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

(3)根据氟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由于氟原子和氯原子的_________相同,所以氟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解析:三得到 S2-最外层电子数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结合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此题。

(1)原子序数12为镁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看到位于第三周期;(2)原子序数16为硫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属于非金属元素,易得到电子,得两个电子变为硫离子,离子数字及符号书写在元素右上角,数字在前,负号在后,所以硫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