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仁,不让于师》。
下面我将从教
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
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当仁,不让于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论语选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
的思想和智慧。
这篇课文选取了《论语》中的若干章节,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和
互动,展现了孔子对“仁”的追求以及他的教育理念。
这些内容对于学
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
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
的基础,但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于孔子的思想可能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不够深入和系统。
然而,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只要引导得当,他
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特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仁”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体会其对“仁”的不懈追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敢于超越权威。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理解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内涵,以及他对弟子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探讨孔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点拨法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引出“当仁,不让于师”
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
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强调。
3、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分析文本
1、引导学生思考:“当仁,不让于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孔子
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五)探究主题
1、让学生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国家治
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六)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
2、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读后感,不少于 500 字。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讨论引导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文
言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